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罗阿丝虫病

罗阿丝虫病又称卡拉把丝虫肿、热带肿或短时性肿胀,是由罗阿丝虫感染所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通过中间宿——斑虻传播,它们仅在白天咬人。人类是罗阿丝虫的惟一宿罗阿丝虫病是由罗阿罗阿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起的寄生虫病。传统媒介为斑虻。要临床特征为全身各部分的游走性肿胀,表现为暂时性皮下肿块,偶尔成虫可移至结膜下,故又称眼丝虫病。1、传染源 病人为惟一传染源。虽非常猿猴可感染......
目录

疾病描述

罗阿丝虫病是由罗阿罗阿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起的寄生虫病。传统媒介为斑虻。要临床特征为全身各部分的游走性肿胀,表现为暂时性皮下肿块,偶尔成虫可移至结膜下,故又称眼丝虫病

疾病病因

1、传染源 病人为惟一传染源。虽非常猿猴可感染罗阿丝虫另一种夜现周期型生理株,但它不能感染人体。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斑虻属,要为分斑虻和静斑虻,俗称马蝇或红蝇。有人报告非洲曼蚊也可能为重要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人对罗阿丝虫普遍易感。流区因反复被传播性斑虻叮咬居民存在不同程度获得性免疫里。

症状体征

本病潜伏期约1年,病发时发皮肤及眼部症状与其他一些体征。

1.皮肤症状 成虫移于皮下结缔组织,在罗阿丝虫病代谢产物的作用下,起皮下组织变态反应,在成游走性肿块,可伴红、肿、热、痛、皮肤瘙痒。肿块直径5~10cm,或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较硬,且有弹性。肿胀一般2~3天后消失,多见于四肢、躯干、指间、大部、腓肠部等处,阴囊部也可出现。虫体离去,肿块随之消失。在患处可在皮下摸到蠕动的条索状虫体。成虫可潜入深皮层产生微丝蚴。

2.眼部症状 成虫常移到眼部结膜结膜炎症状表现有结膜充水肿畏光流泪、痒感、异物感、分泌物少。无严重危害。虫体可在眼睑部皮肤起条索状转移性肿块。丝虫可由沿梁皮下从一眼移到另一眼。

3.症状 虫体侵犯心脏时可膜炎、炎、心包炎。此外,微丝蚴可阻塞毛细部缺氧起中枢神经病变,还可起末梢神经炎等。

4.其他 部分患者由于眼部症状导致视力观察不便,由此而焦虑精神症。部分患者可表现四肢近端关节痛,有的局部肿胀,活动障碍。此外,患者还可有全身发热荨麻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表现。

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也能侵入各脏器,如膀胱等。偶有侵入声门裂或尿道起严重症状者。

诊断检查

凡有流区生活史、皮肤游走性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应怀疑本病。中发现微丝蚴,或言八结膜下、皮肤重块活检组织中找到成虫即可确诊。

治疗方案

1.乙胺嗪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效,连服20天。必须注意,若外周微丝蚴密度大,乙胺嗪杀死大量微丝蚴时阻塞大脑毛细管时,可出现炎综征,严重者可起死亡。

2.已有研究表明,伊维菌素具有杀灭罗阿丝虫微丝蚴的作用,但该药在本病治疗中的副作用严重。

3.若肿块不多也可手术摘除。

疾病预防

区普查普治以控制传染源。消灭斑虻孽生地,使用杀虫杀灭斑虻蚴虫。进入流区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斑虻叮咬史,涂用昆虫驱虫等。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d,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安全提示

1、在丝虫病区,有将乙胺嗪掺拌入食盐中,制成药盐全民食用以杀死液中微丝蚴,防治效果迅速可靠,为消灭丝虫病传染源的较好措施。乙胺嗪可杀灭微丝蚴,但应注意过敏反应,对成虫无效。

2、在重度罗阿丝虫感染者采用乙胺嗪治疗后可发生脑病网膜等。预先给上腺皮质激素可减少副作用。

3、对有活动性结核、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脏病、急性传染病应暂缓治疗。对儿童有蛔虫感染者应先驱蛔虫。

4、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暂缓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尖顶地星

下一篇 尖连蕊茶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