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莱姆病性巩膜炎

莱姆病巩膜炎(Lyme disease)是由伯疏螺旋体起的传染性疾病。可以侵犯人体多系统器官要累及皮肤、神经系统、关节心脏及眼组织莱姆病首先由美国耶鲁大的Steere等于1965年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并于1977年作了首批病例报道。莱姆病要传染媒介是细小硬蜱属蜱类。疾病分布与蜱类的分布有。随着对该病的深入认识,世界各地陆续有更多的病例报道。在中国,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
目录

流行病学

莱姆病要传染媒介是细小硬蜱属蜱类。疾病分布与蜱类的分布有。随着对该病的深入认识,世界各地陆续有更多的病例报道。在中国,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发现此病,随后实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都存在着该病或有流。该病多发生于夏季,春秋季较少,冬季罕见。中国传染莱姆病巩膜炎的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人被带伯疏螺旋体的蜱叮咬而感染,仅约31%的人可记得叮咬史。

病因

发病原因

莱姆病是最近认识的,是由伯疏螺旋体致病的以蜱为媒介的传染性疾病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从达明硬蜱中分离出一种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其特点与莱姆病人密切相,出现于病人各种标本中,从而确定了莱姆病的最终病因

病机

蜱体很容易找到伯疏螺旋体,人体找却很困难,部分原因是后者的组织及体液病原体相对较少之故伯疏螺旋体的可能致病过程是以蜱为媒介通过叮咬人的皮肤而感染。过3~32天的潜伏期后伯疏螺旋体向外移动至皮肤,成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以后蔓延至淋巴(局部淋巴结病),或进入液中播至身体各脏器(中枢神经系统、关节及眼球),或其他部位如皮肤等母婴传播极其罕见。虽然莱姆病晚期极难找到伯疏螺旋体,但在莱姆病的过程中,肝脏存在的伯疏螺旋体可能持续起致病作用。

莱姆病的发生与特异性免疫异常有。发病早期几乎全部病例均有环免疫复物(CIC)存在的据。IgM的连续检测是病变活动的惟一且最有帮助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在某些病例中,原发播性免疫介导的炎性病变可以局限,亦可在全身组织尤其是关节中传播。

除了与伯疏螺旋体特异分离株的致病性有的诸因素外,免疫遗传的组成在决定感染者是否有能力清除自身伯疏螺旋体面也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1、临床特征 为便起见,将莱姆病分为3个临床时期,但各期可相互重叠且多数病例并不完全具备3期的临床表现。

(1)一期:被蜱叮咬后1个月出现伴有临床表现的、特征性的皮肤ECM,故而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以红色斑疹丘疹始于携带伯疏螺旋体的蜱叮咬处,持续较长时间。当充区扩大至1.5cm左右时,部分中间区带清晰可见。病变外缘呈红色,中部偶呈红色且质地坚硬,甚至疱疹或坏死。早期其他的表现具有典型的间歇性或可变性,对莱姆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2)二期:始叮咬后的数周~数月,特征性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膜炎、面瘫、周围神经炎)和心脏疾病(梗死、炎房颤、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3)三期:叮咬2年后出现的特征性表现为关节炎,神经系统表现(神经精神疲劳征、痴呆脊髓炎、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等)。

2、眼部表现 可出现于莱姆病的各期,但常见于后2期。包括动眼神经、展神经、面神经麻痹神经病变(神经炎和视神经周围炎、视盘水肿神经病变)、网膜病变(网膜、渗出性网膜离、黄斑囊样水肿)等。

巩膜炎巩膜外层炎可能与伯疏螺旋体直接侵犯或其代谢产物的免疫反应有。可以表现为复发性弥漫性前巩膜炎视盘水肿黄斑囊样水肿等。巩膜外层炎莱姆病的其他眼部疾病如结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后发生,可能提示莱姆病治疗的复发感染。

并发症

眼部并发症包括葡萄膜炎、眼炎、角膜炎、结膜炎、睑腺炎、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角膜炎表现为基质混浊,角膜表面白斑或边缘性溃疡

诊断

尚无统一标准。莱姆病的诊断依赖病史临床特征,培养出伯疏螺旋体即可确诊除由皮肤取活检标本外,极少获得成功。在巩膜或表层巩膜组织未发现伯疏螺旋体,莱姆病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诊断应考虑以下几面:①病人曾有蜱叮咬史或皮肤游走性红斑或曾在蜱流区居住过;②除外其他原因造成的眼病如葡萄膜炎;③眼部巩膜炎巩膜外层炎并有神经、皮肤、心脏关节的异常;④可伴有伯疏螺旋体抗体的试验阳性;⑤抗生素治疗有效;⑥必要时行液或眼液或液等培养找到伯疏螺旋体。

鉴别诊断

梅毒莱姆病起的巩膜炎巩膜外层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鉴尤其重要梅毒葡萄膜炎在二期梅毒中约占4%但也可发生于不恰当治疗的一期或三期的部分病人。梅毒患者的角膜炎及虹膜炎是最常见的表现。梅毒角膜炎与莱姆病角膜炎的最要区特征在于梅毒角膜炎早期有大量的新生成,而且莱姆病患者不会出现VDRL阳性的实验结果。

ECM是莱姆病独特的早期病损。典型的ECM出现时,几乎无其他病变能与之混淆。但有些病例并未发现有ECM出现,而另一些患者ECM外观并非完全具备特征性。继发性病损为多性红斑但水疱黏膜病变及手掌与足底受累不是莱姆病的特征性表现。面颊部皮疹提示可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能为荨麻疹样皮疹、清病等。

早期流感样症状有可能被误诊,尤其是无ECM,未被查到或此红斑不是最早出现的体征时。剧烈头痛项强直可能为无菌性膜炎、部病变综征、全身触痛性淋巴结病及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晚期莱姆病酷似其他免疫介导疾病与湿热一样莱姆病可伴有咽痛,继之发生游走性多关节炎及心脏炎,但无心脏瓣膜受累的据,也无先前链球菌感染史局部面麻痹酷似其他原因所致的Bell麻痹儿童莱姆病巩膜炎关节炎者,其表现与无关节态改变的青少年类湿关节炎无异,惟一不同的是前者不发生葡萄膜炎。

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试验(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IFA)是最普遍用于莱姆病诊断的试验,二者均是测量清中与伯疏螺旋体反应的IgM、IgG。在早期常呈阴性,感染3~4周后特异性抗伯疏螺旋体(BB)抗体的IgM首先出现,6~8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感染后2个月出现特异性IgG,并在活动期持续升高可终生不降过有效地长期治疗后IgG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非感染者。莱姆病检查发现抗体在抗生素治疗后或患者应用免疫抑制时反应性下降,当ELISA或IFA滴定度在1∶256时,结临床表现可诊断莱姆病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该检查有相当部分为假阳性结果,要因为与其他螺旋体有交叉如梅毒螺旋体等。免疫斑(Western blot)检查能有效地鉴各种假阳性如梅毒、落基山斑点热自身免疫性疾病、葡萄膜炎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由于伯氏疏螺旋体在感染部位很难生长组织培养多阴性。

其它助检查

眼底荧光管造影(FFA)以及网膜功能性检查如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等可以确定网膜态和功能的变化,明确其病变程度。

治疗

治疗莱姆病巩膜炎巩膜外层炎的是除致病的伯疏螺旋体。与其他螺旋体病一样,早期莱姆病抗生素疗效最佳由于难以确定病原体是否被消灭在治疗很长时间,一些症状仍持续存在抗生素治疗何时停止,尚难定论。此处提出的治疗案是指导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无疑会有更确、更有效的改进。

一期莱姆病,成人可用多西环素(doxycycline)100mg,2次/d或阿莫西林(amoxicillin)500mg,3次/d或红霉素250mg,4次/d共10~21天儿童酌减。二三期莱姆病青霉素2400万U/d,分4次静注射,或头孢松2.0g2次/d静注射,共21天儿童治疗青霉素25万U/kg,4次/d静注射,或头孢松100m/kg,2次/d,静注射,共21天。

莱姆病清抗体测定阳性无特殊症状,可多西环素100mg,2次/d,4~6周或四环素500mg4次/d,4~6周儿童青霉素V钾50mg/kg分4次服,或阿莫西林125~250mg,3次/d服,或链霉素40mg/kg分4次服,每种治疗3~4周。

糖皮质激素不宜全身应用,因其可加重螺旋体感染。但可以在严密监控下局部应用,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出现。需缓慢减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巨藻

下一篇 巨紫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