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棘胸蛙

棘胸蛙 棘胸蛙(拉丁:Nanorana liebigii),俗山鸡、石鸡、石蛙等,属于蛙蛙科棘胸蛙属两栖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录ver3.1-易危(vu)。棘胸蛙皮肤粗糙,褶间、体侧及后肢面有小粒,体面皮肤光滑,色变异颇大,多为灰橄榄色或深灰色,杂有棕黑色斑纹,有的头体中部有一条浅色线,上下缘有棕黑色纵纹,四肢面各棕色横斑......
目录

外形特征

棘胸蛙(图1)武夷山的石鳞棘胸蛙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 壮肉肥。全身披灰黑色皮肤粗糙部有许多状物,多成排列而不规则。雄蛙部有成的长和小型园,雌蛙胸部无刺,布小型园部光滑有黑点。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至12厘米,体重可达250~750克,头、躯干、四肢的面及体侧布满小上还有分的小黑棘,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棱不显;孔位于与眼之间;眼间小于;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颞褶极显着;部涂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一对声囊。胸部满布分的大刺;刺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指端膨大成,指侧有厚缘膜;关节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侧三指均有黑刺。棘胸蛙后肢肥硕,胫关节前伸可达眼部,褶明显;间全蹼,第一、五的游离缘有膜;关节发达;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

武夷山市保护区的石鳞又与其略有不同,现提供一批高清图供大家辨。详见右图相册。本地土著的说法是,石鳞公的比母的好。特体弱的女孩,孕妇,产妇等。体长100—125毫米,体粗壮;头宽而扁;棱不显;孔在眼之间或略近眼,眼间略小于或相等;鼓膜不显仅隐约可见;犁骨齿斜置,左右不相遇。雄蛙前肢特粗壮,指端膨大成球状,指略扁平,指侧有厚缘膜;指长顺序3、1、4、2;关节及掌突均发达。后肢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稍重迭;褶明显;间全蹼,第一、五的游离缘有缘膜;关节发达;蹠突细长,无外蹠突。皮肤粗糙,雄蛙部有许多窄长,多成排列而不规则,此外还有小满布在头、躯、四肢的面及体侧,体侧的最为明显;雌蛙部有分的小;颞褶极显著;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液浸标本体呈深棕色,眼间有一深色横纹,上下颌缘有清晰的黑纵纹,部及四肢上的黑斑不甚显著。雄蛙前肢极粗壮,第一指基部粗大,侧三指均有黑刺;胸部满布分的大刺基部隆起,中央有显著的角质黑刺,部有时也有黑刺。雌蛙面皮肤光滑。雄蛙有一对声囊。蝌蚪后肢发育良好时,全长70毫米左右,尾发达;齿式I:4—4/Ⅱ:1—1。

分类系统: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索动物门 - Amphibia:两栖纲 - Anura:无尾 - Ranidae:蛙科 -Rana:
:Rana spinosaDavid
中文:棘胸蛙
中文拼音:JíXiōngWā
分类等级:
概述:
原始属
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保存地
国家保护级不祥
CITES公约级未定
IUCN红色录等级易危/VU
红皮书等级未定
中国特有
信息
  • 山鸡(ShānJī)-语言:zh-CN

生活习性

棘胸蛙(图2)棘胸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白天一般伏在洞,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或潜入水底。棘胸蛙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始冬眠,不动不食,双,藏于洞。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要靠体贮存的养分来进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或跳出洞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或溪边中。

栖身环境

棘胸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

分布范围

棘胸蛙在我区分布广泛。尤以西部的井冈山、宁冈、安福一带山区数量多。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和广西。

国外分布:越南

广西分布区:武鸣马山 上林 融水阳朔临桂灵川全州兴安永福灌阳 资源恭城防城 上思 钦州市区 田林 西林隆林贺州市区钟山富川天峨罗城 环江 宁明。

繁养方式

繁殖中的棘胸蛙棘胸蛙雌雄很易从外上区分:雄蛙个体较大,前肢粗壮,胸部有大黑刺,掌突有婚垫及大黑刺,有侧声囊孔;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胸部无大黑刺,无婚垫,无侧声囊孔,繁殖部饱满、柔软,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为4-9月,5-7月为繁殖盛期。棘胸蛙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群体产卵一年分三批,第一批在4月下旬;第二批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为7月上旬至8月。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棘胸蛙的交配一般在晚上进,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吸雌蛙。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求拥抱。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蛙上,并用其前肢紧抱,、卵同时产出体外体外授

年龄生长

棘胸蛙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棘胸蛙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温度和水质等因素。不同的生长条件,其生长速度差棘胸蛙蝌蚪完成整个变态过程需 90 一 130 天,有的甚至长达150天。棘胸蛙蝌蚪和幼蛙阶段的生长速度略快于成蛙阶段的生长速度。刚孵出的棘胸蛙蝌蚪体长仅 Icm 左右,体重约 0 . 05g ,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在人工养殖时,从刚变态的幼蛙始,进驯食,幼蛙和成蛙也会吃食饲料。刚变态的棘胸幼蛙体长 2 . 0 一 2 . 5cm ,重 3 一 4g 。幼蛙阶段生长速度快,第一年体重可达 20 一 40g ,翌年达 80 一 150g,第三年上半年可增至160~200g 。雄性个体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最大可重达750g,雌蛙个体最大重达 600g左右。棘胸蛙感觉器官灵敏,尤其是对候的变化最为敏感。每当热带旋来临之际,天闷热的时候,棘胸蛙往往会倾巢而出,蹲在潮湿的石崖高处,或在溪流的草丛中纳凉,并频频发出“啯”、“啯”的鸣叫声,声音洪亮,几十米远处可听到。山区的村民常以此来预测天的变化。

人工繁殖

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面积以300-400平米为宜。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m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为佳。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和栖息。

产卵池的建造: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0-60平米,水深40-50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平米,可数个连接,以便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与排水相对成直线,排水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还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型,底面积1-2平米,箱体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浮在水池中即可。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木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平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平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

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活饵要求大小适。在适温范围,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据天、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分级饲养:随着幼蛙个体的增大、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要定期规格大小归类分池饲养,以免幼小的抢不到食,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结束。

在亲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白粉清池消毒。亲蛙下池时用2‰的食盐浸泡15-20分钟,再下池。亲蛙下池后,始由于环境改变,很少出来活动,稍有声响即潜入水中。4-5天后即可活动摄食。亲蛙的饲料要求达一定的蛋白质含量,以亲蛙积累养物质,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在日常饲养中注意加入一定的肉粉和蛋氨酸,以增加怀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热量的饲料少喂,以免亲蛙脂肪积累过量而导致难产。最好投喂一些鲜活饵料,如蚯吲、小、螺蚌肉等。越冬后的亲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6%,产卵后1-2月,投喂量为体重的8-10%。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点投喂。

投喂法: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于其,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特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棘胸蛙的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肠胃炎等。应预防为,积极治疗,慎重用药。严格进蛙池和蛙种消毒,每10-15天进药物常规消毒;死亡的个体随时捞除,患病的个体及时隔离治疗。

渔药的使用:蛙病防治所需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参照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严使用国家规定的违药物。

敌害防治:蛙池上应加盖防护网,防止、鸟、蛇等敌害生物危害,在进、出水加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蚂蟥等进入。

动物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录ver3.1——易危(vu)。

主要价值

医药价值

养: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治:小儿疳积;赢瘦;病后虚弱等。

养价值

棘胸蛙蝌蚪(体重0.8~2.6g)、小幼蛙(体重9.0~27.3g)、大幼蛙(体重40.5~65.7g)和成蛙(134.5~213.0g)肉及蛙皮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进分析,棘胸蛙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55%~19.39%,脂肪含量较低,肉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39.36%,具有很可观的养价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急性共同性斜视

下一篇 棘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