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隐斜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隐斜。 其发病要是外展和集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能力不足、融能力低下时,不能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
目录

概述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隐斜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隐斜。 其发病要是外展和集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能力不足、融能力低下时,不能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检查 

应对所有斜视做检查,特点注意对具有诊断意义斜角测定,如看远时偏斜角,最好令患者注视>6m远处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法不同。测量时要矫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调。若间歇性外斜视仅是在看远时出现,并且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在15△,应做遮盖试验,一眼遮盖30~45分钟,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必须保持分离状态,即一眼去掉遮盖时,另一眼必须通用遮眼挡住,打时用三棱镜匀替遮盖试验迅速测量看近斜度,然后再查看远斜度,不让患者有融机会,将其结果与遮盖前的斜度相比较。 Burian和Franceschetti观察一组237例外科患者,仅有10例为分过程型。由此看来,大部分外斜患者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应归于类似分过强型。

测量上转及下转的偏斜度,确定有无A-V征。

测量向左侧及向右侧注视时斜角,是否有任何侧位的非同性(lateralincomitance)问题,从定义上讲,侧位非共同性是指外斜患者,向两侧看时,偏斜度比第一眼位偏斜度小20%,临床实践明,有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很容易手术过矫,并造成科V征。

检查立体视锐:患者在隐斜期,也必须测量其立体视,如立体视不正常,说明间歇期显斜所起立体视下降,数月立体视继续下降则有力说明是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

诊断

间歇性外斜视常常发生于儿童的早期,最初仅在看远时发生,随着病情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看近时亦可发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的显斜期,常于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在视觉未成熟儿童可有暂时性复视,很快即发生抑制,并有异常网膜对应。

常见症状畏光,在户外日光下常常一眼,其原因不明,估计患者在户外看远处标,无近处物体刺激以使两眼集,亮的日光闪烁了网膜,干扰了融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并有A-V综征,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视,如分离性上斜视等。

并发症

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并有A-V征,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视,如分离性上斜视等。

A-V征即A-V现象,又称A-V综征或Urist综征。因其并非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只是一种征候和现象,故称为“征”和“现象”较为适宜。其是指正上和正下注视时水平斜度有较明显差异的斜视。因为在生理状态下,向正上注视时,两眼轻度分,向正下注视时,两眼轻度集。这种轻度差异时生理性的,和V征一致,故临床上对A-V征的诊断,应有具体标准,也就是说、外斜病人,正上和正下注视时,其水平斜度的差异必须超过一定限度时,才能诊断为A-V征,其具体标准规定为:以正上或正下转眼25º时之水平斜度差异为准,V征≥15º,A征≥10º,否则不应诊断为A-V征,以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较为可靠。

治疗

1.麻痹屈光检查有明显屈光不正,特散光屈光参差的患者,为保网膜清晰像,应该全部矫正;外科伴有近视乾,应该全矫;外斜伴有远视者,矫正远视将减低调性集,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矫还是部分矫正,要完全取决于远视程度、患者年龄和AC/A比值,通常小于+2.00D婴幼儿,可不予矫正,较大患者为避免屈光性疲劳,矫正远视通常是必要的。年老人有外斜伴老视眼,调减弱,如有远视,需要矫正,可以给最小度数以利于看近。

2.负球镜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做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不足,刺激其调性集,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法治疗,常起视力疲劳

3.三棱镜及遮盖疗法底向三棱镜可加强双眼中凹刺激,约有1/2~1/3偏斜可用三棱镜刺激融得到矫正,最近有人提出在间歇性外斜视初期,遮盖为一良好的非手术治疗法,用这种法治疗,大约40%患者其显斜(看远)可以变为隐斜。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大部分时间为隐斜,显斜次数不多,偏斜度不大,不张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对竭生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前还有争论。有人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Lyle认为由于多数间歇性外斜视看远融力良好,有双眼视,2~3岁或10岁以后手术结果几乎相同,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张对视力未成熟婴幼儿,为避免手术过矫,张延缓手术,用负球镜加强融,交替遮盖预防抑制发生,若融功能迅速恶化,或斜角稳定时要考虑手术。

手术指征由融控制情况,斜角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生后不久外斜而没有间歇性外斜视,要尽快手术;赫雨时认为遮盖测量斜视度大于20△以上者;Jampolsky谓15△以上;Hiles张大于20△以上的偏斜,有明显的显斜成分和视觉失代偿者。从手术对网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为了消除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可以发生异常网膜对应及抑制,手术最好时机是在尚未发展成抑制及异常网膜对应之前,手术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年龄愈小,手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机率愈高,而大多数成年人术后即使眼位得到矫正,亦不能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临床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并不容易,如果年龄太小,检查不作,手术量不易掌握,使再手术率增高。认为4.5岁左右,智力正常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反复训练,可配一般眼位检查,此为手术适时机。Jampolsky对竭生外斜视,不同年龄手术。结论:手术愈早,手术次数愈多,再手术率愈高,弱视和融丢失的危险愈大。

对进性间歇性外斜儿童,偏斜度大于20△者,显斜期超过50%时间以上者,可据其偏斜度大小,以及遮盖试验设计手术案,若遮盖30~45分钟后,其偏斜度,看大于看近至少15△,做双侧外直后徙,手术量可据每个医师试验、法而定。若遮盖试验,看近斜角大于看远斜角至少15△,并小于55△,可做双侧外直后徙或于非眼后徙-手术。如外斜大于55△,可做三条肉,眼做外直后徙,非眼做后徙-手术。若外斜大于70△,做双侧后徙-手术。

对于所谓侧位非共同性问题,应予以特殊考虑,若患者向左侧及右侧注视时,斜视度比第一眼位小至少20%,则有明显过矫危险,特是对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的患者,为此,对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应避免做双侧外直后徙术,如对非眼做后徙-术,应每侧少做1mm。

对视力尚未成熟的患儿,应张欠矫,因轻度过矫为斜状态,比轻度欠矫为外斜状态容易发生单眼注视综征,并有可能成抑制性暗点,导致发育弱视相反,如果患者视力已发育成熟,轻度过矫10~20△是理想的,它最终将产生稳定的结果。过适在于25△,即使在视觉成熟患者亦应避免,这样的过矫可盲点征,妨碍术后融

如果患者有A征或V征,系由上斜或下斜功能过强起,在做水平斜视手术同时,亦可做功能过强减弱术,若上斜及下斜都有功能过强,则减弱任何一个斜均为忌。

5.过矫的处理有报告外斜术事过矫的患病率介于6%~20%。外斜术后,立即发生大度数过矫,患者应在24小时再次手术,因为有可能发生肉丢失或滑,外直相比,不易丢失。若机械因素过多量,也可发生明显过矫,但过矫量不如前者大。

斜是共同性的,可等待观察,术后10~15△斜时,可完全消失。外斜术后小量过矫,还要取决患者年龄。视力尚未成熟儿童有小量过矫,应仔细观察发展成抑制性暗点及发育弱视。若患者无注视倾向,可交替遮盖,有中度注视倾向可遮盖治疗。此外应再验光,有远视应全矫,看近偏斜度较大,应用缩瞳或双焦点镜治疗。上述治疗4个月,视力未做多少量,要象对待一位新患者一样,不能单纯恢复以前的外斜手术。

对视力成熟患过矫20△是理想的,术后6周仍有20△斜,可2次手术,手术时间应在第一次手术6个月以后施。术前做牵拉试验很重要,如发现牵制,则肉、结膜及筋膜囊都应适当后徙。

6.欠矫的处理外科术后残留大度数外斜大于15~20△,可在第一次术后6~8周2次手术,这种情况应做为一个新病例来考虑。若残余斜度看远斜角等于看近斜角,第一次术式为后徙-术,则另一眼可做同样的手术;第一次术式为双侧外直后徙,可做一侧外直边缘性开合并同侧。若残余外斜看远角大于看近斜角,第一次术式为双侧外直后徙术,则外直应再后徙或外直边缘性切术;第一次术式为后徙-术,可做另一眼外直后徙术。做外直第2次手术时,最好同时后徙颞侧球结膜,以防止瘢痕前移,抵消手术效果。

对轻度欠矫患者,残余斜度小于15~18△,可用抑制及融训练,使之达到隐斜状态。若患者为近视,应全部矫正,若为正视或远视,可用麻痹以刺激调性集,使双眼正位,使用上述法获得融后,可减少滴药次数,3日1次,并持续2个月,同时使用基底向三棱镜,其度数与欠矫度数一致,对视力成熟患者是有效的。

预防

尽管外斜是间歇出现,为治疗和预防斜视的发展,也应尽早就医。为预防单眼抑制所致的恒定性外斜,应择期及时手术矫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榉树

下一篇 椒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