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炎
临床表现
1、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形态,脉络膜炎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限局性脉络膜炎、播散性脉络膜炎和弥漫性脉络膜炎。此三类脉络膜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炎症扩展的一个过程。
(1)限局性脉络膜炎:是在致病因素与机体组织间保持平衡作用的情况下病灶局限于某一部位。此类可发生于黄斑区视乳头近或眼底周边部。
(2)播散性脉络膜炎:致病因素作用增强或机体抵抗力减低。在脉络膜上同时出现多个病灶。
(3)弥漫性脉络膜炎:病情继续发展,病灶相融合形成大面积炎症时,眼底呈均一红色晚霞样(夕阳红)眼底。
2、临床表现
(1)云雾移睛:脉络膜炎症渗出物进入玻璃体,则病人感到眼前有黑影飞舞,有点状、片状、条状、云雾状等形状,并可在较短的数日之内有明显增加。
(4)视力减退:视力减退程度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玻璃体混浊的轻重。如发生在黄斑部,则可严重影响视力。
(5)玻璃体混浊:用眼底镜检查可发现玻璃体内有不透明飘浮物。表现为尘埃状、絮状、雪球状或条索状、纱膜状;化脓性炎症为大量的白色渗出物,瞳孔区呈黄色反光,形成假性黑朦猫眼。
(6)眼底改变:活动期脉络膜病灶为灰黄色、灰白色,边界不清,位于视网膜下,使视网膜水肿混浊;炎症渗出液较多时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有时伴有视网膜血管炎,如弓形体病的动脉周围炎、结节病和中间葡萄膜炎的静脉周围炎、Behcet病的闭塞性血管炎等。急性炎症逐渐吸收,至晚期炎症消退,脉络膜萎缩,遗留疤痕有色素脱失和增生,轻者仅累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可见脉络膜大血管,重者脉络膜全萎缩,暴露出白色巩膜。
根据病灶的范围和形态有三种炎症表现:弥漫性脉络膜炎,疾病初期仅有数个渗出斑,随病变逐渐扩展,最后眼底大部分受累;播散性脉络膜炎,为孤立病灶散布在全眼底,新旧病灶可同时存在;局限性脉络膜炎,为局限性病灶,有1个或2~3个,比播散性病灶大些,多位于后极部。
检查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脉络膜病变的判断,在评价脉络膜的炎症部位、活动性等方面也有较好的作用,主要用于Vogt-小柳原田病、交感性眼炎、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累及脉络膜、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炎症性疾病。
3.其他辅助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确定葡萄膜炎引起的视盘水肿,黄斑囊样水肿,继发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视网膜萎缩有重要的价值;超声波检查可评价葡萄膜炎引起的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增殖性改变、视网膜脱离、脉络膜增厚等病变;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于确定葡萄膜炎引起的眼前段改变有重要价值。
并发症
治疗
急性脉络膜炎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得当方可消除失明的危机,以保存较好的视力,其治疗原则如下:
1.散瞳:一旦诊断明确,立即进行散瞳,使瞳孔扩大,这是治疗的首要关键性措施。若一拖延,必然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散瞳药主要用阿托品类药物,即1%阿托品眼药水,每日3~6次,待瞳孔扩大,炎症稍解后,每日1~2次,以保持扩大瞳孔至炎症消退后半月至1月,以资巩固。
阿托品的作用主要是睫状机松弛减轻对动脉的压力,以增强色素膜的血液循环,减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使渗出减少,起到消炎作用,促使炎症吸收。此外,散大瞳孔,防止虹膜后粘连或使已形成的消除、解除或减轻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痉挛。使眼很好休息,达到止痛目的。
滴用阿托品时,必须压迫泪囊部,以免泪囊和鼻腔膜吸收后中毒,特别对小儿使用要慎重,对老年人尤其是前房狭窄伴有青光眼素质者也要慎之又慎。 如阿托品不能扩大瞳孔时,可加用1%可卡因和0.1%肾上腺等量混合液0.3ml,在粘连附近的结膜下注射,即所谓强力扩瞳。
2.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用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和控制炎症,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组织水肿和渗出,减轻纤维组织增生和胶原沉积。抑制过敏反应。在用药2周以上者不要突然停药。酌情减量。 给药方法:有口服药,滴眼剂或结膜下注射等方式:口服药开始时要给足量,以便迅速控制炎症,最后用最小最维持到炎症活动完全消退为主。 前葡萄膜炎局部滴用0.5%强的松或0.05%地塞米松,每日4~5次,或每小时点一次,恢复期减少。有时亦可球结膜下注射即可。 对全葡萄膜炎或脉络膜炎患者,可用0.025%地塞米松0.3ml与结膜下或眼球筋膜下注射,或结合全身给药,病重者氢化可的松200~25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这样足量可以到达眼内组织。
3.非激素性消炎剂:水杨酸钠保泰松及消炎痛有镇痛及消炎作用。主要抑制葡萄膜炎时前房中前列腺素的增高,以达到抗炎或降压的作用,常用的阿斯匹林0.5g,每日3次,消炎痛25mg,每日三次。
4.抗生素:若系化脓性前葡萄膜炎可局部或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
5.免疫治疗:对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交感性眼炎,使用激素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增强剂。以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
⑴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可以单独使用或配合类固醇治疗,常用口服量50~100mg,每日二次分服,连服2周为一疗程。静脉注射将100~200mg溶于20ml的生理卤水中,每日或隔日一次。应检查血象,防止副作用发作。
⑵乙双吗啉(AT-1727),每次0.4g,每日三次,连服2~3周,停药1周,再用1~2个疗程。
⑶痛可宁(chlocambucil,Leukeuan,苯丁酸氨芥):一般开始每日2mg,加重每日2~10mg,最大剂量每日不能 超过20mg。
7.对症治疗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