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栀子

黄栀子 栀子(拉丁: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山栀子,俗为野栀子、小栀子等,茜草栀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栀子高0.3-3米,嫩常被短毛,子在各上有2相对着生,倒卵状长、倒卵形单独着生于腋或花柱粗厚;花冠呈高脚碟状,6裂,白色栽培多为大栀子种子多数呈扁,近而稍有棱角。期5~7月,果期5月至翌年2......
目录

形态特征

黄栀,茜草栀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2米,幼有细毛,子在各上有2相对着生或三轮生,革质,倒卵状长、倒卵形叶片披针或印状披针,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短柄,托叶膜质。

芳香,通常单朵生于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膨大,部5-8裂,通常6裂,裂披针或线状披针,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部有疏柔毛,冠管狭,长3~5厘米,宽4~6毫米,部5至8裂,通常6裂,裂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滑。

果实

卵形、近球或长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有翅状纵棱5~9条,部的宿存萼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期5-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生长习性

黄栀喜温暖湿候,不耐冷。生于海拔10~1500米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从或林中。在向阳暖和的地栽培生长壮,结实多。成株较耐旱,但种子播后及幼苗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幼苗期宜稍荫土壤以排水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夹沙泥或黄泥土较好。凡冷多和过于干旱地区及涝地均不宜种植。

分布范围

黄栀产于中国华东、中南,如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华北、西北有栽培,如等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

繁殖栽培

栽培

黄栀的繁殖法为扦插繁殖

黄栀子一、种植和中耕

明确栀园定植株数。1~3a的幼林,每年除草松土抚育2次。第1次4~6月,第2次8~9月,结施肥进。松土时,注意近蔸浅,远蔸深。冠深10~12cm,冠外深15cm以上。也可在栀园初果前套种生、豆类等矮秆农作物,既能增加栀园短期收入,又可达到抚育幼树的的。栀园进入结果期后,每年进1~2次松土除草。

二、肥料管理

1、幼树:每年冬或次年2月前,施复肥20~25kg/666.7平米。也可施腐熟农家厩肥或腐熟堆肥1000~1500kg/666.7平米。在春、夏季每株施复肥10~15g,为幼树多发新,促进幼树理树体结构提供养条件。

2、结果树:每年3月底~4月采取施,每株施尿素或碳酸铵15g或施充分腐熟人畜粪水1200kg/666.7平米,促进发和孕蕾。5~6月,栀子期,用0.15%硼砂加0.20%磷酸二氢钾喷面。选阴天或傍晚进,以利栀树充分吸收,提高植株和结果率。6~10月为栀果膨大发育期,7~9月为栀子条抽生旺盛期,应在6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施用250g/株氮、磷、钾复化肥各1次,促果实发育花芽分化。采果后,施腐熟农家基肥2000kg/666.7平米,加入硼磷肥(钙镁磷肥加0.50%硼砂)100kg,促进恢复树势,增强越冬抗能力。

黄栀子三、水分管理

在幼树生长期,若夏伏天遇长期干旱,园土又十分干,至少要浇灌水2~3次,确保幼树对水分的生理需求。结果树在前、后、果实发育期,除结施肥外,在伏旱严重时,要注意灌足1~2次水,以确保栀果优质高产。

四、整与修剪

黄栀子1、幼树整:幼树整在10~11月(秋冬造林)或者次年2~3月(春季造林)造林成活后,在幼树离地20~25cm处剪干。至夏梢抽发,每株选3~4个粗壮肥大,注意尽量使其分布均匀。第2年,夏梢抽发,每个上再培养3~4个副条分布均匀,逐步将树冠培育成头状。造林定植2a,为促进幼树生长和培养树冠,对干、应抹除蘖,剪除下部萌蘖和摘除花芽。第3年可适当留果。栀子在秋季仍有,但后期不能成成熟果实,在9~10月应摘除蕾。为便采收,栀树高控制在1.5~1.6m。

2、结果树修剪:对结果树应以疏为,宜在冬季或次年春季发前20d进。修剪时,先抹去部和干、以上的萌,后疏去冠、病虫、交叉、重叠、密生、下垂、衰老与徒长等,使冠条分布均匀,疏外密,以利通透光,减少病虫害,提高结果率。

病虫防治

黄栀子栀子生长期若管理得当,病虫发生极少。如发现病虫时,应以生物防治为,化防治为。化防治应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且在采果前30d不施农药。现介绍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法:

1、褐纹斑病:此病危害和果。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失绿,变黄或褐色,导致叶片落,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法:一是加强修剪,烧毁病株、病,防止病害蔓延与传播;二是5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前,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每隔10d喷1次,连喷2~3次。

2、栀子螟:幼虫危害春、夏、秋梢。如遇虫密度高峰期,危害后使翌年花芽萌发减少,产量显著下降。虫害发生时,用杀虫螟杆菌(每g含活孢子100亿个以上)100倍液喷雾,或用90%敌百虫10加倍液喷洒。

黄栀子3、栀子尖虫蛾:幼虫危害皮造成腐烂,严重时全株死亡。虫害发生时,可用50%辛硫磷乳每100mL药液兑水50L灌,每灌0.5kg。

4、咖啡透翅蛾:幼虫危害叶片蕾。防治法:一是冬季垦复栀园1次,使蛹暴表土,被天敌所食或人工捕杀。二是用阿维菌素500~800倍液、杀虫螟杆菌(每g含活孢子100亿个以上)100倍液生物农药喷雾。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

5、介壳虫、蚜虫:该虫危害梢、叶片干。虫害发生时,用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

采收加工

1、栀子采收

黄栀子栀果中含的黄色素是在树上生长发育过程中成的,采收后几乎不会因后熟而有所增加。因此,栀子采收时间不宜过早。否则,果未全熟,不仅果小,果肉不饱满,影响产量,而且果黄色素含量低。栀子迟摘,果过熟,干困难,加工后容易霉烂变色,降低利用价值与价格,也不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树体安全越冬。一般栀果采收时间在10月上中旬~11月,要成熟1批采摘1批,以果皮由青转红呈红黄色时采收最好。采果宜选晴天水干后或午后进

2、栀子加工

栀子采收后分批进加工,法是:将除去果炳和杂物的鲜果倒入自制汽锅炉上熏蒸3min后,将栀果放置干净晒场上曝晒2~3d,晒至6~7成干后,堆放阴凉通处3d左右,待其部水分发,再放到太阳下晒干。鲜果也可采取干处理,在干过程中,注意轻轻翻动,勿损果皮和防止外干内湿焦。无论是晒或处理鲜果后,均应使果肉坚硬干

种类介绍

本种分布较广,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使其习性、状及大小、果实状及大小等均发生一些变异。

其变异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通常称为“山栀子”,果卵形或近球,较小;另一类通常称为“水栀子”,果或长,较大。

前者适为药用,后者适为色素与染料用。一些者亦据其果实等的变异,定为若干变种或变型。编者野外调查和观察全国各地大量标本,认为仍将本种作处理较妥。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本种作盆景植物,称“水横”;大而美丽、芳香,广植于园供观赏。黄栀子

济价值

从成熟果实亦可提取栀子黄色素,在民间作染料应用,在化妆等工业中用作天然着色原料,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品色素,没有人工成色素的副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它着色力强,色鲜艳,具有耐光、耐热、耐酸碱性、无异味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上。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种香型化妆品和香皂香的调合剂

食用价值

子果可以水饮用或粥;朵可做菜。

药用价值

成熟果实是常用中药,能清热利尿、泻除烦、凉血解毒、瘀。栀子服,治疗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生疮,亦可作药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