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风轮湿热

风轮湿热又称黑睛湿热,为眼科常见候之一。相当于西医的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炎,角膜基质炎,霉菌性角膜溃疡,前房积脓。风轮湿热又称黑睛湿热,为眼科常见候之一。相当于西医的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炎,角膜基质炎,霉菌性角膜溃疡,前房积脓。本病在黑睛,为风轮之疾。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熏蒸风轮,则黑睛生;湿秽浊,则色灰白,污秽糜烂;湿热熏蒸黄仁水,聚......
目录

介绍

风轮湿热又称黑睛湿热,为眼科常见候之一。相当于西医的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炎,角膜基质炎,霉菌性角膜溃疡,前房积脓。

病因

病在黑睛,为风轮之疾。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熏蒸风轮,则黑睛生;湿秽浊,则色灰白,污秽糜烂;湿热熏蒸黄仁水,聚腐成脓,则见水混浊,脓液积聚,色白如膏。湿性重浊粘腻,与热结,留恋不去,故其病程缠绵,反复难愈。

症状

症状:羞明,流泪,眵泪粘腻,碜涩珠痛,视物模煳。抱轮微红,黑睛生或呈灰白色星点,或见小疱,或混浊如雾状,或湿烂如虫蚀,亦或于黑睛与黄仁之间,脓液积聚,色白如膏。可伴有头重如裹,困倦,胸闷粘,纳差,溲黄,便溏,舌红苔黄腻濡。

诊断依据:症表现为黑睛生,或如星点,或如花瓣,或如凝脂。次症表现为抱轮红赤,羞明流泪目赤疼痛,视力下降。全身伴口苦干,胁痛腹胀头重胸闷纳呆便溏,黏溲黄。舌苔黄腻,濡或弦滑。

鉴别

辨证要点:必须具备症加两项次症及全身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之特点,多见于性情急躁易怒之人。

风轮热毒又称黑睛热毒,为眼科常见候之一。诊断依据:症表现为黑睛生白睛混赤,热泪频流。次症表现为星溃深有凝脂之变,或向周围扩展连,掩及瞳神,或黑睛溃陷,黄液上冲,变生蟹睛瞳神紧小,或黑睛浑浊,贯布,或黑睛赤豆突起,甚者风轮有破溃爆裂之忧,伴头剧痛,胞睑肿胀,羞明流泪,身热,渴喜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弦数或滑数。

并发症

为眼科临床之常见,多见于聚星障、聚障、混睛障、木凝脂黄液上冲等症。

治疗

风轮湿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法则: 清热,祛湿,煺

施治法:

(一)方药

1.基本方药:叁仁汤加减:杏仁10克、滑石15克、通草10克、蔻仁10克、竹叶10克、厚朴10克、苡仁20克、半夏10克。本湿热熏蒸风轮的通用。以上方药,水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次服用,每日1

2.加减变化:肝经较甚,抱轮红赤明显者,加黄芩15克、栀子10克;肝经湿热兼挟毒,黑晴生,污秽糜烂,赤满布者,加银20克、连翘15克、草10克;湿热熏灼黄仁瞳神紧小者,加草10克、黄芩10克、石决明16克;湿浊上泛,黑暗混浊如雾者,可加祛湿之品土茯苓25克、萆粟25克及清之品蝉蜕6克、木贼10克、草决明10克;由于湿易感虫,尚可加清杀虫之品,如贯众6克、芦荟3克、芜荑6克之类;湿热挟瘀,抱轮暗赤者,加桃仁10克、泽兰10克;热上扰,伴胸闷恶心咳嗽者,加竹茹15克、壳10克、黄连10克。

(二)外治法:运用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药物,从外部直接施治于眼。

1.点眼药法:(1)叁黄眼液(黄连黄芩黄柏)滴眼,每日4~6次。

(2)黄芩眼药水滴眼,每日4~6次。

(3)黄连眼药水滴眼,每日4~6次。

(4)点眼秦皮(案皮、黄连升麻)滴眼,每日4~6次。

(5)立胜(黄连黄柏秦皮甘草)滴眼,每日4~6次。

(6)朱砂(黄连黄柏秦皮细辛、白艾、乳香朱砂)滴眼,每日4~6次。(7)银黄注射液(银黄芩)滴眼,每日4~6次。

(8)点眼小黄连膏,睡前涂用。

(9)穿莲眼膏睡前涂用。

(10)1%阿托品眼液扩瞳,每日3次,用于病情较重者。

(11)1%阿托品眼膏扩瞳,每晚睡前涂用,用于病情轻重者。

2.球结膜下注射:

(1)银黄注射液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5毫升,日或间日1次。

(2)鱼腥草注射液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5毫升,每日或间日1次。

3.湿热法:选用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栀子、茵陈、虎杖苦参等,水过滤,用消毒毛巾或纱布数层,浸药水,置于胞睑上,作湿热,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

4.雾化法:(1)鱼腥草注射液8毫升,0.9%生理盐水20毫升,注射用水20毫升。(2)穿莲注射液8毫升,0.9%生理盐水20毫升,注射用水20毫升。上药置雾化器中,作眼部雾化。

(叁)饮食疗

(1)薏米莲子粥:薏苡米30克,加水适量,置武上烧沸,再用文至半熟,加入莲子肉30克,冰糖少许,桂花少许。本功可清热,祛湿健脾

(2)白茯苓粥: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置武上烧沸,后用文至米烂成粥,放入味食盐胡椒粉少许即成。本健脾,利湿之效。

施治要点:

(一)本风轮实证,乃湿热为患,故清利湿热,是治疗本键。多选用黄芩黄连栀子草、茵陈、车前子、滑石等药。

(二)因湿外湿侵,最易困;失健运,湿生。故治湿当须理,临床在治疗本清利湿热的同时,常兼施健脾湿之药物,如茯苓山药、苡仁、扁豆等。

(叁)本病程长,久难去,故临床常配之品施之,多选用:蝉蜕木贼、草决明、密蒙青葙子等。

(四)湿性粘滞,久留难去,加之热,可聚而为,故清热祛湿的同时,常配痰药,如:陈皮半夏茯苓、瓜蒌、竹茹、贝母等,其效更佳。

(五)除湿用药多,易耗阴伤津,故要据病情及患者脏腑、阴阳津液的情况,而慎重选药。阴虚少,津液亏损者,尤宜慎用。

(六)本外障之疾,故当治与外治相结,二者不可偏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矩叶大青

下一篇 甲鱼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