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粳米泔

粳米泔,为淘洗粳米时第二次滤出之米泔水。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具有补健脾,除烦渴, 止泻痢之功效。用于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渴,泻下痢疾。味甘、性。归。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用于吐血不止,闷,冷痢寒结,日夜无度。1、治吐鼻衄:陈红米泔水一盅,温服。(《普济》)2、治眼风热,赤甚:以淅二泔,睡时冷调菊花服。 (《治要诀》)3、治酒糟:淅......
目录

性味

味甘、性

归经

功效

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主治

用于吐血不止,闷,冷痢寒结,日夜无度。

相关配伍

1、治吐鼻衄:陈红米泔水一盅,温服。(《普济》)

2、治眼风热,赤甚:以淅二泔,睡时冷调菊花服。 (《治要诀》)

3、治酒糟:淅二泔,食后用冷饮。外用硫磺入大菜头碾涂之。 (《治要诀》)

用法用量

服:温饮或冷饮。

采集加工

取原药材粳米,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簸去皮壳,淘洗两遍,取第二次滤过的泔水。

植物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高约1米左右;中空,有,有分蘖叶鞘叶鞘无毛,与节间等长或下部者较长;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长8~25毫米,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线形,扁平,长30~60厘米,宽6~15毫米;粗糙,叶脉明显。

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6~8毫米;每小穗仅具1不育外稃锥刺状,无毛;可育外稃硬纸质,具5,遍被细毛或稀无毛,无或有内稃3,亦被细毛;鳞被2枚,卵,长约1毫米;雄蕊6,花药长约2毫米,丝细弱;子房长,光滑,花柱2枚,柱头羽毛状,有时有第三退化的花柱颖果,平滑,淡黄色、白色种子具明显的线状种脐期7~8月。果期8~9月。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