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聚花风铃草

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L.):直立,高大。下部的具长柄,上部的无柄,全部边缘有尖锯齿数朵集成头状花序萼裂花冠紫色蓝紫色或蓝色管状蒴果倒卵状种子状,扁。期7-9月。生于海拔1300-2600米的草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和前苏联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东南部。全草入药,用于咽喉炎,头痛......
目录

形态特征

聚花风铃草多年生草本。直立,高大。具长柄,长卵形卵形下部的具长柄,上部的无柄,,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全部边缘有尖锯齿

数朵集成头状花序,生于中上部腋间,无总梗,亦无花梗,在端,由于节间缩短、多个头状花序集成复头状花序,越向越来越短而宽,最后成为卵状三角总苞状,每朵下有一枚大小不等的苞片,在头状花序中间的,其苞片也最小。萼裂花冠紫色蓝紫色或蓝色管状,长1.5-2.5厘米,分裂至中部。

蒴果倒卵状种子状,扁,长1-1.5毫米。期7-9月。

产地生境

生于海拔1300-2600米的草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灌丛中。产中国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蒙古、朝鲜、日本和前苏联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东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主要亚种

北疆风铃草(原亚种)北疆铃草(原亚种)Campanula glomerataL. subsp.glomerata植株高20-85厘米,长4-13厘米,宽1.5-3.5厘米。几乎无毛至疏被白色硬毛。分枝新疆天山及以北地区常见。生于海拔1300-2600米的山谷草地、草原、亚高山草甸。欧洲至苏联中亚和西西伯利亚也有。
聚花风铃草(亚种)铃草(亚种)Campanula glomerataL. subsp.cephalotes(Nakai) Hong植株高40-125厘米,长7-15厘米,宽1.7-7厘米。几乎无毛或疏生白色硬毛或密被白色绒毛。有时在上部分枝头状花序通常很多,除有复头状花序外还有多个单生的头状花序。产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和蒙古东北部(东乌珠穆沁旗)。蒙古(东部)、朝鲜、日本和苏联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东南部也有。生草地及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苏联东西伯利亚东南部。
大青山风铃草大青山风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L. subsp.daqingshanicaHong et Z.Zhao植株高14-50厘米;长5-8 (11) 厘米,宽1-2.8厘米。上几乎无毛或仅在棱上疏生长硬毛,极少遍布疏毛的,面通常仅在和一级侧脉上生有长硬毛,象篦齿一样叉头状花序少,常全部在端集成复头状花序,极少另有单生的头状花序。产蒙古东南部(大青山、蛮汗山)。生于海拔1400-2000米的山坡草地。

生长习性

喜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候,喜光照充足环境,可耐半阴。铃草对温度比较敏感,生长适温为13℃-18℃,发适温为20℃-22℃,冬季温度低于2℃则停止生长始枯黄。夏季28℃以上的高温对植株生长不利,30℃-35℃以上的高温,植株叶片会变黄落,甚至全株枯萎。

铃草喜干耐旱,忌水湿。因此,在雨天过多或土壤排水不良情况下生长不好,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细长,节间伸长,朵变小,可通过控制浇水调植株高度。

铃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含丰富腐殖质、疏松透的沙质土壤为好。基质pH值在5.5-6.2之间为宜。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多年生铃草增殖的最简单方法,特是地下发达的种类。由上的隐萌发出新,带着段分栽新,即成独立的新植株分株繁殖的季以春季植株返青后,新陆续出土有2-3时为好;生态环境优良的株丛到栽植的第3年时已十分拥挤,必须分栽,否则,株丛过密,通不良,小,植株到伏,不良,甚至遭受病虫危害。

在种源稀缺的情况下,春季也可用扦插繁殖,插条极易生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铃草育苗需要相对干的条件,否则极易发生病害而导致幼苗成批死亡。当小苗长出2时,可结除草进问苗,使小苗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如幼苗生长过密,容易徒长倒伏,影响日后生长。出苗后降低湿度,基质应稍润湿,但不应浸透。苗期太湿易发生猝倒病,苗期过于干小苗会因缺水而萎蔫。一般在两次浇水间可让基质稍干为宜。铃草只需少量施肥,如需幼苗快速生长,可用30-50ppm钙氮肥喷施。铃草发不需光照,发后要逐渐接受阳光,使小苗能进作用。发适温在白天为20℃-22℃,夜间为16℃。温度低于15℃ 以下小苗生长不良,叶片枯黄,需在温室播种养护。以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生长最佳,土壤以微酸至微碱性为适,pH值为5.5-6.2。由于广东土壤多为强酸性,在种植时宜施适量石灰,以中和pH值。栽培基质配制用园土、甘蔗渣(腐熟) 、鸡粪(腐熟) 以6∶3∶1的比例再加少量石灰拌匀。

上盆后管理

当幼苗长出5-6时可移栽上盆,用径为9-11厘米的盆进移植。移植一般在阴天或下午4点以后,种植时不要太深。种后需马上浇足定根水,使小苗与基质充分接触,如阳光太强,需用遮阳网适当遮盖3-4天。铃草早期生长较为零乱,但在后期生长植株会自然整齐紧凑。铃草在生长过程中可不摘,也可作摘处理。如需摘,可在幼苗长至6-8厘米左右时进,以缩短植株高度,增加侧朵数量。浇水时要做到适时适量,据盆基质干湿度情况和天的变化进。浇水时盆土要见干见湿,浇则浇透,但不要使盆积水。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温高、发量大时要多浇,反之则少浇。植株需肥量中等。种后每周交替施用浓度为150- 200ppm的氮肥和钾平衡肥,应避免铵和氮的含量过高。生长旺盛期每15-20天施一次稀薄腐熟饼液肥或人粪液肥。前增施含磷、钾的复肥,可防止期倒伏,冬季和盛夏则应停止施肥。铃草喜长日照,每天14小时光照可以自然铃草在阳光充足条件下,植株生长整齐,高度一致,整齐,色鲜艳。半阴条件下,植株生长偏高、花序伸长、色较淡。冬季无霜的条件下,室或室外温度可保持在3℃-5℃ 。室外栽培需覆盖,3℃ 以下生长缓慢。

病虫防治

锈病

要危害铃草的叶片部和叶片发病呈黄绿色的疱状水斑,后逐渐扩大,疱状斑破裂后出红褐色夏孢堆,病斑周围的组织变为淡黄色,部和处的症状部相似。受害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子焦枯。发病初期可用25% 的粉锈宁400-600倍液防治。

白粉病

真菌性病害,常危害叶片,也危害条、花柄蕾、花芽及嫩梢等。表面常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受害植株矮小,嫩、畸、枯萎,叶片展、变小,条畸等,严重时植株死亡。防治法为结修剪,剪除病残并集中烧毁。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或在未发病时进预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400-600倍液,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交替使用,对白粉病有特效。

斑病

初期在叶片上呈水浸状坏死斑,后迅速变深褐色,病斑上长有明、暗相问的同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发病初期及时剪去病斑或病,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洒14%氨铜水350-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蚜虫

通常集中在嫩、嫩、嫩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缩变。蚜虫还分泌蜜污染植株,并诱发煤烟病等病害。可用万灵600-800倍液或25%鱼藤乳油稀释800倍液喷杀,也可用40%速扑杀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速扑杀是一种广谱性的有机磷杀介杀虫,具有触杀、毒和强渗透作用,能渗入植物组织,对咀嚼式和刺吸式器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对介壳虫及蚜虫有特效。

蜘蛛

多在刺吸汁,常造成叶片变色甚至卷。可用40%三氯杀螨醇兑水1000倍液喷杀。

蓟马

以成虫或若虫寄生植物上取食幼、嫩和幼果。被害植株生长缓慢,嫩被取食后卷梢和受害则凋萎。发病初期可用25% 鱼藤乳油或40%乐果800-1000倍液,或高效蓟蚜清或蓟马灵800-1000倍液进防治。每周一次,连续3-4次,交替使用,效果显著。

药用价值

聚花风铃草来源:以全草入药。

采集加工:夏秋采集,去净泥土,切碎晒干。

性味功能:苦,凉。清热解毒,止痛。

治用法:用于咽喉炎,头痛。用量6-9克。

植物文化

大自然在植物界为人类创造了众多如铃般的卉,其中在面最贴切的是桔梗铃草属的植物。这个家族大多数的朵都犹如铃,并由此得;它们的拉丁属与英语的通俗Bellflower,均用“铃铛”一词来表达。

英国,人们认为铃草的朵像天教坎特伯雷寺院朝圣者手摇的铜铃,因此又把它称为“坎特伯雷之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剥脱综合征

下一篇 玻璃体出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