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无毛,有时具刺毛,常带粉霜。茎有分枝。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cm,宽5-17cm,先端圆钝,不分裂或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齿牙;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上部叶窄被针形至条形,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花后延长;花淡黄色;花瓣4,鲜黄色,宽椭圆形或宽楔形,长达1.l-1.4cm,先端平截,全缘,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mm,短雄蕊长6mm;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lmm,花柱细,柱头头状。长均果条形,长3-5.5cm,具细喙,长6-12mm;果梗长5-15mm。种子近球形,直径l-1.8mm,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表面具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油芥菜。本种特点在于基生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和缺刻。
品种考证
芥《名医别录》列为上品。陶弘景谓:“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苏恭谓:“芥有三种,..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西戎来。”《开宝本草》另立白芥。现药用有白芥子、黄芥子(芥子)两种。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或芥Brassica juncea(L.) 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简称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即可得。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整地施肥
把准备种芥菜的地翻好,整平耙细,起好垄,压上磙子,达到播种状态。上好底肥,每亩2000—3000公斤农家肥,也可以在播种时用口肥。
播种适时
芥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7月的5至8日为宜,最好比萝卜、白菜早几天或同时种均可。视墒情决定是否坐水,每埯5—6粒,覆土3厘米,上面压实以利出苗。
定苗及时
当幼苗长到3—4片叶时开始间苗,每延长米留40株,拔出堆苗使其松散,并拔掉小、劣、弱苗;当幼苗长至5—6片叶时可以定苗,每埯一株,选留高、粗、壮苗,其余全拔掉,每延长米可留27—30株。
田间管理
定苗前后,要及时铲趟,视干旱情况,决定灌水次数,一般铲趟2—3遍为好。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油菜炭疽病和油菜菌核病。炭疽病发生时,叶上有小圆斑,最初呈苍白色水渍状,逐渐扩大,遍及整个叶片。发病初期喷代森锌或多菌灵。菌核病发病时幼苗上有红褐色斑点,扩大后转白色,成植株发病时下部叶片黄化,至腐烂。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配液,或3%纹枯利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液防治。虫害有黄条跳甲、蚜虫、粉蝶、白菜叶甲,多在春季发生,应注意防治。
延后收获
主要价值
药理作用
刺激作用
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后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其他作用
豚鼠饲以芥属植物可使甲状腺摄取的作用受抑制且血清中SCN-升高。但并未发现食物中SCN-的含量与摄取的抑制有何关系。也有报告给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其甲状腺肿大,此可能由于分泌了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致。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有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内服可作刺激性祛痰药,并治疗腹痛,过量可致胃肠道炎症。
药用价值
1、芥子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2、芥子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孙天仁集效方》)
3、芥子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4、芥子治耳聋:芥子捣碎,以人乳和,绵裹内之。(《千金方》)
5、芥子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
6、芥子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三两,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7、芥子治关节炎:芥末一两,醋适量。将芥末先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再盖一层纱布,贴敷痛处。三小时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贴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8、芥子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
9、芥子治大人小儿痈肿:芥子末,汤和敷纸上贴之。(《千金方》)
10、芥子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12、芥子治阴疽流注,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以温阳通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
13、芥子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胶体麻木或关节肿痛,配马钱子、没药等,如《妇人良方》白芥籽散。
化学成分
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酶解后所得挥发油名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嵛酸。
白芥子主含白芥子甙(sinalbin)约2.5%;另含脂肪油20%~26%, 以及芥子酶、芥子碱(sinapine), 尚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benzoylcholine)
及4-羟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黄芥子主含芥子甙(sinigrin)约3%, 并合少量芥子酶(myrosin)、芥子酸(sinapic acid)及芥子碱(sinapine)等.另含脂肪油约30%~37%, 油中主要为芥子酸(eruc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的甘油酯, 少量为亚麻酸(linolenic acid)的甘油酯.另谓芥子中含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辛,热。
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用法用量
禁/宜人群
1、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功用主治
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
①《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⑤《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
临床价值
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子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次2~3穴,每穴注射0.5~lml,每日1次,7~10日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日,再行第2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经306例 观察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和15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4.9%和75.8%。本药对症状和体征都有 一定疗效,其中以平喘和祛痰作用较好,但无明显消炎作用[1,2)。另有用药膏穴位贴治法,将炙白芥子、延胡索各7g,甘遂、细辛各 4g,共研末,用鲜生姜60g,绞汁调药成膏状,贴肺俞;心俞、膈俞穴,每次4~6小时,于夏季三伏天初伏开始,每隔10日1次,连贴3 次。共观察1074例,其中喘息型气管炎785例,支管哮喘289例。结果有效率前者为79.9%,显效46.6%;后者有效率为83.7%,显效 率为47.8%。经1、2、3年疗效比较,以连续贴治3年者最好,两组类型P值均小于0.005。喘息型气管炎缓解期贴治较发作期好(P<0. 025),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则无此显著差异。两组疗效均以寒型较好,热型次之,夹杂型较差。
寒痰喘咳
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配苏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若冷哮日久者,可用本品配细辛、甘遂、麻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育等穴,即张石顽白 芥子涂法,近代有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治疗者。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配甘遂、大戟等以逐饮,如控涎丹。
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治阴疽流注,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以温阳通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胶体麻木或关节肿痛,配马钱子、没药等,如《妇人良方》白芥 子散。
毒副作用
芥子油或芥子硬膏用于皮肤,如果时间过久或浓度过高,可引起发泡甚至化脓,此时即使停药,愈合也较慢,此因芥子油已被吸入皮肤,停药后仍继续发挥作用所致。芥子油对粘膜刺激性很强,15%溶液滴入兔眼很快引起明显的结膜水肿。小量芥子内服作调味剂,大量引起呕吐,更大量则引起强烈的胃肠道刺激。
植物文化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 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本草蒙筌》: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乘雅》: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
《本草新编》: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常用配方
①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②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③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
⑤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⑦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
⑧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三两,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⑩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孙天仁集效方》)
治老人痰气喘咳,胸满懒食 (《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治痰涎伏在心隔上下,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或令人头痛可不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等 (《三因方》控涎丹)
治胸胁痰饮: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汤下百丸。(《本草汇言》引《摘玄方》)
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芥子为末,醋调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治淋巴结核:芥子、葱头各3g。捣烂。敷患处,隔日1次,每次4~5小时。(《中级医刊》1959)
治脚气肿痛:芥子、白芷各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本草述钩元》)
治疟疾: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饭为丸。一日尽服,久疟顿止。(《药性通考》)
治反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治痘疹入目,风眼疫眼,及火欣热之眼目:芥子(如食料者)一两,大蒜(杵烂)一钱,醋一钱。上三味,如麦饼。贴足心,钱大。(《眼科锦囊》)
治小儿乳癖: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治肉刺:芥子捣如粉,以醋调敷之,密封,经宿揭去,自然落下。(《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 肺中风冷 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沸半熟 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 冷则易之.(《普济方》芥子酒熨方)
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 如患左边疼 即吹右鼻中 如患右边 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 吹药即验.(《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植物研究
药材: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性状鉴别
种子近球形,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黄棕色,少数暗红棕色,具细网纹,种脐点状。种皮薄而脆,子叶折叠,有油性。气微,研碎后加水湿润,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味极辛辣。以子粒饱满、均匀、色鲜黄、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大型,薄壁;栅状细胞1列,细胞近方形或径向延长,宽约20μm,其内壁和侧壁均增厚,外壁菲薄;紧靠栅状细胞层为色素层。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内含糊扮粒,其下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和胚根细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固体氢氧化钠1粒,酒精灯上灼热,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