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囊肿
概述
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病因
症状
1.粘液腺囊肿: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
2.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粘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抽出液淀粉梅试验阳性。
【临床表现】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检查
治疗
本病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和腮腺囊肿手术切除即可。舌下腺囊肿的根治方法是切除舌下腺。
治愈标准:
1.治愈:治疗后,囊肿消失。
2.好转:治疗后,尚残留部分囊肿上皮或病变腺体。
3.未愈:治疗后,囊肿未消失。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注意事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