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病是指发生于口腔等处黏膜的白色角化性疾病。口腔黏膜白斑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临床以病损部的点状、状或条状灰白或乳白的角化性斑为特征,多数为良性病变,少数有恶变癌的倾向。据估计其恶变率约为2%。吸烟(30%):吸烟是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但鼻烟可诱发特殊式的黏膜白斑,刷和用无槽咀嚼等机械性刺激也可起白斑,称为摩擦性角化,而非黏膜白斑梅毒黏膜白斑并可并发萎......
目录

病因

吸烟(30%):

吸烟是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但鼻烟可诱发特殊式的黏膜白斑,刷和用无槽咀嚼等机械性刺激也可起白斑,称为摩擦性角化,而非黏膜白斑梅毒黏膜白斑并可并发萎缩性舌炎,在所谓的自发性黏膜白斑发病原因中,无明显的局部因素作用,黏膜萎缩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感染因素(20%):

近年研究认为:口腔黏膜白斑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应提起这些损害为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或念珠菌性黏膜白斑,过度角化是念珠菌感染的先决条件,角是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的好发部位,英国的1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念珠菌性黏膜白斑患者中,全部吸烟并日夜带义齿,约半数念珠菌性黏膜白斑有结样改变,这可能是高达45%的表皮皮损发育不良的原因,用抗生素治疗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疗程平均长约45天,损害的结性和部分显著性损害消失。

全身因素(12%):

全身因素包括糖尿病,分泌紊乱和维生素缺乏等,人们推测白斑是机体对慢性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起黏膜角质层增厚并致密,从而保护黏膜下的组织免于慢性刺激的损伤。

临床表现

1.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黏膜白斑好发部位依次为:颊黏膜,角黏膜,无齿槽,黏膜,硬下区和齿,颊黏膜和角黏膜皮损常呈对称性发生,黏膜白斑常伴发念珠菌感染,该部位单纯性黏膜白斑少见,常可覆盖痂皮,当其发生在口腔鳞癌的高危部位(底,外侧,软)时,应起高度重视。

2.黏膜白斑的范围大小不一,表现呈多性,单发或多发,损害早期为淡红色,以后皮损可是小界限清晰的蜡滴样斑,也可以有广泛的皮损,色白;皮损可有绒毛样或乳头样膜,皮损也可有不规则增厚和结;有时表现呈网状,与下面粘连很紧,强剥去则起出,境界清楚,质较硬,不易推动,大增厚,反复外伤溃疡

3.通常无症状,但部分患者诉有烧灼感或刺激感。

4.尽管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无必然联系,但在萎缩基础上的白色,点状,肥厚性结是皮损上皮发育不良的特点,表明高度恶性化趋势,如果消除外源刺激,许多黏膜白斑可康复,一些长期皮损可能不消退,晚期白斑增厚,可产生浅裂和小溃疡,通常无自觉症状,或有针刺激感或轻度疼痛,近期研究表明:有4%~6%黏膜白斑转变为恶性肿

检查

组织病理:早期表皮过度角化,角质紧密,颗粒层细胞增生,棘层不规则增厚,上皮突不规则下伸,基底细胞排列紊乱,个角化不良,胞核深染,见核分裂象,基底层液化变性,重者有不生,固有层显示较少炎性改变,如果并发念珠菌感染,真皮层显示多核细胞浸润,其中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占优势,上皮浅层有微脓肿,过度异常角化病损有丝分裂活性强于过度角化病损4倍,大约10%~20%黏膜白斑病例上皮发育不良,从中度至重度,甚至原位癌(成熟异常,有丝分裂增加和细胞多性)。

诊断

长期不愈的黏膜白斑病应做活检以排除癌变,组织病理检查是要依据。

中医病机辨证口腔黏膜有局限性白色角化斑块,表面粗糙不易剥离,舌质稍红,苔薄白,弦缓,辨证属于蕴热,复感毒,郁结所致。

预防

预防白斑恶变应注意以下几个面:

(1)去除口腔一切可能的刺激物,如残、残冠、不适的假等。

(2)局部可用维生素药膜。

(3)戒除烟、,少吃过烫及刺激性大的食物。

(4)在医生指导下维生素A及维甲酸。

(5)定期到口腔科检查,有恶变倾向者立即手术切除。

鉴别

本病应与扁平苔藓,白色海绵状,先天性角化不良症,先天性厚甲症等相鉴

1.口腔扁平苔藓

白斑多见于上下及颊部齿部,常呈网状或纹状排列,周围可有在性的紫红色多角丘疹,而黏膜白斑病则缺如,此外,身体处常见有扁平苔藓皮损,组织上上皮细胞无不典型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有以淋巴细胞为的致密带状浸润。

2.黏膜白色海绵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较罕见,好发于婴儿,少数发生于青春期,至青春期达于极点,病变累及整个口腔黏膜,白色或灰白色损害,呈海绵状,如发生于40岁以下的患者,病变仅局限于部分口腔黏膜。

3.黏膜白色海绵

色乳白,周围有暗红色浸润,白斑表面浆液涂可查见梅毒螺旋体,身体他处可有其他梅毒症状梅毒清反应阳性。

4.白色念珠菌病

多发生于儿童,白膜周围有炎症,取白膜涂镜检可发现假菌丝孢子

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如戒烟,改善口腔卫生,治疗病,少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2.治疗伴发的系统性疾病。

3.局部药物对症治疗。

局部瘙痒明显外用止痒等。

4.其他治疗

用冷冻、激光、浅X线等。如果去除刺激因素后白色损害仍未消退则应切除病变组织,并作组织检查。如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则恶性肿的治疗原则处理。癌变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力争彻底,切缘至少病变外0.5cm。术后每3~6个月定期复诊。大面积的白斑可在切除后游离皮移植,覆盖创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颏下间隙感染

下一篇 淋菌性咽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