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是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以白色斑块为特点。 WHO将其定义为“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的病损,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斑纹类疾病,是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以白色斑块为特点,但是并非口腔黏膜上出现的所有白色斑块均可诊断为白斑。 WHO将其定义为“......
目录

疾病简介

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斑纹类疾病,是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以白色斑块为特点,但是并非口腔黏膜上出现的所有白色斑块均可诊断为白斑。 WHO将其定义为“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的病损,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临床上将白斑分为临时性诊断和肯定性诊断两个阶段。 临时性诊断是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的白色的黏膜斑块,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由于局部的机械或化刺激而起的白色角化症.去除某些局部刺激因素1-3个月后,白色斑块依然存在时则可作为肯定性诊断.进一步确定诊断需要组织活检结果作出组织诊断.

疾病分类

均质型

口腔黏膜上白色或灰白色均匀斑块,或不规则。斑块平坦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表面有皲裂,便杰青清楚,触诊柔软,略粗糙。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或有粗糙感。

非均质型

这一类型包括:颗粒型、状型和溃疡型等三个亚型。颗粒型白斑多见于颊粘膜角区。病损呈红白相间状。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稍硬,黏膜表面不平坦,病损间黏膜充,似有小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状型白斑病损呈乳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明显高出黏膜表面,质地稍硬。槽嵴、底、和上等部位多见。溃疡型白斑是指增厚的白色斑块上出现溃疡或糜烂。患者可有疼痛。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癌变可能性大。

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吸烟、咀嚼槟榔、来自残残冠和不良修复体的机械刺激等局部因素与白斑发生的系得到一些流数据支持。遗传因素以及念珠菌感染、人乳头病毒(HP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微生物感染也可能与白斑的发生有

病理生理

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的混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细胞。上皮钉突可伸长且变短,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状增生表现为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表层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异常增生时上皮整体紊乱,细胞呈不典型增生,失去细胞正常成熟和分化过程。上皮异常增生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白斑恶性程度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增加而增加。

临床表现

好发群体

男性较女性好发,尤其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

疾病症状

口腔白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颊、黏膜多见。表现为一处或多处的白色斑块状病损。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有不适感、粗糙感、木涩感、味觉减退、局部发硬。伴有溃疡时可有自发痛和刺激痛。白斑色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白斑质地紧密,界限清楚,稍高于黏膜表面,与正常黏膜比较弹性及张力降低。

疾病危害

口腔白斑是癌前病变。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癌变危险大。[1][3]

诊断鉴别

症状体征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稍高于黏膜表面,患者可无自觉症状或有粗糙感。非均质型白斑可有刺激痛。

诊断标准

据临床表现,结组织病理表现可以明确诊断。

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落细胞检查、甲苯胺蓝检查。

疾病鉴

1.白色角化症:由长期机械或化刺激起的白色角化斑块或斑,界限不清,平滑柔软。去除刺激后病损可完全消退。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轻度增厚或不增厚,固有层无或轻度炎症细胞浸润。不癌变。

2.白色水肿:呈透明光滑的灰白色,晚期表面粗糙有皱纹。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增厚,细胞水肿,空性变。不癌变。

3.白色海绵状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灰白色、水波样皱褶或沟纹,表面有似海绵的小滤,触之柔软,有弹性。白色皱褶可刮去或揭去,无痛,无出,创面类似正常黏膜。病理表现为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棘细胞增大,层次增多,。结缔组织中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4.扁平苔藓:位于的扁平苔藓可以是白色斑块状,与白斑需要鉴。通常依赖组织病理诊断。扁平苔藓多为态不规则的白色斑块或斑纹,珠光色,可有充、糜烂。而白斑质地均匀,表面粗糙,少伴发充、糜烂。

5.黏膜下纤维性变:因长期咀嚼槟榔或吸烟起,有明确不良习惯史。黏膜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后期出现活动及张受限、困难等症状病理检查见过度不全角化,上皮萎缩,钉突消失,上皮下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有时上皮增生和萎缩同时存在。属于癌前病变。

6.黏膜梅毒斑:有明确的不良性接触史,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II期梅毒表现为灰白色斑块状梅毒黏膜斑。稍高出黏膜表面,表面柔软

7.念珠菌性白斑:念珠菌感染起的黏膜上皮高度增生。活检标本碘酸雪夫(PAS)染色可见上皮有大量念珠菌死,上皮浅层微脓肿。是癌前病变。

8.毛装白斑:好发于艾滋病人,表现为侧缘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

疾病治疗

前尚无法。无异常增生或中度以下异常增生者需要1-3个月不等的定期随访观察病情进展,伴重度异常增生者需抓紧时间手术或其他理疗法。原位癌变者需立即手术切除。

局部治疗

1.药物治疗:维生素A酸局部涂擦。

2.非药物治疗:激光、微波、冷冻和手术治疗。的是去除白色斑块病损。

全身治疗

1.维生素A及维生素E、维甲酸及其衍生物,β-胡萝卜素等,的是去角化。

2.博来霉素、环氧酶-2(Cox-2)抑制等。

3.中医药: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可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有糜烂溃疡者局部治疗可使用养阴西瓜霜等。

全身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治则,将白斑大致分为气滞瘀型、湿聚型、阴虚旺型、肾阳虚型、正气虚亏型。

变异情况

1. 60岁以上者;

2. 不吸烟女性,尤其年轻女性;

3. 吸烟史长,吸烟量大;

4. 缘、底及角部位病损;

5.状型、颗粒型、溃疡型及伴发念珠菌感染的白斑。

疾病护理

护理

保持口腔环境清洁和系统正常。

注意事项

避免吸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口腔溃疡

下一篇 颏下间隙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