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Gruby(1842)从疮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酵母样菌;Berkhont(1923)确认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
目录

病因病理

口腔念珠菌病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种条件下,可转化为口腔念珠菌病致病性的,故有人称念珠状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幼儿雪病、托口炎角炎、念珠菌性白斑病和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

1.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

白色念珠菌为一卵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均能产生假菌丝,本菌革兰染色为阳性,延长的生细胞极似菌丝,故假菌丝假菌丝在结孢子,有时在末端成厚壁孢子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在消化道或阴道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对口腔黏膜上皮有较强的粘附性。

2.宿的防御功能

人类清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成分(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6~12个月的婴儿可达到成人水平。故半岁前,特是未满月的婴儿,最易罹患口腔黏膜念珠菌病。此外,人体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有消化及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药物及其他因素对机体防御力的影响

皮质类固醇激素(SH)的滥用,常念珠菌感染,SH能减弱网织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成;另一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动能力,增强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和抗代谢药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的条件。

广谱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道细菌和真菌的平衡状态,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兰阴性菌和能维生素B族的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导致细胞氧化作用的辅酶受抑,使组织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于真菌生长

4.宿的全身性疾病

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胸腺萎缩)、接受较大量X线照射、无γ-球蛋白血症,以及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皮系统疾病如淋巴病等,都容易并发念珠菌病。代谢异常被认为是念珠菌病病因之一。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口腔念珠菌感染。

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爱狄森病、下垂体功能低下者,均易患念珠菌病。

糖尿病病人皮肤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较高,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侵袭。亦有人认为由于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层的脂肪酸含量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减弱所致。

5.其他因素

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工作,易于发生皮肤念珠菌病。慢性局部刺激,如义齿、过度吸烟等,均可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因素。在产院婴儿室中,病原菌可来源于产妇的阴道,使初生儿发生疮。由于产妇阴道的感染,20天的新生儿发生皮肤念珠菌病的也最多。

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白念珠菌感染口腔疾病还有:扁平苔藓、毛和正中菱形舌炎

1.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雪病)新生儿疮多在生后2~8日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软,损害区黏膜充,有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体、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减退,白色淡黄色。斑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气管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念珠菌病。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红斑型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并伴有角炎,但有时要表现为黏膜充糜烂及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侧三角区,呈结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部病损可由托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因此毛也属于本型。

(4)慢性萎缩型本型又称托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侧面接触之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有绝大多数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有念珠菌唇炎角炎的患者中80%有托口炎

口炎还常与上的乳突增生同时发生,在考虑手术切除前,应先进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增生的程度,缩小需要手术的范围。

2.念珠菌性唇炎

口腔念珠菌病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糜烂型者在下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屑,因此极易与盘状红斑狼疮病损混淆,亦类似光照性唇炎。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红皮肤交界处常有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腺性唇炎

3.念珠菌角炎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时疼痛或溢血。同时可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外阴炎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有人认为其有高于4%的恶变率,应警惕,争取早期活检,明确诊断。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1)多发性分泌病型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结膜炎,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现。

(2)T淋巴细胞缺陷病型本病可见于高γ-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网状肿患者。

(3)家性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本型可见于儿童,也可初发于35岁以后的成人(迟发型),都与吸收、代谢异常有,可能是由于缺时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减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袭。

各类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首先表现的症状,往往都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疮和角炎;继而在头面部和四肢发生红斑状屑皮疹、甲增厚,也可发生秃发及前部、部的皮角样损害。

检查方法

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法,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法是标本直接

口腔念珠菌病

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用微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镜检,如发现假菌丝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并发病症

如不加处理,可蔓延到咽喉、消化道及呼吸道,并可并发真菌性血症膜炎、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方法

1.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本药是治疗婴幼儿疮的常用药物。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口腔念珠菌病(2)龙胆紫水溶液龙胆紫液在1:10万的浓度时,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口腔黏膜以用1/2000(0.05%)浓度为宜,每日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疮和角炎。

(3)洗必泰洗必泰有抗真菌作用,可选用0.2%溶液或1%凝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其中亦可加入适量去炎舒松,以治疗角炎、托口炎等。以洗必泰液与碳酸氢钠液交替漱洗,可消除白色念珠菌的协同致病菌—革兰阴性菌。

2.抗真菌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本药属四烯类抗生素,1mg相当于2000U,宜于低温存放。不易被肠道吸收,故多用于治疗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本药的抑菌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释放钾,从而起细胞糖原分解中止而失去活力。服副作用极小,偶尔有恶心腹泻食欲减退者。疗程7~10日。

(2)咪康唑本药为人工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局部使用的硝酸咪康唑的国商品达克宁。除抗真菌外,本药尚具有抗革兰阳性细菌的作用。可用于口腔黏膜,霜适用于舌炎角炎,疗程一般为10日。

(3)克霉唑成广谱抗真菌,毒性较大,服后吸收迅速,4~5小时液中达到最高浓度,并可进入黏膜和唾液中。本药的副作用要为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可影响功能,起白细胞减少,故前多使用局部制

(4)酮康唑为国外70年代后推荐使用的抗白色念珠菌新药,能抑制真菌细胞膜DNA和RNA,疗效快,并可与其他局部用的抗真菌药用,效果更好。对于皮肤、消化道等口腔外真菌病也有明显疗效,前在国外已代替两性霉素B。本药不可与制酸药或抗碱药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3.其他治疗

除用抗真菌药物外,对身体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与之有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综治疗措施,如注射转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补充维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输等。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以14日为期,过早停药易致病损复发。而肥厚型(增殖型)的疗程应更长,疗效不显著的白色念珠菌性白斑,应及早考虑手术切除。

预防方法

口腔念珠菌病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常用温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沸消毒,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水拭净。

3.儿童在冬季宜防护裂,改正舔的不良习惯。

4.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菊花参

下一篇 口腔扁平苔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