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囊肿和瘘管是颈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因其发生于颈中线,故又称先天性颈中线囊肿和瘘管,其发生与甲状胚胎发育异常有胚胎期甲状管退化不全、未完全锁萎缩、或甲状腺始基下降不全,则可发生以下三种畸: 1)甲状囊肿(没有瘘),多位于。 2)甲状管瘘管,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前者两端都有瘘孔位于盲孔,外瘘位于颈前中线或略偏一侧;后者仅有孔或外孔。 3)迷走甲状......
目录

发病原因

胚胎期甲状管退化不全、未完全锁萎缩、或甲状腺始基下降不全,则可发生以下三种畸

1)甲状囊肿(没有瘘),多位于

2)甲状管瘘管,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前者两端都有瘘孔位于盲孔,外瘘位于颈前中线或略偏一侧;后者仅有孔或外孔。

3)迷走甲状腺组织。可以在盲孔与甲状腺峡之间的任何部位。

晚发育于甲状腺管,由两侧弓在中线融而成,未萎缩的甲状管既可在的后,又可在的前,或贯穿于中。

疾病病理

显微镜检查,囊肿和瘘管皆覆有柱状纤毛上皮或扁平上皮,少数有甲状腺组织。在中部组织或其,常显有不规则和覆有上皮的管束。

临床表现

甲状管先天性畸,约有65%是囊肿,20%是瘘管,15%是有囊肿并瘘管。

颈部甲状囊肿可以发生于自颏下至胸骨上切迹之间颈中线的任何部位,最多的是位于甲状腺之间,或稍偏中线,但也有不少数发生于盲孔处。这种畸多数在青春期以前出现症状,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囊肿的大小不一,平均直径是2-4cm。囊肿,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因与相连,故吞伸舌时,囊肿可随吞上下移动。除非有感染,囊肿一般都不与皮肤粘连,也无压痛。有些囊肿上部可触到一条索样物。少数患者在压迫囊肿时有少量分泌物自部进入腔。囊肿发展较慢,并发感染时囊肿增大较快,感染控制后囊肿又可迅速缩小。囊肿破溃或切流后,常成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瘘管。

甲状管瘘管可为先天性或为继发性(囊肿继发感染破溃后或医源性切起)。瘘管外孔位于胸骨上切迹之间的颈中线处,一般较小,直径为1-3mm。因常有分泌物自瘘孔溢出,瘘孔周围皮肤可有轻度炎症。瘘管有的很短,只有2-3cm;有的很长,向上盲孔相通。

疾病诊断

囊肿和瘘管位于颈前中线或中线旁,并随吞伸舌而上下移动,即可诊断。囊肿B超检查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甲状囊肿应与颈前区的其他肿物相鉴

1.皮样囊肿:颈部皮样囊肿也是先天性疾病,是在胚胎期两侧第一、第二弓在中线融时,中组织残留而成。临床好发于儿童,常表现为颈前中线区囊性肿物,皮样囊肿与皮肤相连,压迫囊肿可有面团样感觉,并有压迫性凹陷,穿刺可以抽出皮脂样物质。不随吞上下移动。

2.甲状腺囊性肿甲状腺峡部的腺瘤或结囊性变,易误诊为甲状囊肿,但甲状腺峡部的肿物随吞活动时,活动度较大,可借助放射性核素131I 检查鉴

3.颏下淋巴结炎:颏下淋巴炎与口腔炎症(如周炎、口腔溃疡等)或下颌、下等处的炎症有,急性发作时,可有红肿热痛;慢性者,质地较硬,有压痛,不随吞上下移动。

4.异位甲状腺:多位于部,少数位于前正中者易误诊为甲状囊肿,放射性核素131I 检查可鉴

疾病治疗

诊断明确者,手术是唯一的治手段。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甲状囊肿、瘘管、中段部分及其所连的部分组织。成人可采用局麻,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

1.手术时机的选择:诊断明确,可择期手术,年龄不是手术的忌症;并有炎症感染,或有脓肿成者,应予切流和抗生素治疗,在炎症静止期手术。

2.确定颈前正常位置有无甲状腺组织:部分患者甲状腺组织位于前(迷走甲状腺),若将迷走甲状腺误诊为甲状囊肿而切除,术后可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所以,术前作应常规放射性核素131I 检查或甲状腺B超,确认原位是否存在甲状腺,避免手术误切。此外,术中,亦可通过快速冻切实切除组织的性质,如为甲状腺组织,且原位又无甲状腺,需将已切除的甲状腺组织种植于颈部

3.如何避免复发:切除囊肿或瘘管附着的中段是避免复发的键。瘘管病例,可于术前一日在瘘管注入少许美兰溶液,以利手术时辨认。囊肿和瘘管位于颈下部者,可在颈部作阶梯,以利彻底切除。

复发处理

复发的原因:文献报道的复发率约为4%,其原因与切除不彻底、残留瘘管或瘘管上皮有

复发病例的手术多采用扩大切除来除病灶,必要时可采用“颈中线清扫术”以求治。

疾病预后

彻底手术者,很少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