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颌骨骨折

骨折包括上骨折和下骨折骨折创伤是否暴,可分为放性骨折骨折。疾病称:骨折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外科口腔症状体征:困难,口腔痛,呼吸异常,关节疼痛据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环,上骨折有三种典类型。第一型骨折(Lefort Ⅰ型骨折)其骨折线通过状孔下缘、上颌窦下部,横到双侧上颌结;第二型骨折(LeFort Ⅱ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泪、眶......
目录

定义

疾病称:骨折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外科口腔

症状体征:困难,口腔痛,呼吸异常,关节疼痛

概述

据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环,上骨折有三种典类型。第一型骨折(Lefort Ⅰ型骨折)其骨折线通过状孔下缘、上颌窦下部,横到双侧上颌结;第二型骨折(LeFort Ⅱ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泪、眶底、颧骨,达到上颌后壁;第三型骨折(LeFort Ⅲ型骨折)的骨折线也通过、泪,但横过眶窝及颧骨,向后到上颌后壁,使上颌颧骨颅骨完全分离,因此又称为颅面分离。下颌是头部唯一能活动的骼,在解剖结构上也有它的薄弱部位,如正中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颈部,这些都是下骨折的好发部位。下颌由于其突出的位置与解剖态,是颌面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骼。

病因

外伤是导致骨折的最常见的原因,通常包括击打伤、交通伤、坠落伤、器伤,以及少部分医源性损伤;都是外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颌面部所致。随着机动车的普及,交通事故起的骨折比例逐年升高,成为骨折要原因。另外,发生在颌面部的肿性病变,也常导致病理性的骨折

临床表现

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断端异常动度或移位、功能障碍等,还具有其临床特点,这是由颌的解剖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1.骨折段移位:骨折后发生骨折段移位要取决于有骨折类型、撞击向、肉牵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上颌如发生横断骨折骨折段常因重力而发生下垂移位。如撞击向是由前向后,骨折段可向后移位,使面中部凹陷;由下向上的撞击,常造成嵌顿骨折

骨折段的移位,要是因肉牵拉所致。颏孔部骨折时,前骨折段常因降颌群的牵拉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常因升颌群的牵拉而向上移位。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于颏牵拉而向后移位。两侧骨折段由于下颌的牵拉向中线移位,使下颌前部弓变窄。这种骨折后坠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应特注意。髁状突骨折,多因间接受力所致,可与颏部骨折同时发生,应注意检查以免漏诊。髁状突骨折后,常因翼外的牵拉,向前移位,同时下颌升支因升颌群牵拉而向上移位,出现前不能的状态。如双侧髁状突骨折,则前更明显。

2.牙齿错乱:上下牙齿的咬系常因骨折段移位而发生错乱,这是骨折最明显的症状,对诊断骨折有很重要的意义。上颌横断骨折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颌后与下颌后发生早接触,使前状态。下骨折后,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现牙齿的咬系错乱。若无骨折段移位,则牙齿无明显错乱。

3.骨折段异常活动:上颌是不能活动的骼,如出现活动,则为骨折的征象。下颌在正常情况下是通过关节作整体活动。出现分段的异常活动时,则表明存在骨折

4.异常感觉:骨折时,如有眶下神经受伤,眶下部、上部可出现麻木感。下骨折时,如伴发下神经损伤,同侧下可出现麻木感。

5.张受限:骨折后,可因疼痛、骨折段移位、咀嚼运动失调和反射性痉挛、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原因,使张受限。特是下骨折,对张运动影响较大。

6.影响呼吸和吞骨折可因骨折段移位,影响呼吸和吞功能。

7.视觉障碍:上颌颧骨骨折波及眶部,有眼球移位时,可出现复视。有动眼神经肉损伤时,可出现眼球运动失常。

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X线平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是颌面部骨折检查的首选法,尤其是下颌体部无周围质的干扰,可即刻明确诊断。对骨折线的走显示亦较差。由于相连块的干扰、重叠和牙齿重叠,一面表现为对矢状骨折上颌窦后壁的骨折显示不清,另一面对多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显示困难并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对于常规X线平检查显示可疑骨折者,应进CT进一步检查。

2、CT检查:

CT横断扫描可比较准确地显示骨折情况,横骨折线由于与扫描线走一致,常可出现漏诊,需助冠状面扫描以弥补其不足。但冠状扫描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获取体位困难。如CT三维重建技术即可任意切面立体地显示横骨折,尤其是颞颌关节等较为复杂结构者,可应用“切割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两侧对比研究,直观地显示骨折关节位情况。并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骨折的大小与空间位置,但CT三维重建技术亦有其不足之处,如部分容积效应使菲薄的筛及腔的碎小难以显示。因此,在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颌面部骨折时必须结横断位扫描CT图像。

诊断

1.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包括受伤原因,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向,伤后是否有昏迷史,伤后治疗情况对诊断骨折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2.骨折的典型临床症状

受累组织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局部触及明显骨折断端,有磨擦音,咬系紊乱;部分患者可以出现通气障碍、麻木、复视、视力下降、感觉异常等症状

3.影像检查

X线平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多是由于外伤性因素起,患者有明显的外伤病史,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影象检查法,如X线检查,CT检查一般即可诊断,无需要鉴。但临床上需对骨折范围进严格的诊断,以防对一些并发伤的漏诊。如髁突区受到严重创伤,可出现耳漏,应注意鉴

并发症

本病常常由于骨折时的并伤也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髁突区受到严重创伤,可同时伴有颞骨的损伤,致使此区肿胀明显,外道流,如并颅中窝骨折时,可出现耳漏

另外,本病还常常并发感染和溃疡等并发症:

1、感染是骨折放复位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感染时应作脓培养和药敏试验,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如有骨折端部分死骨,可以手术去除死骨及肉组织搔刮,待伤6个月后移植修复。

2、骨折易并发口腔溃疡要原因,一是由于病人骨折带钩弓夹颌间牵固定术,使之不能正常进运动,口腔的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影响;加之口腔上皮组织的不断落,唾液蓄积,食物残渣滞于口腔弓夹上,不及时清除,则导致食物腐烂变性口腔炎及粘膜溃疡。二是为了控制感染,在大量应用抗生素后体菌群失调,口腔一些正常细菌被抑制,霉菌和其他致病菌异常繁殖。三是因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极易导致口腔溃疡

治疗措施

一、骨折后,要是复位与固定。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系,即牙齿的广泛接触系。否则将影响骨折后咀嚼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复位法有三种:

1、手法复位: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复位:骨折后,过较长时间(上颌三周以上,下颌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复位法。下骨折多用颌间牵,就是在下颌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弓夹,然后在与上颌的弓夹之间,用小橡皮圈作弹性牵,使之逐渐恢复正常的咬系。上骨折后,如骨折段向后移位,可在上颌列上安置弓夹,在头部制作带有金属支架的石膏帽,在弓夹与金属支架之间作弹性牵,使上骨折段向前复位。需要较大牵力时,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牵

3、切复位:复位的适应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性错位愈,手法和牵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手术切复位。将骨折断端间错位愈中所成的纤维组织切除或凿除痂,重新离断,使颌恢复正常的位置。手法复位困难的或复位后不稳定的新鲜骨折放性骨折,一般均采用手术切复位。

二、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是治疗中的重要环。常用的固定法有单颌弓夹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或微型钢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固定法等。

1、单颌弓夹固定法:是用直径2毫米的铝丝或成品带钩弓夹态成,然后用较细的金属结扎丝穿过间隙,将弓夹结扎骨折线两侧的部分或全部牙齿上,以固定骨折段。这种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如下颌颏部正中线性骨折、局限性槽突骨折

2、颌间固定:常用的法是在上下颌牙齿安置带钩弓夹,然后用小橡皮圈作颌间固定,使颌保持在正常咬系的位置上。此法稳妥可靠,适用于多种下骨折,优点是能使颌在良好的位置上愈,有利于恢复功能,缺点是伤员不能张进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应加强护理。

3、结扎固定:手术切复位的病例,可在骨折两断端钻孔,然后穿过不锈钢丝作结扎固定。这也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法。小儿骨折和无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4、小钢或微型钢固定:在手法切复位的基础上,将适当长度和适态小钢或微型钢跨置于骨折两断端的面上,用特制的螺钉穿皮质固定钢,达到固定骨折的。小钢一般用于下颌,微型钢适用于上颌

5、颅颌固定法:上颌横断骨折,不能单纯依靠下颌固定,可利用颅骨固定,否则面中部易发生拉长变。固定法是先在上颌牙齿安置弓夹,然后用不锈钢丝一端结扎在后弓夹上,另一端口腔穿出颧颊部软组织,悬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同时加有颌间固定。

骨折固定的时间,可据病人的伤情、年龄、全身情况等决定。一般是上颌3~4周,下颌4~8周。可采用动、静结法,缩短颌间固定时间。法是,固定2~3周后,在进食时取下橡皮皮圈,允许适当的活动。采用小钢或微型钢坚强固定后可以适当提前进功能训练,促进骨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蕉芋

下一篇 蓟罂粟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