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唇舌水肿及面瘫综合征

水肿面瘫征又称Melkersson-Rosenthel综征,发病较迅速,面舌肿胀并伴肿胀瘫痪,常可见面肿起或有较深纵向裂沟的体,为本综征的特征性表现。 本综征由Melkersson(1928)首先描述,之后Rosenthel(1930)发现除面、肿胀伴面麻痹外,尚有面纵向裂沟,似阴囊皮肤皱纹。病因尚不明,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也有报道疑及本病是某些病原体感染所致......
目录

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也有报道疑及本病是某些病原体感染所致,认为与免疫因素有;普遍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因水肿波及到面神经管所致。

发病机制

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据文献报道可能的因素有:

1.有些病人为家族性发病,推测与遗传因素有,有报道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同的表达式。

2.据Kesler等报道,肿胀组织病理检查实为非特异性棘皮症及上皮下慢性炎症,属肿性质,疑及本病是某些病原体感染所致。

3.由于病情呈发作性,有者认为与免疫因素有

4.还有报告认为系受机械刺激导致的神经管性水肿

5.面神经常受累,普遍认为系面水肿波及到面神经管,使面神经受压,从而出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

1.多在青少年发病,无性差异发病较迅速,常以唇肿始,有时可扩到面颊头皮无自觉疼痛,出现肿胀瘫痪有时伴味觉减退及听觉过敏。上述临床表现一般持续数天,面舌肿胀可自然消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会逐渐好转但面纵向裂沟仍将存在症状可在数周数月后再次出现但复发时病变侧不定。

2.检查时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唇肿胀外常可见面肿起或有较深纵向裂沟的体。这种面裂沟为本综征的特征性表现。

MRS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病,肿胀反复发作为症状(非凹陷性,常累及上、下、颊、、颏),间隔几天、1周或数十年出现周围性面瘫和折皱,除此之外,还可表现为巨舌肿样变可转为白斑甚至癌变。也有者认为:患者常发病于10岁之前。无性差异。14例中男女各半。只3例发生在10岁之前,14例都有轻重不同程度的双侧面神经麻痹,有皱襞者12例,有面部肿胀病史者9例。症状表现在一侧或双侧轻重不同程度的神经瘫痪,一侧或双侧的面部肿胀,皱襞神经瘫痪多发生在面部肿胀之前,有的发生在面部肿胀之同时或以后,神经瘫痪在反复发作之后乃持续存在。有的出现味觉丧失。当神经瘫痪不完全恢复时,可出现MarinAmat氏综征。

面部肿胀常突然发生,持续几小时,长者可达3~4周。肿胀也反复发作,2~3次复发之后可持续存在。面部肿胀之时,患者自觉发胀。面部肿胀常发生在上,以后波及下、颊、颏、、眼、睑、齿、软、前、颊部粘膜。可为一侧,可为双侧。肿胀可出现裂纹。

面部肿胀患者之皱襞乃与生俱来。正常人0.5%~5%有皱襞,Melkersson氏综征患者30%有之。之皱襞有者横,有者纵之乳头可能萎缩,也可有味觉丧失者。

可伴有其他神经症状,如神经萎缩,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障碍听力下降困难等。有时可伴有其他部位的水肿以及泪腺唾液的分泌紊乱,味觉障碍,角膜炎,球后神经炎,网膜管异常,眼球突出,三叉神经痛及头痛等。尚可伴有低热及轻度全身症状。诱发因素为受凉、劳累、感染等。

应与Melkersson氏综征鉴之疾病,一为肿性唇炎,其病理改变二者相似,但肿性唇炎神经受累之据,亦无皱襞;一为蕈样霉菌病,其面部亦有肿样改变,少数患者也可有神经受累,但因其为淋巴的一种,故在其他部位(如皮肤)可发生改变。

诊断检查

诊断:

诊断舌肿胀、面神经麻痹体纵向裂沟等表现,病程中可有复发。

诊断:

本病须与外伤、炎症及肿起的面瘫舌肿胀鉴。颅底摄CT及MRI等检查可鉴

实验室检查:

1、液常规检查无特异性起病时象可稍偏高

2、糖、生化及免疫项检查如异常则有鉴诊断意义。

3、基因检测可能有诊断价值

其它助检查:以下检查项如异常则有鉴诊断意义。

1、电图、眼底检查

2、颅底摄

3、CT及MRI等检查

并发症

可伴有味觉减退及听觉过敏

治疗预防

本病前尚无有效的法,对症治疗以改善局部环,消除炎症水肿症状可自消退也可使用中医药治疗及理疗。

近年来国外报道发病之初应用大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1.0g/d静滴注,连续5~7天面部肿胀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迅速好转可维持较长时间不复发,疗效较好。

也可应用类固醇类药物,同时以局部理疗;对于较顽固者加用免疫抑制,均可收到较好疗效。除此之外,对于高度肿胀者可外科治疗。麦角胺制左旋咪唑并卡介苗皮肤划痕和CO2激光扩束照射亦有一定疗效。本病预后较佳。反复发作之后,也可能持续存在面神经麻痹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并不影响寿命及日常生活但可有复发。

预防:早期综治疗减轻并发症。有家族因素者进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

面瘫防治

1、应用子午流注法(纳甲法)治疗

毫针刺法,先针,后针配,平补平泻,10天一疗程。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患者就诊时的,取双侧。如92年4月25日9时就诊,其时为辛日已时,纳甲法然谷、阴谷二,此即为。26日9时就诊,则为壬日已时,太冲,为(依此类推,见纳甲法表)。

、颊车、地仓、迎香、下水沟承浆、阳白、攒竹、四白、巨。每次病情选1~3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多由空虚,风寒乘虚侵袭,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纵缓不收而发病,治当通子午流注针法据人体流注的盛衰规律,掌握时间,五输,即随阖而刺之,从而,起到推动经气,促使流通,驱除病的作用,属全身整体疗法。“夫者针之必除其病”即此义。有人认为:此法临床有疗程短、取少、治愈率高、减少痉挛及后遗症等优点。

2、顿退六部针法治疗陈旧性面瘫

顿退六部针法是结传统的提插补泻和九六补泻法总结出来的,同时,改六数捻针为六部退针,每部均滞针后重提不插,的是要重泻邪气。本法适于陈旧性面瘫病程较长,邪气深入,偏于实证者,非重泻不足以祛

:“面瘫三针”,即颊车、、阳白与丝竹空连线中点()。

法:取28#、3.5毫针,颊车向地仓透刺,阳白与丝竹空中点处向下透刺,直刺(2左右)。于每先刺到应刺深度后,分六部施术,先深后浅,每部先滞针顿退插提术,间歇性向外紧提针柄。六部施术完毕后,针尖再从浅层插向深层(或由所针处插向所透处),每隔5分钟施术一次,20分钟后出针

面瘫三针”,其穴位于面神经分布的重点区域,刺激该类区,有利于支配神经的活跃。

3、面三针治疗

面三针是盛灿若教授治疗面瘫法,对于三个月至半年而不愈的陈旧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面三针定位与进针法:

外眦直下1,沿皮横刺,通过四白进针1.5

②地仓直下1,沿皮向颊车透刺,进针2.5~3.0

③大迎向上斜刺,通过颧谬直达四白进针3.0~3.5

留针30分钟,出针后在颧谬拔罐,隔天治疗一次。

陈旧性面瘫,由于病程长,邪气虽去,而不足,则属于虚证,此时无需每天治疗,且针刺手法不宜过强,一般用补法。捻转配提插补法更好。面三针实为一针多刺法,其选当,有其独特之处。

4、穴位注射法

法 ( 1):取:“臼间”,位于口腔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粘膜处。

法(2):用维生素B1100~200ug为药,患侧乳突后疼痛者,发作期加入654-2注射液10mg

5、针挑法

在患侧颊部粘膜上,相当于地仓的对应点“地仓”,作为第一挑刺点,由此点沿咬线向后挑两个点,每点间隔0.5cm,然后在咬线的上、下各0.5cm的平线上,再于上述第一、二挑刺点间和第二、三挑刺点之间各挑刺一点,共挑七点。

法病人先用3%硼酸水漱,以清洁口腔。术者一手持长柄三棱针,另一手垫一块消毒纱布,将病人患侧颊部扯起并外翻,使其颊部充分暴,在上述各点上用三棱针以啄或挑刺,由浅而深,深度约1-2毫米,范围约3毫米。每点挑刺20次左右,使其出,并略有痛感为宜。挑刺过程中和挑刺完毕,用3%的硼酸水漱,清洁口腔。若患侧侧粘膜上有怒张的小静管,可点刺

6、刺

部位耳轮处,明显管1

法选好部位,揉搓2~3分钟使其充,常规消毒后,持高压消毒过的刮脸刀,以刃尖纵垂直划破管,放3~4ml,青壮年可放4~5ml;然后盖上无菌料,布固定,术后一周勿水浸,以免感染。如一周后仍未痊愈或好转,可仍对它条管进第二次割治。

7、电针

电针面瘫要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取一般同体针

(1)恢复期:地仓、大迎、颊车、阳白、四白、太阳谷。

(2)后遗症期:在上基础上,上歪取禾、人中;下歪取夹承浆承浆;不能耸取迎香;不能皱眉取、攒竹。

法选28号2不锈钢针快速刺入皮肤,平刺或斜刺,使颊车、地仓两相透,余平刺1左右,待有酸胀感后留针。采用70IDM-B型电麻仪,一组放到地仓、颊车上,另一组放到阳白、四白上。输出强度以面部有轻微跳动为度,连续通电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8、滞针

滞针法,是毫针助手法之一,用于面瘫的治疗,又称为“挂钩法”和“甩针法”。是人为造成滞针现象的一种刺法

:下、阳白、四白,颊车透地仓等.操作时,选26#~28#毫针,平刺透层,将针向单一向连续捻转,滞针留针留针时,让患者持针柄向后上反复牵拉和持续牵拉;出针时,将针反向捻转取出即可。

此法对瘫痪的恢复有良好作用,适于中、重型面瘫眼歪斜较重者。应用时,应注意不要用力过重、过猛,出针时,应反向捻转于原位出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创伤性溃疡

下一篇 地图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