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周皮炎
概述
病因
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由多种刺激因素引起的一种反应。进来研究报道发生在眶周及其邻近皮肤与口周皮炎相同症状的皮炎,均在发病前局部外用含氟强效糖皮质激素一年之久。此外也有人推测与应用含氟牙膏或蠕形螨有关。
一、发病原因
许多因素均可引起口周皮炎,最早认为日光照射引起,但未能证实;也有认为是唇膏、口香糖、苦味药、酒精、饮料、化妆品以及含氟的牙膏与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但均未有定论。
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本病90%以上为女性,年龄一般在23~35岁之间,皮损为分散的1~2毫米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红或融合成片。亦可见分散的小丘脓疱疹,有轻度鳞屑。常对称,在皮损与唇红缘之间围绕约5毫米宽的皮肤区域不受累。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轻度到中度瘙痒和烧灼感。
一、症状
本病好发于20~35岁之间的女性。在口腔周围出现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等;散在分布,好发于鼻唇沟、上唇、颏、鼻、额部。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不受累,大多数损害对称分布;早期为单侧,约2周后,丘疹、脓疱消失,留有红斑及脱屑,酷似脂溢性皮炎,逐渐消退;自觉瘙痒及烧灼感;病情可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
二、诊断
检查
一、检查
临床体格检查:唇红部肿胀、糜烂、渗液、结痂;或呈肥厚,扪之唇部可有结节感如豆大,质软不硬;或唇部表面干燥、脱屑,色暗红,或有纵形裂沟,结痂,揭去痂皮易出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ESR、C-反应蛋白,血常规常有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血沉常增快。
二、鉴别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并发症
水疱、血痂、脓血痂、合并感染时有脓性分泌物、巨唇,且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用药治疗
除去或避免接触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如含氟牙膏、化妆品和泡泡糖等。停服避孕药。特别应强调的是,必须停用高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四环素内服,每日4次,亦有人同时合并用氢化可的松霜有效;如查到蠕形螨,可外用过氧苯甲酰洗剂。
药物治疗
1、停止使用含氟牙膏及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
2、四环素0.25g/次,2~4次/d,连用6周;若病情严重,0.25g/次,4次/d。用氧四环素、脱氧四环素以及米诺四环素,可产生同样效果。用法可参考痤疮。或用红霉素。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软膏。甲硝唑对本病无效。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调节饮食:多给孩子吃些富含核黄素的食物,如动物的肝、心、肾,禽蛋,乳制品,大豆,胡萝卜,绿色蔬菜等。并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注意卫生和保暖:饭后,及时给孩子洗脸擦嘴。在寒冷的冬春季,洗澡、洁肤后使用适合孩子的护肤脂、甘油或防裂油,保持皮肤滋润,防止口角干裂。
3、纠正不良习惯:如舔口唇、吃零食、咬手指等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
二、护理
一、忌搔抓 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搔抓还起强化作用,病人愈搔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因而延长。
二、忌热水烫洗 皮炎、湿疹在急性期,由于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丘疹、水
疱。用热水烫洗或浸泡,红肿加重,渗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因此,皮炎、湿疹病人宜用温水淋浴,切忌在热水内浸泡和用力搓擦。
三、忌肥皂洗 特别是碱性大的肥皂,对皮肤是一种化学性刺激,可使皮炎、湿疹加重。若需用肥皂去污时,最好选择刺激性小的硼酸皂。
四、忌盲目用药 皮炎、湿疹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有的人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诊治在皮损处涂高浓度的止痒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药。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