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杆菌等。弥漫性外耳道炎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者轻度表现为轻度耳痛,重者患剧痛,咀嚼时加重并可伴耳鸣听力下降,可流出分泌物。慢性者发痒,少......
目录

病因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杆菌等。

临床表现

弥漫性外耳道炎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者轻度表现为轻度耳痛,重者患剧痛,咀嚼时加重并可伴耳鸣听力下降,可流出分泌物。慢性者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检查

急性者有牵拉痛及屏压痛,外耳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淋巴结肿痛。慢性者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慢性充、增厚,外耳道深部常有上皮屑聚集,有时有肉生长。病程较长时可以出现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狭窄,鼓膜正常。

鉴别诊断

应与湿疹药物性皮炎相鉴,该病一般无耳痛,有丘疹或水疱,有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奇痒。也应与外耳道霉菌病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久治不愈的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必须考虑耵聍腺瘤,必要时应活检以明确。

治疗

1.早期局部热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

3.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石脂甘油,或用上述液纱条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或霜局部涂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4.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疾病如糖尿病等。

5.如果因反复发作造成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狭窄,则外耳道成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慢性扁桃体炎

下一篇 金叶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