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蝶窦炎

由于蝶窦位置较深,镜检查照明不足,看不到其情况,再加蝶窦炎的症状不明确,因而认为蝶窦炎的发病率是最低的。近年来由于冷光源窥镜的问世,可以利用各种视角,以提高其各处的照明度和可见度,克服了视野的限制,因而慢性蝶窦炎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病因慢性筛窦炎相同。病理改变据58例窥镜检查,单发的蝶窦炎占34%,与后组筛窦炎并存者占14%,与前组鼻窦炎并存者占19%,全鼻窦炎者占33%。本病......
目录

病因

病因慢性筛窦炎相同。病理改变据58例窥镜检查,单发的蝶窦炎占34%,与后组筛窦炎并存者占14%,与前组鼻窦炎并存者占19%,全鼻窦炎者占33%。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有一部分无任何症状症状不显著。仔细询问可有下列症状

1.头痛

常位于眼球之后,以头、枕部为甚,夜间或饮后加剧。

2.反射性神经

可有面痛牙痛、乳突、颈部、肩等处神经痛。

3.嗅觉障碍

常为原因不明的嗅觉丧失

4.头晕

步履不稳,左右摇摆,但无定向偏斜,与性眩晕不同。

5.后滴涕

可在低头时或头位变动时有脓性分泌物自后孔流至部,吐出后症状暂时缓解。

检查

1.X线

位可见筛窦阴影模糊和病变范围。

2.CT扫描

冠状面扫描可见筛窦黏膜增厚及筛有无质破坏,轴位扫描可见病变前后范围及纸样有无缺损或质破坏。

3.试验穿刺

先用含上腺地卡因棉使中道收缩,并黏膜表面麻醉,再用5号长针头刺入筛,注入少量灭菌生理盐水,抽出,检查是否混浊,也可做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此法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须由有验的医师操作。

鉴别诊断

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额窦炎,慢性筛窦炎相鉴

治疗

1.药物疗法

负压置换术;麻黄素;抗生素;皮质类固醇;酶制蝶窦冲洗法;蝶窦扩大术;蝶窦前壁凿

2.保守疗法

负压置换术效果尚好,可在1%麻黄素液中加适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酶制等。

3.手术疗法

(1)蝶窦冲洗法适用于慢性蝶窦炎,保守疗法效果不佳,检查发现蝶窦有堵塞,流不畅,症状显著者。①鼻腔黏膜以1%地卡因(加0.1%上腺素)表面麻醉,然后将长镜置于中甲与中隔之间,把中甲推向外侧,扩宽嗅裂。②用有刻度、前端稍有弯度的导管鼻腔嗅裂斜向上插入抵达筛,由前向后移动,直达蝶窦前壁。当导管恰好在中甲下缘的中与中甲相交叉时,导管即可进入蝶窦。选用30度视角的窥镜导,可以在明视下将导管插入蝶窦。③将注射器吸满无菌生理盐水,连接导管抽吸,确定有脓液后,嘱患者低头,捧住弯盘,再予冲洗。蝶窦穿刺冲洗有危险性,不宜使用。

(2)蝶窦扩大术适用于用上法冲洗蝶窦有困难者。①以1%地卡因(加0.1%上腺素)表面麻醉。将中甲推向外侧,暴蝶窦前壁,必要时切除中甲后部以扩大视野。②将筛窦钩状刀伸入蝶窦,使该外侧壁破碎,然后放入转头蝶窦钳,扩大蝶窦,取出碎,若辨明窦确有息肉可以取出,但需注意勿损伤蝶窦外侧壁和上壁,以免发生危险。

(3)蝶窦前壁凿适用于慢性蝶窦炎,以上述疗法无效,或并发球后神经炎及感染时。有下列几种手术进路:①中隔进路,中隔双侧表面麻醉,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一侧黏膜切。剥离黏膜扩大范围,直达蝶窦前壁。切中隔软并剥离对侧黏膜,向后上蝶窦前壁。切除中隔及筛垂直,显蝶窦部,向两旁剥离蝶窦前壁黏膜,使前壁得到充分暴。用凿和咬钳去除蝶窦前壁,进入蝶窦,使蝶窦得到足够的放和流。手术结束时将双侧中隔黏膜对拢,填塞双侧鼻腔,次日抽出填塞物。②筛窦进路,适用于慢性蝶筛窦炎。法同筛窦切除术。在放前组和后组筛窦房之后,继续向后探查即可发现蝶窦前壁。蝶窦前壁可分成两部,即筛房部(外侧被筛房遮住的一部分)及鼻腔部(鼻腔侧部分)。筛房部与鼻腔部的面积比例为5:3,打蝶窦前壁并无困难。③筛窦进路,适用于霉菌性多发性鼻窦炎,需要广泛探查,以及疑有颅或眶感染者。对于一般单发性蝶窦炎,无此必要。④上颌窦进路,适用于慢性蝶筛窦炎兼有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⑤功能性窥镜筛窦进路,此项新技术已在国展,因照明度和可见度比传统法提高,手术成功率也大为改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慢性鼻窦炎

下一篇 金合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