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鼻疔

鼻疔是指发生在尖、翼、部位的疗疮疖肿,即鼻疖肿。毒,袭滞窍型【见】 初起尖或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疼痛加剧,有跳痛,或麻或痒;继则隆起如粟粒样,脚坚硬,椒目。3~5日后,疮现黄白色脓点,软,自溃脓出。全身见恶寒发热头痛不适。舌质红,苔黄或白,数。1、部局限性红肿、疼痛,深,坚硬如钉,有黄白色脓点。 2、检查可见一侧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
目录

诊断要点

  1、部局限性红肿、疼痛,深,坚硬如钉,有黄白色脓点。

  2、检查可见一侧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部可见脓点;严重者可起同侧上、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

  3、应注意与疮相鉴鼻疳病变范围较广,表现为孔处皮肤潮红、糜烂、流水、结痂等,故较容易鉴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挖、拔毛等损伤肤,风热毒乘机外袭而致病;或因忽食膏粱厚味,辛辣煿之品,以致火毒结聚,上犯窍而生。若火毒势猛,正气虚弱,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挤压,则会导致毒走,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疮走黄。总的治疗法是清热解毒,消肿。

  【典故】医宗金鉴·外科法要诀·部》:“鼻疔生在孔中,窍肿门疼。”

辨证治疗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金银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桃仁10克。水服。

  若恶寒发热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疼痛较甚者,加当归尾10克、牡丹皮10克。发热渴者,加竹叶12克、生石膏15—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服,(每重3克),每次1每次2~4,每日2—3次。

  (2)银黄服,每次2—4,每日3—4次。

  毒炽盛,内陷营血型【见】 疮头紫暗,陷无脓,漫,肿如瓶,两眼缝,头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发痉发便秘舌红绛,苔厚黄洪数。

  【治法】 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

  1.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加减

  处黄连15克,黄柏15克,栀子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30克。水服。

  2.中成药服,每次10,每日3次。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紫雪

  3.单方

  (1)百效(《张赞臣临床验选编》)

  处大黄30克,明雄黄30克,巴豆肉9克(略去油)。共捣如泥,加入荞麦粉、陈适量,制绿豆大。每次服10,温水送下。

  (2)芩连消毒饮(《录·顾伯华》)

  处黄芩10克,黄连6克,生栀子10克,制黄连9克,野菊花10克,莲10克,金银12克,赤芍9克,连翘15克,地丁15克,生甘草6克。水服。

  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以透脓泄毒。邪热伤阴者,去芩连苦,加沙参麦冬芦根,以甘清热,识昏糊者,加l粒冲服紫雪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者,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黄60克,以凉血解毒。咳吐者,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高热痉者,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

外治法

  以服中药渣再患处。 紫金黄散用温水调成糊状,涂患处。 鼻疔已熟者,可待其自然穿破,也可在消毒后用锋利刀尖将脓头表面轻轻挑破,以小镊子钳出脓头。切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且忌挤压。

  鼻疔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

  绿豆芥菜汤:绿豆衣10克,芥菜125克,土茯苓30克,加水500毫升,水饮服。

  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克,饮服。

  2.预防调护

  戒除挖、扯毛之不良习惯,治其他病,保持前孔部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流,以免诸火毒相搏,脓毒扩,入侵营血心包。 忌食辛辣爝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花菜

下一篇 金花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