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植物神经系统肿瘤

植物神经系统肿即自(自律)神经系统的肿,通常分3种特殊的组织类型:①神经细胞;②神经母细胞;③神经母细胞。通常无症状,它是儿童最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植物神经系统肿即自(自律)神经系统的肿,通常分3种特殊的组织类型:①神经细胞;②神经母细胞;③神经母细胞。通常无症状,它是儿童最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1.神经细胞(Ganglioma) 是良性肿分化好,由细胞......
目录

基本内容

植物神经系统肿即自(自律)神经系统的肿,通常分3种特殊的组织类型:①神经细胞;②神经母细胞;③神经母细胞。通常无症状,它是儿童最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

1.神经细胞(Ganglioma) 是良性肿分化好,由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好发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神经神经上腺质,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纵隔的神经细胞神经发病年龄低,是幼年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源性肿,明显高于神经母细胞。女性稍多。好发于交感链,多位于后纵隔,向前突出,比较远离中线。可推移胸膜,但无侵犯性。此生长缓慢,当肿生长较大生长后始出现症状,故临床所见体常在5cm以上。

2.神经母细胞(Ganglioneuroblas-toma) 也称成神经细胞,由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细胞组成。很少见,其恶性程度介于神经母细胞神经细胞之间。 Stout(1947)认为它在自然病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①混神经母细胞:成熟的成神经细胞占优势,在局部区域有未成熟的成神经细胞;②弥神经母细胞:是分化良好的和未成熟的成神经细胞的弥性混。混神经母细胞,有很高的转移率,在绝大多数报道中,转移率为65%~75%。相反,弥型病人转移不足5%。男女发病率相似。1/3病人见于2岁以,半数见于3岁以,4/5见于是10岁以,20岁以后者少见。大部分肿皆位于后纵隔,来自交感神经干,占据柱旁沟。肿常沿着神经管束发展。左右侧相似,少数体跨过中线。

3.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 是一种分化极差的高度恶性肿,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因此可发生在任何有交感神经组织存在的部分。神经母细胞最常见的部位在腹膜后,但有10%~20%的肿可原发于纵隔。这类肿有高度浸润性,常在诊断前早已有转移。通常转移的部位有区域淋巴结。这类肿大都发生在儿童,75%的病例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儿童的纵隔神经源性肿50%以上是神经母细胞,而儿童神经母细胞20%发生于纵隔,成人很少发生这类肿。肿由小、、不成熟的细胞聚集成玫瑰结状。在超微结构的检查中,见到神经分泌的颗粒具有特异性。神经母细胞好侵犯邻近组织,位然,而菊团(一般认为是分化较好的表现)以转移为多的意见也被人怀疑,因初生儿肿有很多成良好的菊团,而年龄稍大的婴幼儿肿也可全无菊团表现。除转移外,淋巴结转移也较常见,转移甚少,脊髓转移罕见。转移中以颅转移最多(包括眼眶),使颅压增高,颅缝大,长转移常无症状,且常呈对称性。

的广泛转移,伴骨髓破坏,造成严重贫血,在疾病晚期几乎皆出现贫血转移早期可侵犯膜和邻近软组织以及骨髓腔。颅骨膜受累可推移硬膜,但突入蛛网膜下腔者实属例外。神经母细胞偶见分化嗜铬细胞,而有些功能性嗜铬细胞中含有神经母细胞的成分。Mason等(1952)报道1例5个月婴儿患胸腔神经母细胞,并有阵发性上腺素分泌过多,手术后症状消失,见到嗜铬性细胞,并实存在胺的前身。实际上,除神经母细胞外,神经细胞神经母细胞也有相同的情况,尤以神经母细胞为突出。病人尿中排出的胺是儿茶酚胺的降解中间产物,即多巴胺,5-羟吲哚乙酸和香草扁酸(VMA),神经细胞分化愈成熟,胞质儿茶酚胺颗粒的数量亦有增多。

病机

植物神经系统肿病理

1.神经细胞 分化良好者皆有包膜,多数体较大(Stout报道最大者重6kg),质韧或硬,球,偶呈分状,发生在神经神经者,大多为哑铃状。切面均匀,灰白色淡黄色,呈纤维性,可见边界不清、半透明外凸旋涡小结,有不同程度水肿。虽以实性为,但偶见囊性退变区。较常见钙化(约占20%)。可有暗红色区,质脆,系细胞成分多所致,或见灶性出,此时可能为成神经细胞成分,尤好见于青年人。

镜下要为有神经纤维纤维,其中有在或群居的神经细胞,分化区可见神经元细胞,偶见典型的神经细胞囊围绕之。神经细胞常见退化,核周体或见嗜苏丹颗粒;双核,较少见多核。

但以单核多见,有1个核仁,从不见核分裂象,细胞以成熟型表现为;偶混以比较原始的成神经细胞病灶,此时常见核分裂象,应视为向神经母细胞的过渡。很少部分细胞被覆鞘细胞,并见网硬蛋白和轴突呈波浪状交叉,或成束状;纤维可紧密或水肿样,时似神经纤维,但无栅栏状排列。神经纤维本皆有鞘,因退性变而鞘消失。有相当量的原基质成宽带或压紧成束,分隔神经纤维。常见玻璃样变,或黏液退变。分成团的淋巴细胞易误认为成神经细胞病灶。更严重的退变可囊肿、脂肪变和钙化钙化区可起明显的异物反应。

2.神经母细胞 多数肿包膜完整,少数包膜不完全,极少数肉眼不见包膜(镜下仍可见肿包膜)。肿最长为2~17cm,中位7cm;重20~420g,中位28g;超过200g者占6%~7%。60%的肿物呈球状、状或分状;其余为明显结状;向扩展者呈哑铃状。约30%为质软或肉样,60%为硬韧或甚硬,要因神经纤维纤维的含量多少而定。切面色泽不一,以灰色棕色为多。凡色泽苍白硬韧者,则神经成分居多,凡质软见出灶者,则相当于神经母细胞成分,偶见钙化黄色,很少见大块坏死。

据Stout的指标,镜下可将其分为两种亚型:弥型,见多种分化的细胞,要为多性细胞,细胞丰富,其中成神经细胞有成巢的趋势,偶见核分裂象。细胞一般发育不成熟,胞质蓝染,含尼氏小体,胞核呈空状,核仁明显。常见奇异细胞和多核细胞。神经鞘细胞不多或缺如。神经轴突纤细而不成束。此种类型显然与神经母细胞不同。第二亚型为混型,以典型的神经,其见孤立的多细胞成分的神经母细胞区,二者的分界清楚,有时分界不清系神经母细胞细胞向外浸润所致,且常侵犯邻近的薄壁管。在神经细胞区,细胞和轴突呈发育成熟状。此种类型与弥型显然不同。

3.神经母细胞 肉眼下此可全部或部分有包膜,但镜下常见细胞穿越包膜。体呈分或巨块。因其发生于交感神经链,故可沿神经侵入椎间孔而达椎腔,常因压迫脊髓截瘫呈灰白色,因出而呈褐色。切面常见出区和坏死,可见含的小囊肿,沙砾样钙化等。

镜下比较典型,为多细胞的团块,细胞小而规则,如淋巴细胞,或稍大,胞质少,边界不甚清楚;核染色深。细胞呈球或卵,有时呈短棒状;常组成菊团。  

罕见巨细胞和多核细胞,有些标本核分裂象很多,但另些标本又罕见。块被薄弱的管性结缔组织所分隔。银染色可见在基质中的有神经纤维。常见广泛的坏死和出,因出可见含黄素颗粒以及钙化灶。小静管周围淋巴管常见细胞侵犯。在一些区域,细胞见清晰的核周空带和稍大的细胞核,核见细染色质和小核仁,暗示为不成熟的神经细胞;有时在纤细的纤维基质中见不甚致密的细胞群,胞质较清晰,且偶见极化,此为成神经细胞的早期分化现象。

早期症状

1.神经细胞 是良性的,多有家族史,通常无症状,它是儿童最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这种肿亦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人,女性稍多。Reed等(1979)报道中47%的病人年龄>20岁。如肿渐增大,在5.0cm以上则可出现与神经鞘源性肿症状。侵犯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er综征、虹膜异色症等,但这种肿很少向椎间管扩张。

2.神经母细胞 男女发病率相似。发生于较年轻的年龄组,约30%在2岁以;50%见于3岁以;70%~80%见于10岁以;20岁以上者则少见。除出现神经源性肿症状外,常可出现截瘫慢性腹泻和某些部位的疼痛。

3.神经母细胞 男性发病率比女性稍高,好发于低龄儿童和婴儿,多数发生在3岁以的儿童。儿童的纵隔的神经源性肿50%以上是神经母细胞。除常出现与神经源性肿相类似的症状外,截瘫和其他脊髓压迫有神经源性症状,存在于1/3的纵隔神经母细胞的儿童中。部分病例中可出现副癌综征。如大量水样腹泻腹胀管活性肠肽(VIP)有腹痛,可能与自身免疫有斜视眼多阵挛征一种尚难解释的症状群;以小脑脑干共济失调伴快速眼球运动(舞蹈样眼睛);由于肿来源的神经嵴细胞含有APUD细胞,可有儿茶酚胺分泌起的嗜铬细胞综征,如出汗、皮肤潮红、尿中可发现升高的香草扁酸即(VMA),它是这些物质降解后的产物。因为此肿好侵犯邻近组织,往往很早出现转移,以为多见,长常可出现无症状广泛转移伴骨髓破坏可造成严重贫血转移可出现黄疸,眼眶部转移,往往是神经母细胞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疾病的晚期几乎均出现贫血。因亦常出现淋巴转移。故会有相伴随症状和体征。

了解病史后依据年龄和临床表现。结实验室检查和助检查应想到自神经细胞肿,确诊还需病理检查。

诊断检查

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的降解产物:多巴胺、多巴、5-羟吲哚乙酸和香草扁酸(VMA)等,尤以香草扁酸为要(测得24h尿VMA总量),此值增高,有助于诊断神经母细胞。其他两类自神经源细胞相对较少,成功切除肿后这些物质的水平降至正常,若又升高提示复发。

1.X线检查 神经细胞起源的肿X线表现因肿分化不同而异。良性细胞表现为柱旁沟的实性块影,界线清楚,50%的病例可看到点状钙化,肿附近的质因肿压迫而有改变,肿长入椎管呈哑铃状者也不少见。神经母细胞神经母细胞的病人则显示椎旁沟的肿块相对不清晰,而后者X线阴影常被称作“鬼影”,多数的肿都可以见到点状钙化灶。神经母细胞的病例常可见侵蚀和侵入椎管的情况,而神经母细胞的病例则少见,但亦有报道胸巨大自神经细胞,其X线表现显示与巨大纵隔神经鞘源性肿相似的征象。

2.CT 扫描除有神经源性肿的共有特征外。神经细胞神经母细胞神经母细胞常有钙化,呈斑点状高密度影,囊变后的囊壁可呈弧钙化神经母细胞多呈不规则性实质性肿块。肿常有分状并突入野,肿块可有弧分隔将其分成前后两部分,肿块可压迫邻近结构并推移管前移,气管移向对侧。

3.MRI 显示在增强的T2影像上,神经母细胞是高密度不均质螺旋状的表现,低密度的线状和结成了螺旋状的表现。

植物神经系统肿要应与胚胎相鉴胚胎的恶性程度是可很高的,发展快。而神经母细胞恶性程度更高,很早就发生转移。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1)纵隔神经细胞:为良性肿,包膜完整,均应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往往能达到彻底的的。

(2)纵隔神经母细胞:为低度恶性肿,肿包膜多完整,手术切除机会仍较大,首选手术切除,对包膜不完整的肿应尽可能多的切除肿及包膜,以防术后复发。

(3)纵隔神经母细胞:因为恶性程度较高,包膜多不完整,也应力争彻底切除原发病灶,对无法切除而残留的肿,术中应标记,以供术后放射治疗。具体手术法及步骤参照神经鞘源性肿部分。笔者和刘吉福对神经细胞包绕锁骨动脉动脉,占据整个上纵隔者,则采用胸骨前外切+胸骨锯断+锁骨横断法,可使手术野显清晰。虽在切除整个肿中因肿外侵,十分凶险和困难,可采用分击破的法,从肿周围向中央部分切除的法是最终彻底切除肿的一种可取的法。

放射治疗

对术中有残留的神经母细胞术后必须补充放射治疗。放疗量为30Gy,但2岁以下的儿童为20Gy,以减少放疗后期骼畸发展和骨髓抑制造成的损害。如对残留肿采用组织间放疗,则量要提高,因组织间照射的量高度集中于局部,对体稍远的组织照射量锐减,不良反应小,故可给予足够的照射量。此法的缺点,为的照射量难得均匀,而需要特殊的装置,非一般医院所能办到的。

化疗

是晚期丧失手术机会的神经母细胞病人惟一可的疗法。有很多药物对神经母细胞有一定的敏感性,例如: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阿霉素(ADM)、顺铂(DDP)、替尼泊苷(VM26)、 苯丙氨酸芥肽(Peptichemio PTC):、达卡巴嗪(甲氮咪胺)、放线菌素D(ACT)、依托泊苷(VP-16-213)等对神经母细胞有一定疗效。

预后

1.纵隔神经细胞一般手术均能切除,切除后很少复发,故预后良好。

2.神经母细胞因为是低度恶性肿,绝大部分能切除,预后也较好,少数残留肿者术后补充放射治疗,预后亦是良好的。仅有极少数病人预后较差。

3.纵隔神经母细胞尽管早期单一切除或联治疗后可延长生存期,但预后不容乐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