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转移性小肠肿瘤

转移性小肠临床罕见,常发生于恶性肿晚期或广泛转移者,尤其是来源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者。恶性肿可通过、淋巴、种植侵犯小肠。尤以种植更常见。恶性黑色运转移,鳞癌及腺癌多淋巴转移。(一)发病原因小肠转移的原发病灶可来源于宫颈癌恶性黑色大肠癌,卵巢癌,肾癌胃癌肺癌皮肤癌等。转移灶多见于回肠,尤其是末端回肠,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较少见,可单发(如......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肠转移的原发病灶可来源于宫颈癌恶性黑色大肠癌,卵巢癌,肾癌胃癌肺癌皮肤癌等。

转移灶多见于回肠,尤其是末端回肠,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较少见,可单发(如腺癌)也可多发(如恶性黑色),而鳞癌两者均可见到,转移灶大小为0.5~12cm,平均3~5cm,肿物侵及肠壁,表面溃疡,中央坏死致急,慢性穿孔;或因狭窄,套叠,扭转,粘连,浸润等而致肠梗阻,区域淋巴结40%受累,组织分类以腺癌及鳞癌居多,其次为恶性黑色

(二)发病机

恶性肿可通过,淋巴,种植侵犯小肠,尤以种植更常见,恶性黑色运转移,鳞癌及腺癌多淋巴转移。

1.转移 Hayes强调椎静途径,此静无瓣膜,与,门静及周围环沟通,压增加使癌栓释出,,门或腔静进入环,以黑色肺癌常见,其次是结肠癌,其他肠道癌,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等。

2.淋巴转移 腔脏器恶性肿的淋巴转移,常解剖部位分布,右半结肠淋巴管均汇人肠系膜上组淋巴结,与十二指肠水平段的上缘系密切,所以,右半结肠性病变若发生淋巴转移,常使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出现转移灶,左半结肠淋巴管大部分流入肠系膜下组淋巴结,与十二指肠升部系密切,所以,来自左半结肠性病变的淋巴转移,可使十二指肠升部或十二指肠空肠出现结样压迹,淋巴转移多因淋巴流受阻,腔淋巴反流所致。

3.种植转移 种植转移包括手术后种植,男性多来自肠道,女性则来自卵巢恶性肿

症状

原发灶多已被手术切除或治疗得以控制,但也可隐匿存在而与转移灶同时被发现,起病多突然发作,临床症状多呈部分性肠梗阻,直至完全性肠梗阻,一般急性者多为完全性肠梗阻或穿孔,亚急性者常为出,慢性者多系部分性肠梗阻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是就诊的要原因之一,腹痛多位于中下部及脐周,亦可见于上部,腹痛初为钝痛,隐痛或胀痛,餐后加重,常伴有肠鸣,随着病变发展,至晚期因肿浸润肠管至完全堵塞,肠套叠肠扭转而导致完全性肠梗阻,病人出现持续性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并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停止肛门排排便等,常需急诊手术解除梗阻。

2.肠梗阻 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初起时因肿浸润肠管或肠管受压,起肠腔狭窄,表现为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病期较长时,病人自已能看到起伏的肠型及蠕动波,有时自觉有时聚时的肠块在游动,并有窜感,肠梗阻与肿浸润生长式有:肿沿肠管横轴浸润生长,呈现环狭窄,使肠管缩小,狭窄而发生肠梗阻,梗阻症状多不易缓解;肿浸润肠管及肠外网膜,系膜,淋巴结而粘连成肿块,粘连性肠梗阻;体套入肠管,造成肠套叠,若套叠体复位,梗阻症状可减轻或缓解。

3.腹泻约1/3的病人有腹泻症状,由于肠道受到刺激或广泛小肠受累起吸收不良所致,发病之初,大便呈糊状,1天4~5次,无明显黏液及脓,随着病情发展,大便次数增加,黏液增多。

4.出 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大便潜阳性,较大量出时方可见黑便,柏油样便,出原因要是由于肿表面糜烂,溃疡,坏死所致。

5.部肿块临床上约有1/3的病人可触及部肿块,大小不一,小者有数厘米,大者有10余厘米,态多不规则,有结感,轻度压痛,在发病的初期肿块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活动度逐渐减小,最后完全固定。

6.肠穿孔腹膜炎多在肠梗阻的基础上发展为肠穿孔,部分由于肿病变坏死,破溃,感染而致穿孔,急性穿孔可起弥漫性腹膜炎,病死率极高;慢性者可发生肠袢间粘连,脓肿肠瘘等。

7.其他 部分病例可有发热,多为低热,高热少见,可有乏力,贫血纳差腹胀消瘦黄疸等,晚期因肿消耗,腹泻,病人进食少而出现恶病质

检查

常规检查可示贫血沉可增快,大便潜可为阳性。

1.X线检查部透视可见液平面,部平还可见软组织块阴影,小肠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对检出小肠转移有较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可有:

(1)局限性向性狭窄,黏膜破坏,皱襞消失,肠壁光滑僵硬。

(2)孤立性隆起性病变,充盈缺损。

(3)溃疡成,不规则较大龛影,常伴有轻度狭窄和结样病变。

(4)瘘管成,钡外溢。

(5)冻征,见于广泛的腔转移和恶性弥漫性腹膜间皮

(6)多发性结样肠壁压迹,可见有肠梗阻征象,偶有

2.B超和CT B超和CT便于发现肿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系,并可发现原发灶,肿直径大于2cm即可显示,服造影做CT扫描,可显示肠腔不规则,破坏,龛影和窦道等,并可清楚显示肠外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

3.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对于诊断小肠转移性肿颇有帮助,对提高小肠转移的检出率和定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尤其是对于肿伴有出者诊断价值更大,文献报道该法阳性率>90%,其表现有:

(1)肿浸润和推移管。

(2)肿新生成。

(3)肿囊性变及坏死区为造影充盈,呈“湖”,“池”,或“窦”状。

(4)肿包绕管的狭窄和梗阻。

(5)毛细管灌注时间延长或通透性增加,出现肿染色影。

(6)动静分流,静早期充盈。

4.纤维镜检查对于十二指肠转移很有帮助,近端空肠可选用小肠镜,远端回肠可用结肠镜检查。

5.腔镜检查 可直观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确诊,但系有创性检查,费用高,临床上少用。

诊断

1.临床所指转移性小肠之诊断标准应为:

(1)必须明确原发性恶性肿之所在。

(2)临床表现提示小肠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梗阻,穿孔,出等。

(3)须探查或特异检查实。

(4)组织确定。

(5)转移性小肠并非弥漫性腔侵犯或广泛转移所致。

(6)小肠转移灶并非原发灶直接侵犯。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助检查。

鉴别

1.十二指肠溃疡亦可出现腹痛消化道出恶心呕吐腹胀症状,除以上表现外还可幽门梗阻症状,需与十二指肠,借助X线检查,动脉造影,十二指肠镜检加组织检查当可区,必要时需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

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末彻底治愈可演变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础上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脓,多有里急后重感,少数患者有左疼痛,慢性菌痢时大便培养阳性率较低,一般只有15%~30%,故应反复多次培养始能发现致病菌。

并发症

1.肠梗阻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初起时因肿浸润肠管或肠管受压,起肠腔狭窄,表现为慢性不全性肠梗阻

2.出 较大量出时方可见黑便,柏油样便。

3.肠穿孔腹膜炎多在肠梗阻的基础上发展为肠穿孔,部分由于肿病变坏死,破溃,感染而致穿孔。

治疗

人体其他部位的癌肿如已转移至小肠,说明原发灶已属晚期,一般多不能切除。若转移灶为单发或较局限则可做病变肠段切除术,维持消化道畅通,缓解梗阻,但系姑息性手术。如病灶广泛或浸润范围大,则可作捷径手术或造术。必要时病理类型配化疗或放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护理

肠癌病人忌饮食

(1)烈性、辛辣、热、刺激性食物,对肛门有刺激作用,一定不能吃。

(2)高脂肪饮食及低纤维食物。

(3)尽量少吃油炸、熏烤及腌制食物。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代替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热量的食物,多吃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减少进食红肉(牛肉猪肉羊肉),避免食用加工的肉类,限制食用高盐的食物。为了肿预防,尽量不要饮。如果饮,则应该限制每日的饮量,男士每天不应多于2 杯,女士不应多于1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雀根

下一篇 金雀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