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

组织细胞增多病X(histiocytosis X)是由大量增生的染色淡而大的组织细胞在眼眶或全身各脏器软组织中堆积起的病变。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又分为局部单灶性和全身多灶性。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成为多灶性病灶,患者年龄偏大单灶性病变可能性大。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是一种免疫异常性疾病,特与T淋巴细胞异常有,单克隆抗体OKT-6可使Langerhans细胞表面膜受体染色。孤立的病变多见于颅骨,依......
目录

病因

病机制不清,可能是一种免疫异常性疾病,特与T淋巴细胞异常有,单克隆抗体OKT-6可使Langerhans细胞表面膜受体染色。

症状

孤立的病变多见于颅骨,依次为盆、柱、肋骨和四肢长。嗜酸性肿也可以是多灶性的。颅骨是常见的病变区,当眶受累时外颞上眶缘是最普遍的部位,偶尔眶颅骨广泛受累病变区肿胀,有压痛或疼痛,肿胀右眼眶颞上肿块状新生物,上睑肿胀下垂。眼球前突、向下移位。病变发生在障层,突破眶膜,起上睑外侧软组织炎症和泪腺发炎,故临床类似于眼眶的皮样囊肿泪腺炎的表现。极个病变可累及角膜巩膜和葡萄膜。

并发症:

肿侵及角膜、巩膜或葡萄膜时可出现相应的不同症状

分类

眼眶嗜酸性肿是由大量增生的染色淡而大的组织细胞在眼眶或全身各脏器软组织中堆积起的病变。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又分为局部单灶性和全身多灶性。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成为多灶性病灶患者年龄偏大,单灶性病变可能性大。

嗜酸性细胞肿可能代表一种反应型,认为该组病变类似于肿的良性过程,而不具有新生物的特性。据预后好的特点,有理由将嗜酸性肿与其他两种分离出来。现未发现孤立性的嗜酸性肿发展成为系统性多灶性病变或因此病而死亡的患者。病变没有显示家族性,属于非遗传性疾病。急性或亚急性的严重病变可消退,小量的皮质类固醇、放射治疗和抗肿的化治疗能抑制病变的进程。据临床资料和病变的预后将该组织病变分为5类:

1.病变50%的患者病变,单个或多个病灶倾向于累及轴性(头颅、柱、肩盆和四肢近端长),多为嗜酸性细胞肿,预后良好。

2.病变和少量的全身病变骨髓受累可导致贫血,基底膜病变可起,黏膜和皮肤也受侵犯,此临床表现在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中多见。

3.病变加上中到重度的脏损害损害要发生在颅骨的基底部、眶周中耳;脏病变包括以及淋巴结、黏膜和头颅皮肤受累,该病变在严重的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和轻度的Leterer-Siwe病患者中发生。

4.严重的脏病变脾脏迅速而进性肿大,脏病、贫血减少和皮疹也很快出现,因为组织细胞快速增生,故破坏比慢性病例发生少,这些发现与Letterer-Siwe病相符,预后差。

5.局限病变这一小组患者一般很年轻,侵袭性病变发生在特殊的部位并伴有轻微的全身病变。这些病变可能是颈部的淋巴结病,肝脏病或少见的严重囊肿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免疫检查 可能发现部分指标异常。

2.病理检查 活检标本组织病理显示最明显的细胞是大而淡染的组织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呈卵,空核膜轻度凹陷,嗜酸性粒细胞质有较多的颗粒。在组织细胞浸润的景中,可见不同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病灶区基质少,但管多,易出,故可见含黄色素的巨噬细胞。旧病变中的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发生脂化,的一些病变可以自愈,病变区纤维化而呈现硬化灶。

电子显微镜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质有特殊的颗粒呈棒状,中有条纹,末端有的空,酷似球拍故叫球拍小体又Birbeck颗粒或Langerhans颗粒。多核巨细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滑面质网,但无Langerhans颗粒。所以Langerhans颗粒是树突状组织细胞(Langerhans细胞)的标记。现已知嗜酸性细胞肿是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该细胞常存在皮肤的表皮层,这就可解释嗜酸性细胞肿的组织细胞高度嗜表皮的原因。

其它助检查:

1.X线检查 颅骨是最好发部位,常侵及多块颅骨尤以颅盖为甚。病灶大小不等,常相互融呈大块“地图样”缺损,这种表现颇有特征。颅骨表现多从始随病灶的扩展,使破坏,局部软组织隆起肿胀质破坏区的边缘锐利,通常无硬化,也无膜反应是其特点。眶窝质破坏以累及眼眶之外上缘为多,并出现同侧突眼。

2.超声波探查 病变累及眼眶时眼眶可探及异常回声区,边缘不清,态不规则,回声强弱分布不均匀,声衰减明显,后界显示较弱或不清缺乏可压缩性。

3.CT扫描 眶质破坏呈溶性,边缘清晰,局部组织肿胀可以侵犯眼外、泪腺、甚至眼球,颞亦可侵犯,增强后CT扫描呈中度到明显强化。破坏常发生在眶前或前颞部,颞鳞部及眶质破坏均可眼球突出

4.MRI 病变常位于锥外,表现为不规则肿块,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可破坏眶壁,侵及颞窝或颅腔侵及颅者,类似其他颅眶沟通表现,但境界多较清楚,T1加权像呈中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肿块侵及眼外致其受压移位,境界不清眼球常有突出。

诊断

患者常为儿童,在颞上外眶缘处扪及肿块,有压痛,就应想到嗜酸性肿的可能性X线照显示不规则、锯齿状的溶区,无硬化边界。CT检查除发现溶性缺损外,还发现外上组织密度增加,局部高起。对这样的病变应做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大量的组织细胞增生,电子显微镜见细胞质有Langerhans颗粒,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诊断嗜酸性肿。

诊断:

组织病理上有2个病变显示组织细胞。一个是“固醇”发生于眶周的;另一个是巨细胞修复性固醇肿在组织病理上不显示嗜伊红细胞可以与嗜伊红细胞肿鉴。巨细胞修复性肿则显示区域性状,有出纤维化和多核巨细胞区,并且也无嗜伊红细胞。

治疗

(一)治疗

眼眶嗜酸性肿为单灶性病变,手术刮除能消除病灶,皮质类固醇注射能治愈病灶,但注射时切勿穿过硬膜,将药物注射到颅。有作者张在病灶刮除后,给局部小量分次放射治疗,总量6~8Gy,效果更好也可以观察,因病变为良性,且有自愈倾向。对复发病例要全身用皮质类固醇和抗代谢药物治疗,Song等报道1例9岁男孩眼眶外上嗜酸性肿刮除术后6个月,MRI检查发现眶肿块复发,用泼尼松和长春新碱治疗,效果显著。

(二)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发病时的年龄、病变程度是否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有。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本病的部分病例可以自缓解。治疗可据病情轻重采用保守疗法、激素疗法和化疗法亦可考虑小量放射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