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眼眶神经鞘瘤

神经(neurilemmoma)是发生于神经轴突鞘细胞的良性肿,多见于神经及周围神经部、四肢及头颈部。眶神经多发生在感觉神经干及其小分支。神经约占眼眶肿的3%,眼眶神经多为单独发生,少数神经纤维病肿,多发生于眼眶上和外侧。(一)发病原因病因不明。(二)发病机神经神经鞘膜细胞增生成的肿神经鞘膜细胞是由胚胎时期的神经嵴发展而来,被覆于神经(嗅......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

神经神经鞘膜细胞增生成的肿神经鞘膜细胞是由胚胎时期的神经嵴发展而来,被覆于神经(嗅神经和视神经例外),周围神经和自神经轴突之外眶含有丰富的神经组织,这些神经的轴突外边均被覆鞘膜细胞,因而均可发生神经,在临床和手术台上很难确定究竟发生于哪一条神经,但由于此肿多位于眶上部,提示起自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及其分支比较多见,视神经属于中枢神经,不含有神经鞘细胞,视神经纤维不发生神经,但视神经鞘的膜含有交感神经成分,可能发生此肿,Freedman等,Graham,McDonald和廖志强等分报道眼,巩膜前部,泪腺角膜神经

流行病学

多见于神经脊髓神经部、四肢及头颈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眶者比较少见,约占眶原发的1%~3%。国人似较多见,有人报告的967例眶肿手术中神经62例(6.4%),占眶手术的第4位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罐网,多见于21~50岁 平均38岁。缺乏性和眶差异。

症状

因肿增长慢,初期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眼球突出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肿达到1cm直径后可起此征,除发生于眶缘或眼球一侧的肿之外,慢性进展性眼球突出是就诊的要原因,眼球突出程度最低3mm,最高可达30mm以上,眼睑扩大变薄,包绕突出的眼球,多数病例属中度眼球突出,由于肿多发生于锥及眼眶上部,表现为轴性眼球突出,或伴有眼球向下移位,发生于眶下神经支的肿位于眼眶下部,驱使眼球向上移位,肿原发于眶前部或晚期就诊者,眶缘可扪及肿物,表面光滑,中等硬度,实体性或囊性感,可以移动,起源于感觉神经者可有触痛,眼底镜检查常可发现视盘原发萎缩或视盘水肿,因眼球被压迫,出现膜-网膜皱褶或水肿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多见于肿发生于Ⅱ,Ⅳ,Ⅵ神经或具有明显眼球突出的病例,考虑为压迫眼球运动神经起眼外麻痹或因肿占据一定位置起的机械性阻力,而非运动神经障碍,因肿多位于神经干的一侧,发生肿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多见,发生于眼神经分支的,压迫,刺激可有自发疼痛和扪诊时触痛,1/3~1/2患者可有此症状

神经压迫眶壁,质吸收,向鼻窦或颅蔓延,可鼻塞头痛等有症状

神经神经纤维均属末梢神经,有时两种肿可发生在同一个体。

检查

病理检查:神经巨检呈或锥,灰白色,外被一层完整而纤薄的包膜,表面光滑,手术时易被组织钳撕破,肿一端或一侧有时可见增粗迂神经干,包膜为灰白色细嫩实质,较为脆软,间有黄色软化灶,可用刮匙割除,偶见肿囊样变,仅见肿包膜薄层组织,其为浆液物,如肿纤维较多者,质较硬,包囊也较厚,位于眶深部的总是与视神经或眶壁粘连,和原发神经系,一般早期突破神经干膜,依附于原发神经增长,在细小神经可沿纤维向远端蔓延,增粗,直至状物。

镜下观察,细胞的排列可分为Antoni A和Antoni B两型,前者细胞呈梭,胞膜不清楚,胞质嗜伊红染色,胞核呈棒状,细胞排列紧密成束,同束细胞的胞核,整齐的排列成,呈栅栏状或阅兵式样,有时细胞呈漩涡状或触觉小体样排列,细胞以外存在丰富的纤维,Antoni B型细胞如同A型,疏松的在于黏液基质,细胞间有许多小囊存在。

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技术,有助于神经神经纤维和其他神经源肿的鉴诊断,网状纤维染色可见在的纤维细胞长轴,在Antoni B型黏液样基质中Alcian呈阴性,而神经纤维则是特征性阳性,S-100蛋白和Bodian轴突染色通常呈阳性,电子显微镜检查,施万细胞有长的细胞突,细胞浆有微小网状纤维

1.超声波探查 A 超显示肿呈规则中,低反射;如病变有液化,显示为多个高反射间多个低反射波峰,B超显示肿要位于,病变呈,边界清楚,回声较少,部分肿可有或不规则液性暗区(液化腔),声衰减较少,轻度可压缩性,CDI显示病变常有丰富的流信号。

2.CT扫描 典型的神经在CT扫描上肿多发生于眶上部和侧,并且肿常呈与眼眶长轴一致的梭,边界清楚光滑,可呈腊肠状,类,分叶形或多发肿,有时可见肿后端有增粗的神经。部分肿并液化腔,在CT上密度较低,少见者肿可有钙化,晚期肿眶上裂向颅蔓延,CT显示眶上裂扩大,增强后显示蔓延,肿在增强CT上密度中等。

易于眶上裂向颅蔓延是眼眶神经的特征,应起临床注意。

3.MRI 和眼眶其他肿相比,MRI对神经的判断具有特征性,MRI上神经呈边界清楚,或长肿块,病变的长轴通常与眼眶的前后向一致,此种或梭的肿状常怀疑是末梢神经,更常见的是肿在锥外,尤其是眶上部,眶缺失时,肿之间失去信号提示眶变薄或破坏,据肿组织特性,肿显示同质或异质信号,在T1WI图像上肿与眼外相比呈中信号,与眶脂肪比较呈低信号,T2WI图像上肿显示不同的高中低信号,肿的黏液成分即B型神经成分在T2WI图像上比A型显示的信号更强,肿的细胞成分越多,T2WI上信号相对较低;黏液成分越多,T2WI信号越高,增强越明显,临床许多神经可能因肿成分复杂,MRI的信号尤其是T2WI上多呈异质混杂信号,即有低信号,中信号和高信号。

增强后据肿组织特征不同而增强程度不同,黏液部分比肿细胞部分增强明显,这对手术切除有帮助,如果肿的黏液成分太多类似水的信号时,可能肿无明显增强,这是在其他肿尚未见到的MRI信号。

的囊变是MRI诊断神经的特征之一,囊变部分在T1WI上像水一样呈低信号,T2WI上显示高信号,增强后无增强现象,但并非如此,如果肿黏液中水的含量较多时,肿的信号与此相同,实际是实体肿

眼眶神经的另一特征是肿非常容易眶上裂向颅蔓延,而呈哑铃,所以任何怀疑神经尤其是肿已蔓延至眶尖时,眶上裂扩大或复发性肿应仔细做MRI检查,以除外颅蔓延。

并发症

据Schatx称有神经纤维患者有1.5%~18%也有神经

治疗

(一)治疗  

神经进展虽然缓慢,但持续性增大,最终必将破坏视力。早期发现后仍应早期治疗。此肿对化治疗和放射治疗均有抵抗,有效的疗法是手术切除。手术进路据肿位置加以选择。位于眶前部,可以扪及的,采用前路眶。由于肿起自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较多,眶上缘皮肤切机会也多。操作时要特注意保护眶上神经、滑车、上斜和提上睑。位于眼球以后的肿,采用外侧眶,或外侧侧结进路。由于肿囊壁较薄,在眶尖部与神经、眶壁多有粘连,甚至 可用手指进钝性分离,均可造成囊膜破裂,实质压挤至 眶,污染周围结构起复发。

所以对此种肿的手术进路力求宽广,使囊壁完整的取出。如肿位置深、粘连多,眶尖部盲分离易起并发症,则可用纱布将肿与周围正常结构隔离,切包膜,轻轻将实质夹出,或用锐匙和吸器将大部分容刮吸,然后提起包膜,直视分离切除。用囊摘除法,甚至可将蔓延至颅的肿拖出。神经包膜甚薄,手术过程尽 量避免组织钳夹取,以免撕破包膜。   

(二)预后   

神经的预后较好,Rootman报告7例,全切或次全切除,均未见复发,但也存在术后复发病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