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纵隔囊肿及肿瘤

纵隔也是小儿胸最常见的部位,纵隔上至第一肋骨,下达横,前有胸骨,后有椎体,而周围有纵隔胸膜环绕。其容可有即,大管、食管气管及其支;以胸腺及纵隔淋巴组织的二大组。临床上据纵隔器官组织的投影,简单地把纵隔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胸骨之后、心脏动脉气管之前,狭长的倒置三角区域为前纵隔;心脏动脉弓、气管门和食管所占据的范围为中纵隔;食管之后及柱旁沟区为后纵隔。畸......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畸胎

多发生在前纵隔,周围为蜂窝组织,但也有少数肿心包及大管紧密粘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9例纵隔肿和类中,有28例畸胎,占23.5%;28例中仅1例包含有极度分化不良的组织,诊断为恶性畸胎,其他27例中,大部分系囊性组织,而以组织

生长缓慢,可达很大体积,在没有起压迫症状前,多无自觉症状,它可并发感染,出及恶性变,且有粘连和破溃入气管气管的潜在危险,而畸胎的X线可能有骼,牙齿的阴影。

淋巴

前,中纵隔是非霍奇金淋巴的好发部位,其恶性度高,生长迅速,常浸润胸膜性渗液,胸膜渗出液中含有恶性肿细胞,可逐渐出现压迫症状,如干咳呼吸困难等,也可于数天迅速恶性。

胸腺

胸腺(thymoma)在小儿罕见,仅偶见有重症无力,正常4~15个月婴儿常见胸腺肥大,但不起压迫气管和阻塞呼吸道的症状,因此也不需要放射治疗,随着小儿年龄增大,可自发退化。

淋巴管

小儿纵隔也可见淋巴管,上述119例中,有14例淋巴管,多由颈部的肿延续进入前上纵隔,本组有一例5个月男婴,患颈部及纵隔淋巴管,因呼吸道严重受压,急做肿穿刺减压,改善一般情况后,切除肿

1.甲状腺 甲状腺多为颈部甲状腺伸入纵隔的一部分,有时也见甲状腺全部位于前上纵隔,偶位于后纵隔。

2.气管囊肿和消化道囊肿胚胎发育过程中,如前肠有部分细胞异位,即囊肿囊肿膜为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与气管黏膜相似,称为气管囊肿,如与食管肠黏膜相似,即称为消化道囊肿,上述119例中有5例气管囊肿,位于气管分叉的后面,食管,有时随呼吸而变,消化道囊肿亦有认为是消化道重要畸,多位于右后纵隔与食管紧贴,如被覆的黏膜有溃疡,炎症变化,则也有可能破溃入气管气管

3.神经源性肿 多位于后纵隔,常见的有神经母细胞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嗜铬细胞,而神经母细胞神经纤维都可成哑铃,一部分位于肋沟,由椎间孔伸入椎管。

病机

1.纵隔的生理 纵隔的态,因人而异,新生儿纵隔体积占人体的百分比较成人高,成人瘦长型纵隔细长,矮胖型纵隔宽短,纵隔尚可随呼吸运动而改变,站立及吸时纵隔伸长,卧位及呼时纵隔缩短。

纵隔正常时为负压,受双侧胸腔压力影响平静呼吸时压力在588kPa(60mmH2O),有利静回流,特促进腔静回流到房。

纵隔脏器之间间隙较大,有疏松组织,因此当有炎症时,极易扩,纵隔外伤时易积,积而压迫纵隔,胸一侧压力增大吸时可造成纵隔移位,若放性气胸患侧胸膜压下降,呼时纵隔易向患侧,则可成纵隔摆动。

2.病理状态分类 曾涟乾总结纵隔在病理状态下可分3类:

(1)移向健侧:由于患侧压力大,如一侧胸腔大量积液,气胸所致。

(2)移向患侧:一侧不张,全切除,一侧发育不良,使气管心脏移向患侧。

(3)病理性不移位:由于双侧病变压力均衡,或单侧多种病变使双侧压力互相抵消,纵隔不移位,如同侧肺癌所致不张胸腔积液同时并存,纵隔不移位,此外巨大肿块与纵隔固定亦可成纵隔不移位或移位不显。

症状

纵隔肿囊肿长大到一定体积时出现压迫症状,或因并发感染,破溃入气管气管而出现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咯血并不常见,在上纵隔的肿可能压迫上腔静颈静怒张以及面,颈和上胸部水肿,如食管受压则发生下困难,当肿压迫或侵入迷走神经则有声音嘶哑,压迫交感神经可有Horner综征,有剧痛则常是肿侵及神经质的征象,肿较大时,叩诊有局部浊音,有时可发现肿块自纵隔延续至颈部或胸壁。

并发症

可并发感染,可颈静怒张,可致下困难,声音嘶哑等。

检查

外周象检查 并发感染时外周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计数减少,说明有贫血

X线各种检查有助于诊断与了解病变范围,为治疗提供帮助。

1.X线透视及胸正侧位纵隔肿要诊断手段,透视可随意转动体位,从多面观察肿块阴影的态,大小以及肿块与周围系,观察肿物有无搏动,是否随吞上下移位,能否随体位和深呼吸运动而改变态,缺点:透视无法保存记录,清晰度,对比度不如胸清晰。

至少要拍胸正侧位平,胸可显示肿物部位,态,大小,密度及有无钙化,需要时拍胸斜位以了解与动脉系,高电压X线摄可了解纵隔与邻近结构气管气管)的系。

透视与胸,多数纵隔肿囊肿均可获初步诊断,当前一些医疗机构往往省去透视法,这是一个较大的缺陷,随着X线机器电视监视的出现,透视仍应保持,尤其胸外医师在术前应亲自透视了解病变情况。

2.断层(体层)摄 可显示肿物层面结构及其与周围器官组织系,尚可断定病变有无空间及微小钙化,弥补平之不足。

3.CT扫描CT检查是无创检查法之一,对纵隔病变帮助甚大,以广泛应 用,可显示纵隔部解剖及病变部位,并能测定肿物密度,协助判断肿的性质,分辨肿块体液,脂肪,钙化斑等(CT平均值,有助判断囊性及实质),CT也可鉴管扩张,扭动脉胸腺阴性时,CT则较易显示,在门区肿大淋巴结及实性肿块可与扩张动脉,CT尚能显示组织间隙的改变为手术切除可能性提供帮助。

4.磁共振(MRI)检查 对纵隔面MRI较CT更清晰,对较大管不需造影 ,因此较容易将管与肿块及淋巴结,对纵隔淋巴显示也较CT为佳,MRI应用与胸部检查当前更受重视。

5.声波摄影 可显示肿物有无搏动及搏动情况,在纵隔诊断中有助于动脉纵隔肿的鉴,MRI的出现,本法使用已逐渐减少。

6.数减影管造影(DSA) 可区肿物是否来自管或与管的系,对动脉,室壁动脉扩张诊断帮助较大。

7.上消化道钡餐 有助于后纵隔病变食管系,如病变是否来自食管或病变压迫食管有否移位,对膈疝阴性率更高。

8.核素扫描 131I扫描对胸甲状腺的诊断阳性率为54.5%~88.9%,本院阳性率达80%以上,徐燮渊利用131I MIBG(碘代苄胍)对良恶嗜铬细胞扫描特恶性分为97.1%及100%。

9.B超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获与CT相似横断层图像,当前利用镜技术通过食管对纵隔进检查,可了解食管纵隔病变系,惟此项检查尚不普遍。

诊断鉴别

诊断

前纵隔:包括后前位,侧位或斜位照,后纵隔肿可做食管钡餐造影,有时需做断层摄影。

对于纵隔肿的诊断,除有纵隔肿块外,须鉴良性或恶性,以便制订治疗案,但在实际工作中常有困难,一般说来,良性肿生长缓慢,除了与附近结构产生粘连外,多数肿边缘清楚,光滑而完整,特是囊性者,多呈或卵,而恶性肿则有明显的分状轮廓,当肿突破包膜时,其轮廓常模糊不清,或呈毛糙不齐现象,两侧纵隔同时增大,有质破坏的是恶性肿神经源性良性肿虽可起邻近质压迫性损害,但不致结构破坏,如病儿有贫血体重减轻和间歇的低热或局部剧烈疼痛, 是恶性肿的征象,定期的X线检查,如见肿逐渐增长可能属恶性,但良性肿亦可因感染或出而迅速增大,长期存在的原属良性肿疑有恶性变者,不组织 检查,不易最后确定诊断,如小量X线照射后肿阴影缩小,很可能是恶性肿,特恶性淋巴,颈部或锁骨上肿大淋巴结的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在诊断小儿纵隔肿时,通常不需要做食管气管镜检查及纵隔造影。

临床上据纵隔器官组织的投影,简单地把纵隔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胸骨之后,心脏动脉气管之前,狭长的倒置三角区域为前纵隔;心脏动脉弓,气管门和食管所占据的范围为中纵隔;食管之后及柱旁沟区为后纵隔,于上述纵隔分区及各部位好发肿

诊断

典型的纵隔囊肿与肿较易诊断,但纵隔发生病变较多,因此原发性纵隔肿囊肿要与许多疾病相鉴,这对处理甚为重要。

1.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继发于肠道,睾丸子宫颈,乳腺等恶性癌,往往多发,偶也单个孤立于纵隔处,X线多表现在中纵隔一侧呈现,卵,分,不规则,致密阴影,边缘锐利,据有原发病史和其他临床表现多能鉴

2.胸甲状腺 多为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腺瘤,良性居多,后天者亦多,与甲状腺,由颈部甲状腺向下延伸到前上纵隔,一般无症状,若增大产生压迫可出现呼吸不畅,喘鸣胸骨后不适,131I扫描有助于胸甲状腺的诊断,X线多示前上纵隔肿物阴影,向上纵隔一侧或双侧突出,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也可略呈分状,可有钙化,病变在气管前,气管可被推向侧或后,环包绕也可使气管狭窄,在胸骨切迹处可触及肿物上下移动。

3.恶性淋巴原发于纵隔的恶性淋巴少见,多为全身性恶性淋巴纵隔侵犯,临床上有发热咳嗽胸闷胸痛无力盗汗,也可出现上腔静征,病变多位于气管旁,隆突下,X线所示为向纵隔一侧或双侧突出肿块阴影,分状,多位于中纵隔,前纵隔,发生在后纵隔者少,晚期病变可侵犯心脏,多数能诊断,诊断难以确定时(无法取活检),若一两次化疗病变迅速缩小,则易诊断本病。

4.纵隔淋巴结结核 症状多不明显,多为中青年患者,常有乏力,咳嗽盗汗,低热,食欲减低,体重下降,X线病变多位于一侧上纵隔,右侧多,呈,卵阴影,作者曾报告阴影清晰度正位优于侧位,沉检查多在40mm/h以上,皮肤OT试验多呈阳性。

5.纵隔淋巴结炎或起纵隔淋巴结肿的原因颇多,结核居多,此外组织胞浆菌病,结核病矽肺等,本病发病率年龄多在中,青年,病程较长,一般状况好,可出现咳嗽发热头痛寒战,呼吸不畅,近年来结核病在本病中略有上升趋势,其表现为纵隔,卵或分叶形,边缘光滑整齐,均匀,若无原发,排除结核,使用激素病可获相当好疗效。

治疗

(一)医治  

纵隔肿恶性淋巴与已有转移者外,均应据患儿身体情况尽早手术切除。即使是良性肿,长大后可压迫呼吸道、心脏、上腔静,产生严重症状。如围绕大生长时,可增加手术操作困难,又有并发感染、出及恶性变的可能性,故都应在有充分准备情况下,进手术治疗。  

对于纵隔的恶性淋巴,可进放疗和(或)化疗。如已出现上腔静气管压迫综征,通常应先做化疗,待压迫症状缓解后,据情况继续采用放疗或化疗。  

(二)预后  

良性纵隔肿囊肿手术切除效果良好,但如囊肿在术中破溃,易有胸腔感染。有些良性肿,如神经纤维畸胎,尤其是位于上纵隔及中纵隔的肿类癌,同大管及心包粘连紧密,手术剥离过程中须小心细致,以免发生大出而危及生命。恶性肿的预后可参见各有容。纵隔神经母细胞的治疗存活率较腹膜神经母细胞高。

护理

1.室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窗户,以加强空对流。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体质。进食避免过饱。

3.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预防

参照一般肿的预防法,了解肿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肿的危险,预防肿的发生有2个基本线索,即使肿在体成,它们也可帮助机体提高抵抗力,这些策略如下所述: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 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2.提高机体抵御肿的免疫力, 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斗争。

饮食保健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养素,荤素搭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鲫鱼

下一篇 鲛鲨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