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颅咽管瘤

小儿(craniopharyngioma)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扁平上皮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良性肿,大多位于蝶鞍之上,少数在鞍的异很多,与起始部位和生长,如鞍上囊肿,颅颊囊肿、垂体管肿、造釉细胞,上皮囊肿、釉质等。 起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其要临床特点有下丘-垂体功能紊乱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精神症状。CT扫描可......
目录

概述

(craniopharyngioma)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扁平上皮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良性肿,大多位于蝶鞍之上,少数在鞍的异很多,与起始部位和生长,如鞍上囊肿颅颊囊肿、垂体管肿、造釉细胞上皮囊肿、釉质等。

起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其要临床特点有下丘-垂体功能紊乱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精神症状。CT扫描可明确诊断。治疗要为手术切除肿

19世纪末一些病理家注意到一类罕见的生长于蝶鞍区的上皮肿,认为该类肿可能起源于垂体管或颅颊囊。1904年Erdheim详细描述了肿组织特征并认为肿可能来自退化不全的垂体——管的胚胎扁平上皮细胞。以后人们发现生长正是沿着颅颊囊的发生路径从部长到鞍底、鞍鞍上及第三脑室前端。有人注意到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差异,认为成人的肿不是胚胎源性的而是生后产生于垂体细胞的组织转化,因为垂体中存在扁平上皮细胞,但这一解释仍缺少据1910年Lewis首先尝试切除该类肿。1918年后这一始普遍化使用。

发病原因

先天性(30%):

这是被人们比较广泛接受的组织发生说,Erdheim最早观察到正常垂体的结部有残存的鳞状上皮细胞,认为起源于这些残余的上皮细胞,在胚胎时期的第2周,原始的口腔向上突起成一个深的盲袋,称为Rathke袋,随着进一步发育,Rathke袋的下变窄而呈细管状,即称之为颅管或垂体管,在正常情况下,胚胎7~8周颅管即逐渐消失,在发育过程中常有上皮细胞小巢遗留,即成为组织来源。

鳞状上皮化生(20%):

1955年Luse和Kernohan观察了1364例尸检的垂体腺,结果发现仅24%有鳞状上皮细胞巢,其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0岁以下者鳞状上皮细胞巢出现率很低,因此,他们认为鳞状上皮细胞巢是垂体细胞化生的产物,而不是胚胎残留,另外,还有人观察到垂体腺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的混,并且见到二者之间有过度,这一发现也支持化生说。

病理改变

体积一般较大,肿态常呈球,不规则,或结状扩张生长,无明显包膜,界限清楚,范围大小差异明显,大多为囊性多房状或部分囊性,少数为实质性,只含少数小囊腔,体灰红色,囊液可为黄色棕色褐色或无色,如囊肿破裂,囊液溢出,可膜炎和蛛网膜炎,囊性者多位于鞍上,囊性部分常处于实质部的上,囊壁表面光滑,厚薄不等,薄者可如半透明状,上有多处灰白色黄褐钙化点或钙化斑,并可化呈蛋壳样,囊容为退变液化的上皮细胞碎屑(角蛋白样物),囊液呈机油状或金黄色液体,含闪烁浮的固醇结晶,一般10~30ml,多者可达100ml以上,肿实质部常位于后下,呈结状,钙化灶,有时致密坚硬,常与颅重要管,垂体柄,视路及第三脑室前部等粘连较紧并压迫上述结构,肿亦可组织质反应带成假包膜,有时可呈乳头状突入丘下部,手术牵拉肿时可能造成下部损伤,实质性肿多位于鞍或第三脑室,体积较囊性者为小。

组织态可分为釉质型和鳞乳头型两种,釉质型多见,要发生于儿童,此型最外层为柱状上皮细胞,向中逐渐移为外层呈栅栏状,层细胞排列疏松的星状细胞,组织常有退性变,角化及小囊肿,囊落细胞吸收钙后成很多钙化灶为的显著特征,几乎所有在镜下都可见到钙化灶,大多数病例在放射检查时可发现钙化灶,常伸出乳头状突起进入邻近组织(特是下丘),使得肿与这些组织紧密相连,故手术时常不易完全剥去,鳞乳头型由分化良好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其中隔有丰富的纤维管基质,细胞被膜自然裂或由于病变裂成突出的假乳头状,一般无釉质型的角化珠,钙化,炎性反应及固醇沉积,此型多为实体性肿,偶有报道生长迅速,呈侵袭性复发,但多数者并不认为是恶性变,一些电镜下有间变表现的肿,在组织培养中虽有成囊的倾向,但几乎无有丝分裂的活性。

供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鞍上肿要来自于Willis环前环的小动脉,也有认为有直接来自动脉,后交通动脉的供,但不接受来自大脑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供,除非肿接近该管供的第三脑室底部,鞍供来自海绵窦动脉的小穿透动脉

向四周生长可压迫视神经交叉,垂体,第三脑室底部,丘下部,甚至阻塞一侧或两侧的室间孔而起阻塞性积水,鞍型肿大多为实质性,体积较小,早期限于鞍可直接压迫垂体,以后向上生长可影响视神经,视交叉及第三脑室

常见症状

1.压增高:多因肿阻塞室间孔起梗阻性积水所致,巨大肿本身的占位效应也是压增高的原因之一,本组有颅高压症状者占70.5%,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或继发性神经萎缩。

2.分泌功能紊乱: 因压迫腺垂体使其分泌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明显减少,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皮肤干及第二性征不发育等,如图1所示,因压迫下视丘可有嗜睡,尿崩症,脂肪代谢障碍(多为肥胖,少数可高度养不良而呈恶病质),体温调障碍(体温低于正常者多)等。

3.视力视野障碍: 几乎所有的患儿均有视力障碍,肿压迫视交叉可有视神经原发性萎缩及双颞侧偏盲压增高时可视盘水肿,晚期可见视神经继发性萎缩,视野向性缩小,少数肿向前颅窝发展而出现Foster-Kennedy综征。

并发症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要损害视丘下部及周围的结构分泌功能紊乱,视力,视野损害和压增高,治疗以手术为,常见术后并发症如下:

1.中枢性高热 :患者高热持续不退,呈昏迷状态,预后较差,通常予以对症处理,原因可能是:

切除时下丘功能受损,起体温调功能障碍而致高热;

②囊性肿的囊液刺激膜及下丘产生无菌性膜炎;

③手术所致液刺激发热

术后严密观察热型及持续时间,区中枢性高热与部,泌尿系感染所致高热,发热患者慎用冬眠药物,以防意识障碍,术后给予头枕袋,帽或全身毯,持续肛温监测,体温迅速控制在38.5℃以下,为手术时下丘损伤所致。

2.意识障碍要是丘下部受损或压增高起,压增高原因:

①术后块阻塞导水管致积水;

②手术止不彻底起硬膜下肿或硬膜外肿;

③手术刺激或电解质紊乱起继发性水肿,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志及瞳孔的变化,尤其术后72h要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及伤张力增加,颈强直症状,保持流管畅通,注意观察流液色及量,对有意识障碍者,采用Glasgow昏迷计分法评价意识程度,及时发现,及时正确处理。

3.尿崩症:在肿全切除或治性次全切除的病人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该并发症,为手术时损伤垂体柄所致,垂体柄受损后,ADH的释放是三时相的,最初,垂体柄受损后ADH释放减少致尿崩;之后神经垂体轴突末梢变性释放出超生理量的ADH,这一释放过程常见于垂体柄损伤后48~96h,如果此时给予患者长效(油)抗利尿(通常给短效后加压素),就可能导致源性的ADH释放而功能下降;当变性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耗竭后,将再次发生尿崩,一般尿崩症持续数天至2周可恢复,但亦有少数可为永久性尿崩症,处理如下:

(1)重点观察患者多饮多尿,烦渴等表现及尿量,尿比重,记录24h出入量,据出入液量补充液体,尿量<5000ml/d,可不用药物,志清醒者嘱多饮水;志恍惚者,术后2~3h给予留置管,补充水分及养,尿量>5000ml/d,尿比重<1.005,用垂体后素5U皮下注射,1次/d,或尿崩停0.3ml,1次/d,注,尿崩轻者通常先给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卡马西平服治疗,严重者可应用短效后加压素,其间要注意控制入液量,以防止中毒(此时病人可有水肿抽搐等症发生)。

(2)定期测清钠,钾,氯,二氧化碳结率,及酸碱度和血尿素氮等,术后3~5天每12小时测电解质1次,若电解质丢失,可正常补充;若起钠滞留(钠升高及渗透压增高),应限制钠盐摄入;低钠低氯患者补充氯化钠以防水肿;为防止低钾给予氯化钾,尿量1000ml补氯化钾1g,此外,须维持钾,钙,糖在正常水平。

4.环衰竭 :术前病人有明显垂体功能减退者,术后易产生急性上腺皮质衰竭现象,病人呈休克状态,处理是术前应予补充激素,术后有衰竭现象者给予大上腺皮质激素,这不仅可以减少危象,也可减少下丘反应及水肿,对中枢性高热的预防亦有积极作用,但为减少诸如感染,消化道出等并发症,应在术后4天逐渐减少用量,一般用维持量2周后逐步停止(垂体功能障碍明显者除外)。

5.癫痫:因手术创伤和下丘牵拉受损,在麻醉清醒后发生癫痫,术前服苯妥因钠0.1g,3次/d;术毕注安定10mg或苯巴比妥0.1g以预防,术后监测电图或观察患者有无角抽动,眼睑震颤,手指抽动等迹象,发现异常在抽搐前即及时用药,癫痫发作时重复用药,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吸入,防止组织缺氧。

6.消化道出 :因丘下部受损后反射性黏膜糜烂,溃疡致上消化道出及大量应用皮质激素后,病人可有黑便,呕血,甚至急性穿孔等。

术后应用甲氰咪呱,严密观察压,搏及大便色,留置管者,观察食物的消化情况及色,突发呕血,黑便,率快,盐水洗注入1000IU酶,1次/4h,并应用奥美拉唑,甲氰咪呱等,给予输,应用止,H2受体阻断药等,并食,肠减压,停用激素等,必要时手术治疗,使出得到及时控制。

7.无菌性膜炎: 系肿容物在术中溢出刺激膜所致,为此,术中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腔,术后可多次穿排放液,激素的应用对缓解发热症状亦有帮助。

8.视力障碍: 术中损伤视路及其供应的管可致视力障碍,尤其是视交叉前置型的肿发生率较高,应予注意。

9.垂体功能低下: 尤其是术前有垂体功能减退者,一般较难恢复,患儿生长迟缓,身材矮小,性发育不全等,处理予以甲状腺激素等药物及加强锻炼,可望有某些程度的恢复,但把握不大。

10.其他: 放射性核素照射治疗后并发症,各家报道可综为:损伤视神经交叉,视束,下丘,放射性组织坏死,管栓塞,以及放疗诱发肿等,极少数肿复发或死亡。

基本检查

普通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分泌功能检查多数病人可出现糖耐量线低平或下降延迟,T3,T4,FSH,LH,GH等各种激素下降,少数表现为腺垂体功能亢进,大多数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腺垂体及相应靶腺功能减退。

1.生长激素(GH)测定和GH兴奋试验 患儿清GH值降低,且对胰岛糖,氨酸,左旋多巴等兴奋试验,无明显升高反应,占66.7%。

2.促性腺激素(GnH) 尿促性素(FSH),黄体生成素(LH)测定和GnH兴奋试验,患者清FSH,LH水平降低,且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常用的为LH-RH)兴奋试验无明显升高反应,提示肿侵及下丘-垂体区。

3.泌乳素(PRL)测定 患者清PRL水平可升高,此可能由于肿阻断泌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进入垂体,使PRL分泌和释放增加,可致溢乳闭经,占50%。

4.促腺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当肿严重压迫垂体组织而萎缩时,患者清ACTH,TSH均降低。

5.抗利尿激素(ADH)测定 患者清ADH常降低。

6.椎穿刺 有压增高者,可出现穿测压升高,液化验多无明显变化。

7.颅骨X线平 80%~90%的病人头颅X线平有异常改变,儿童头颅平有异常改变的占94%,成人占60%,要异常表现为以下三个面。

(1)肿钙化钙化有各种态,为的显著特征,鞍上型和鞍型肿均有钙化,而其他鞍部病变极少出现钙化(钙化发生率多在1%以下),钙化在儿童中比成人中常见,儿童钙化发生率70%~85%,2岁以下者占20%,2岁以上儿童钙化者占80%,15岁以上者占50%,成人约35%左右,儿童鞍钙化时,应高度考虑为钙化灶可大可小,可分,也可集中在一起,有时可呈弯细线状,钙化常出现在中线区,偶尔较大的病变可以只限于周围部分钙化,60%~81%的病人出现肿钙化斑,呈单个或在状,亦可融成蛋壳状。

(2)蝶鞍改变:儿童患者因TSH和GH缺乏,X线可显示龄减小,绝大多数位于蝶鞍的上部,可向下压迫蝶鞍,故在头颅平上可发现蝶鞍变扁平,床突受损,少数位于鞍,在头颅平上可见蝶鞍扩大,实际上任何类型的蝶鞍改变都可以见于,可以是典型的鞍上肿改变,也可以是鞍的改变,35%病人蝶鞍呈盆或球扩大或破坏,后床突及鞍可削尖,钙,消失,蝶鞍有明显的改变时,常提示有巨大的病变,反之则不一定。

(3)压增高征象:60%病人在头颅X线平上可见压增高的征象,表现为鞍钙,颅骨回压迹明显,颅底变平等表现,小儿可有颅骨缝分离等。

8.CT扫描 颅CT扫描显示为鞍区肿改变,非增强扫描者实质性肿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钙化斑为高密度,囊性者因固醇而呈低密度像,CT值为-40~10Hu,囊壁为等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呈,卵或分状,两侧侧脑室司扩大,强化扫描时约2/3的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T值增加12~14Hu,囊性呈环状强化或多环状强化而中低密度区无强化,少数不强化,一般具有钙化,囊腔及强化后增强三项表现的鞍区肿,即可确诊为

9.MRI 多数囊性部分所含的物质呈短T1与长T2,但也可呈长T1与长T2像,即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若为实质性,则呈长T1与长T2,钙化斑呈低信号区。

CT和MRI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2项检查可显示肿的位置,大小,有无囊变,肿对邻近组织的侵袭情况,是否有积水存在,一般来说,MRI在显示肿结构及其与邻近组织(如视交叉)的面优先于CT,但他不能像CT那样显示钙化灶。

10.脑室造影 因肿大小各异,脑室造影能明显显示肿对颅底动脉的影响和变化,对手术极有帮助,肿囊腔是否与脑室相通,可在脑室造影的同时,可直接穿刺入肿囊腔。

11.电图 以部或广泛的δ波或θ波为

诊断鉴别

诊断

小儿诊断并不困难,其特点为:

1.压增高 多数患儿有压增高。

2.生长停滞 生长停滞和第二性征不发育

3.肿位于鞍区 肿位于鞍区囊性和钙化多见。

4.视力障碍 视力减退较视野缺损更突出。

诊断

1.鞍上生殖细胞发病率较低,首发症状几乎皆为多饮多尿钙化囊变罕见,视神经多呈原发萎缩,双颞侧偏盲者多,压增高者少。

2.神经单侧无痛和非搏动性突眼多见,视力减退多为首发症状,X线平可见视神经孔扩大,钙化少见。

治疗方案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外科 五官科 头颈外科

治疗式: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愈率:40%

(一)治疗  

由于肿对周围重要结构的浸润压迫以及手术可能产生的影响,术前及术后均要检查下丘垂体轴、上腺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原则是能够完全切除的肿应尽量完整切除;体积大的肿或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可做部分切除,术后以局部放射治疗;大的囊性单腔性可用32P放疗;而对于小的2~3cm的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化治疗前尚无肯定疗效的药物。   

1.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鞍区的肿冠切右颅,底入路到达肿,术中要尽可能多地切除肿,应做到视神经减压充分;位于三脑室已梗阻室间孔者,可胼胝体-穹隆间入路进入三室前部,暴后,先穿刺抽出囊液,囊壁塌陷后再分块切除肿,与视丘下部粘连紧密的部分不必勉强切除,以免损伤下视丘导致术后长期昏迷消化道出。术野应反复冲洗,防止外溢囊液中的固醇结晶刺激而产生无菌性膜炎。术后应记24h出入量、每天复查生化,据病情变化做出相应处理,以防止尿崩症和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

小儿的手术全切除率近年已达到70%~90%,而且手术死亡率也进一步降低,Hoffman报道50例儿童的手术死亡率为2%,Yasargil报道70例小儿术后死亡率为2.9%。本组早年332例中手术死亡率为8.1%,其中肿位于鞍上者死亡率为5.9%,位于第三脑室者手术死亡率为9.1%。应用显微手术后全切率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小于2%。手术死亡的要原因为下视丘的损伤,表现为高热或体温不升、昏迷消化道出及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术后高钠),故术中操作要轻柔,术后高钠的处理要及时(输不含钠的液体和饲纯净水或馏水)。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降低死亡率有一定帮助,但有消化道出时慎用。   

2.放射治疗 不论手术切除程度,术后进常规助放疗有助于降低复发率,能将患儿的10年期无复发存活率(PFS)提高到80%~90%。在肿未能完全切除的患儿中,实质性或部分实质性肿残余以γ-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最佳选择。囊性残余肿可在抽空囊液明无渗漏后,做囊腔间质放疗,常选择产生纯β射线,作用范围局限,半衰期短的核素如:32P或190Ir,已取得良好效果。刘宗惠等(1996)报道应用此法治疗可使肿消失率达61.4%,缩小>50%者占13.4%,肿有缩小,但<50%者占12.6%。   

(二)预后  

囊性肿的预后比实质肿或囊性、实质性混好,肿完整切除比部分切除预后好,部分切除的肿以放疗,仍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有人统计完整切除肿10年生存率达24%~100%;部分切除肿仅达31%~52%;若以放疗则可达到62%~84%。死亡要与肿复发或慢性神经分泌功能紊乱有。肿复发是影响儿童术后长期存活的首要因素。有资料显示即使肿全切除的患儿在术后5年也有25%~30%出现复发,这可能与未接受术后放疗有。本组对手术全切除的7例随访5~22年,除2例有多饮多尿外,无肿复发征象,而部分切除的随访29例,均在6个月至3年复发。因此手术中尽可能多的切除肿,术后以放射治疗是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措施。

预防方法

1.对高颅压者应立即给予脱水利尿,以降低颅压,此类患者应尽快做术前准备,手术治疗。

2.术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者,应注意补给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垂体危象,对其他腺垂体激素可暂不补给,因不少病人于术后腺垂体功能可得到恢复;如术后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空心花

下一篇 鲫鱼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