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动脉流通过膜裂破处进入动脉壁,在动脉肿。肿扩大时,将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外两层,称为动脉夹层动脉。1542年Sennertus,1761年Morgagni即对本病作了描述。1826年Laennec称之为夹层动脉动脉夹层动脉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绝大多数病人夹层动脉出现时突然感觉部、胸部或......
目录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夹层动脉出现时突然感觉部、胸部或部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胸痛可放射到颈、部,与急性梗塞相类似。给予吗啡类药物亦未能减轻疼痛。疼痛为持续性,直到夹层动脉穿破后才自缓解。患者常呈现皮肤苍白、出汗、周围性紫绀休克征象,但压仍高于正常。部疼痛易与症相混淆,但夹层动脉病例很少呈现恶心呕吐部压痛和紧张。动脉壁剥离病变累及动脉者可呈现动脉不全的舒张期心脏杂音。累及锁骨动脉颈总动脉和髂动脉者可出现局部管杂音,同侧脉搏和压减弱或消失。病变累及管者易与致的成相混淆。肋间动脉受累可突然出现截瘫

病理改变

动脉壁中层退性病变,各层组织力减退,动脉壁受流冲击或管滋养管裂破膜断裂,则动脉壁中层剥离,成外层薄、层厚的壁间肿。心脏搏动产生的应力对动脉和近段降动脉影响最大,因而60~70%的病例夹层动脉起源于动脉,25%起源于近段降动脉。约90%的病例并有压。夹层动脉成后,可向远段动脉延伸,累及动脉全长和动脉及其分支;向近段动脉延伸则累及冠状动脉动脉瓣,致冠流阻断或动脉不全。夹层病变累及颈总动脉则产生血症状;肋间动脉受累则可脊髓产生截瘫动脉受累则功能衰竭;髂、动脉受累则可致肢体坏死。夹层动脉长大后如外层穿破入心包腔或胸膜腔,则产生心包压塞或大量血胸致死亡。有的病人动脉层穿破入动脉腔,则动脉成两个流通道,动脉壁剥离过程就不再发展,病情得到缓解。

分型:1965年DeBakey夹层动脉发生的部位和范围分为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I型:膜破裂处位于动脉动脉壁剥离范围起源于动脉,累及动脉弓、降动脉,并可延伸到动脉

Ⅱ型:膜破裂处位于动脉动脉壁剥离范围局限于动脉

Ⅲ型:膜破裂处位于左锁骨动脉远端的近段降动脉动脉壁向降动脉向剥离,可延伸到动脉,但不涉及动脉壁。

Stanford分型则动脉是否受累分为A、B二种类型。

A型:膜破裂处可位于动脉动脉弓或近段降动脉。夹层动脉的范围累及动脉,甚或动脉弓、降动脉动脉。Stanforda型相当于DeBakey分型的I型和Ⅱ型。A型约占病例数的66%。

B型:膜破裂处常位于近段降动脉,夹层动脉的范围仅限于降动脉或延伸入动脉,但不累及动脉。相当于DeBakeyⅢ型。B型约占33%。

辅助检查

电图检查: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征象,可排除梗塞的诊断。并有压的病例可显示室肥厚。

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简便可靠的诊断法。夹层动脉动脉累及动脉的病例,在胸部X线平上显示纵隔阴影向右侧增宽,累及降动脉者则向左侧增宽。动脉弓呈局限性隆起,动脉与降动脉外径悬殊,动脉动脉弓扩大、变动脉壁增厚,致钙化斑与动脉外缘间增宽。间隔半小时重复摄,显示动脉与纵隔态发生改变。有时动脉呈现双腔阴影。有的病例可显示胸膜腔积液。胸部X线检查显示上述异常者应立即作动脉造影检查,要求充分显示动脉全长(从动脉瓣到动脉分叉处)。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壁剥离成的流异常通道压迫动脉腔,了解动脉壁剥离段的长度、膜裂破的部位、动脉瓣的解剖及功能情况以及动脉要分支如颈总动脉动脉受累情况等。夹层动脉动脉造影阳性征象有:造影动脉分为两个通道且态不光整,造影未能进入动脉要分支以及动脉不全。

双维超声动图检查可显示夹层动脉处的动脉膜破裂瓣

治疗措施

动脉夹层动脉病情异常凶险,发生夹层动脉后24小时生存率仅40%,1星期生存率为25%,3个月生存率仅10%。病变累及动脉者预后更差,1个月生存率仅8%,而病变仅累及胸降动脉者则1个月生存率可达75%。压加速动脉壁剥离过程,加剧疼痛并促使病人因夹层破裂心包血胸或纵隔积而早期死亡,对病情起不良作用。因此拟诊为动脉夹层动脉的病例在未动脉造影确定诊断之前,即应进治疗。给予药物降压,降低周围管阻力和减少室收缩力,使动脉壁剥离范围不再扩大。最常用的药物是阿那特(Arfonad)或硝普钠。严密监测电图、压、中压、微嵌压、动脉压和尿量。调整药物量使压维持在13.3~16.0kPa(100~120mmHg),尿量每小时至少30ml。

病情稳定后立即进动脉造影术,明确动脉壁剥离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夹层动脉病例动脉组织脆弱,易破碎,手术操作难度大,死亡率高。动脉壁剥离病变累及动脉的病例即Stanford分类属a型或DeBakey分类属I型和Ⅱ型病例应施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分类属B型或DeBakey分类属Ⅲ型的病例,大多数科治疗病情稳定,可继续科治疗,但如呈现下列情况即应施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操作

1.动脉壁剥离病变累及动脉的病例亦即Stanforda型或DeBakeyI型及Ⅱ型病例 胸骨正中切,切心包,全身肝素化后于插入单导管动脉管需插入未被动脉壁剥离病变累及的动脉始体外环并将体温降至25℃左右,心包注入生理盐水作心脏局部深降温。房放入减压导管。在靠近无动脉起点处阻断动脉。于动脉壁作纵切,切动脉腔,左、冠状动脉插管灌注冷心脏停搏液。窥察膜裂破部位和动脉壁剥离病变是否累及动脉瓣窦。剥离病变涉及动脉瓣窦而动脉瓣启功能仍正常者,则在瓣窦上切断动脉然后在动脉瓣交界处于动脉壁里、外各放置一小块涤纶垫,用褥式缝线穿过动脉壁,缝固定交界。然后在动脉近、远段切端动脉壁里、外各放置环状窄条织,缝加固动脉壁,再连续缝动脉近、远段切端,然后作动脉对端术或在两个切端之间植入一段人造管。膜破裂部位涉及动脉弓者,可部分切除动脉弓,替换以人造管,再用动脉壁包绕人造管,起加固和止作用。

病变情况需切除动脉瓣者,则在切除动脉瓣及病变段动脉后,作动脉瓣替换及人造管植入术,或用带瓣人造管,人工瓣膜端与动脉瓣瓣环作缝术,在人造管上切小窗与冠状动脉附近动脉壁作术,或在人造管与冠状动脉间作大隐静分流术以保冠状动脉流。人造管的另端与动脉远段切端作对端术。

2. 动脉壁剥离病变仅累及降动脉的病例亦即StanfordB型或DeBakeyⅢ型病例 大多数科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无需外科手术治疗,病情发展需要手术治疗者则施病变段胸降动脉切除和人造管植入术。病变情况尽可能缩短切除动脉段的长度。为避免阻断降动脉脊髓脏缺缺氧损害,可采用体表低温麻醉并用药物控制上半身压;应用临时性外分流导管;左转流术或动脉转流术,阻断病变段近、远侧动脉后,加压注入冷乳酸林格溶液,降低脊髓温度,亦可保护脊髓

作左侧后剖胸切第5或第6肋床进胸。于近段降动脉颈总动脉与左锁骨动脉之间放置动脉阻断钳,另于病变段远侧放置降动脉阻断钳。纵向切病变段降动脉,观察动脉后壁肋间动脉口部位情况,尽可能保留肋间动脉处的部分动脉后壁。切除病变段降动脉后,用环状窄条织加固近、远段动脉外侧切端,再用缝线连续缝固定动脉壁与织,然后用长度、径、适的一段人造管与近、远侧动脉切端作对端术。保留动脉部份后壁与肋间动脉者,则需斜向修剪人造管的一端。完成后先放松降动脉远侧管钳,如有漏处需添缝数针,再缓慢地放松和取除近段动脉阻断钳。植入的人造管用夹层动脉壁包绕缝,起加固和止作用。

术后处理与一般心脏管大手术相同,但应密切注意压情况,防止出现压升高。术后随诊复查应注意残余的动脉假道是否增大,增大者应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破裂。手术治疗效果:夹层动脉的手术死亡率仍较高。病变累及动脉的病例,手术死亡率为20~40%,病变仅限于降动脉者,手术死亡率为25~60%。要死亡原因有动脉破裂出、急性力衰竭、管病变、肠系膜管梗塞和部并发症。术后约10~20%的病例并发截瘫。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50%,术后10年、20年生存率降至30%和5%。

并发症

  当DeBekayI、II型夹层剥离累及动脉瓣时,出现动脉瓣区的舒张期或收缩期杂音动脉不全时极易发生急性衰竭,出现率快,呼吸困难等。夹层剥离累及冠状动脉时可起急性梗死,夹层剥离破入心包时可迅速发生心包填塞,导致猝死。当发病数小时后可出现周围动脉阻塞现象,可出现颈动脉或肢体动脉搏动强弱不等,严重者可发生肢体缺坏死。夹层累及动脉弓部头动脉,可不足,甚至于昏迷偏瘫等。降动脉的夹层累及肋间动脉可影响脊髓截瘫。累及腔脏器分支则可不足,功受损,类症表现或消化道出功损害和压等。

预防说明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键。对于进手术的病人,本病的手术死亡率仍较高。病变累及动脉的病例,手术死亡率为20~40%,病变仅限于降动脉者,手术死亡率为25~60%。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50%,术后10年、20年生存率降至30%和5%。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鲫鱼藤

下一篇 血管角化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