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肠腺瘤

小肠腺瘤(adenoma of small intestine)是发生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良性肿,好发于十二指肠回肠,体积小、带蒂,呈息肉生长,故又称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 岁多见。男女发病大致相仿。小肠腺瘤占所有小肠良性肿的1/3左右,国2881例小肠良性肿的资料中腺瘤1025 例,占35.6%,国外为33.4%(995/2977),是小肠良性肿中最常见的疾......
目录

流行病学

小肠腺瘤占所有小肠良性肿的1/3左右,国2881例小肠良性肿的资料中腺瘤1025 例,占35.6%,国外为33.4%(995/2977),是小肠良性肿中最常见的疾病。小肠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 岁多见。男女发病大致相仿。

症状体征

小肠容受性好,容物常为液体,而且腺瘤一般生长较慢,故小肠腺瘤可在较长时间常无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约有50%的病人有较明显症状,多见于出现并发症之后,其余半数病人仅在剖做其他手术或尸检时才被发现。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肠套叠消化道出及其他消化道症状

1.腹痛 最常见,约50%的小肠腺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多位于中部或脐周,多数病人常为间歇性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有隐痛、钝痛、胀痛甚至绞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常可自缓解或减轻。初起时不重,随病程而加重,常伴有肠鸣。腹痛多由于肿起肠功能紊乱,体表面坏死致炎症反应、溃疡,小肠套叠小肠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所致。其中以小肠套叠最为多见,腺瘤向腔生长,可随肠蠕动及肠容物向远侧肠袢推进,肠套叠,特点是肠梗阻反复发作,并可自缓解而呈间歇性。有部分病人腹痛可急性发作,常需急诊手术以解除梗阻,但大部分过去有类似腹痛发作,首次发作而不能缓解者仍属少数。腹痛在病变早期常不易起重视,易被误诊为肠痉挛、肠蛔虫症等,有时甚至误诊长达数年。

2.消化道出也颇常见,约1/4 左右小肠腺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肿膨胀性生长到一定体积,肿糜烂致体表面管破溃而起出。多数病人出一般较小,表现为间歇性黑便或仅有大便潜阳性,严重出者少见。长期的慢性失,常有程度不同的贫血,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消瘦。另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出,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便,有时也可反复发作,甚至常因出严重而需急诊手术。

3.其他 尚有部不适、嗳恶心呕吐、体重下降、腹胀甚至腹泻等,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总管下端而起梗阻性黄疸

4.体检 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长期的隐性出可有贫血貌;PJS 患者可见黏膜、颊黏膜、牙龈、指掌面等处黑色斑块;肠梗阻时可有部局限性膨隆,肠鸣音阵发性亢进或有过水声;肠套叠时可扪及肿块,有压痛,可与小肠纵轴垂直向左右推动,能自缩小或消失,肿块消失后症状好转。

病理生理

小肠腺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较少。一般来自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肠腔突出,表面覆盖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多数较小,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带蒂,蒂多较细长,其游离端常指向远端。可为单发或多发。组织结构小肠腺瘤有3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腺瘤

1.管状腺瘤 亦称腺瘤息肉息肉腺瘤。以发生于十二指肠最多(41.3%),其次为回肠(34.3%),空肠较少(22.3%)。多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甚至整个肠道。此种腺瘤息肉状,大多有蒂。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发小肠腺瘤。很多病例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以出较多,亦可肠套叠

2.绒毛状腺瘤 亦称为乳头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但亦仅占十二指肠的1%~3%。从十二指肠始向远侧肠管逐渐减少。体积较管状腺瘤大,0.5cm~8.5cm 不等,但大多数<5cm。

3.混性腺:亦称绒毛腺管状腺瘤。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物为介于上述二种腺瘤之间。

此外尚有错构息肉, 如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①、颊黏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不高出皮肤及黏膜表面,大小约1~4cm,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出现;②肠道多发性息肉,以空肠多发,大多有蒂,组织上为一种错构;③有家族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肠套叠是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可癌变。

诊断检查

诊断:小肠腺瘤的诊断较为困难,临床误诊率可达65%~80%。诊断的键在于临床医生对本病应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能满足于症状诊断和对症治疗。对于有原因不明的小肠梗阻或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并可除外术后肠粘连壁疝嵌顿者;有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或有贫血表现而排除结肠病变者应考虑到小肠的可能性,必要时做针对性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有皮肤黏膜黑斑且可追腹痛病史及家族史者可诊断PJS。

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是本病诊断的要依据。管状腺瘤息肉状,单发或多发,多发肿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有蒂或无蒂,大小不等。镜检见肿细胞要为单层柱状上皮被覆的腺体组织,腺体大小较不一致,状较不规则,上皮有轻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偶见。绒毛状腺瘤肉眼见肿块体积往往较大,呈乳头状或绒毛状。镜检见,要由绒毛状结构,绒毛表面覆以分化较成熟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其他助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的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符率仅为20%左右,要原因有2 点,①小肠蠕动较快,钡可能越过病变肠段而未被发现;②小肠较长且盘折叠,充盈多不连续,服大量钡易造成影像重叠,掩盖病变。利用小肠钡灌注法检查可使诊断符率提高到80%~90%,具体法是将小肠导管吞入,置于空肠近端,注入稀钡及体,使整个小肠成双对比,并可将导管向远侧逐步推进,对小肠逐段分次检查。X 线影像有:充盈缺损、黏膜纹消失、龛影和肠腔狭窄等,还可显示肠套叠征象及多发性性病变。

2.纤维镜检查 对于十二指肠腺瘤有较重要意义,小肠镜有助于上段空肠腺瘤的诊断,纤维结肠镜可通过回盲瓣,送入回肠20~30cm,对于末段回肠腺瘤诊断有帮助。

3.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对消化道出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可显示态的大小,腺瘤部位的管走及排列较规则,肿染色较规则,边界较清楚。

4.剖探查 对于不能明确诊断而疑为小肠的患者,应及时剖探查,手术探查勿遗漏较小的腺瘤息肉。如果视诊和扪诊未发现病变,可用强光透照检查,必要时可切小肠做术中镜检查,直接观察小肠黏膜,并需注意小肠腺瘤有无多发性的可能。

治疗方案

小肠绒毛状腺瘤有30%~50%的癌变率,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3%~8%,小肠腺瘤亦可发生套叠和出,故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宜。

带蒂者可做小肠楔形切除;较大而无蒂或因肠套叠致肠管运不良者,可做肠切除术。十二指肠腺瘤可于镜下腺瘤切除,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局部切除后需做总管和管的流,对已恶变的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应考虑做十二指肠切除术。

对于PJS 的治疗,前尚有争论。有人张对于未并发肠套叠及恶变的可不治疗,理由是小肠PJS 恶变机会少,小肠切除过多可起吸收不良,小肠套叠大多数可自复位。黄宗海等认为对较大的腺瘤采取积极治疗为宜,通过纤维镜、肠镜可摘除部分息肉,如手术时应果断切除较大的、质地韧或硬、基底广的息肉

并发症

贫血肠套叠小肠腺癌常见并发症,亦是就诊的要原因。

疾病预后

腺瘤切除后预后良好,十二指肠良性绒毛状腺瘤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30%左右,需定期复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鲸蜡

下一篇 鲫鱼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