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涎腺混合瘤

涎腺性腺,是涎腺肿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部小涎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混痼镜下组织像复杂,可见肿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组织。有人认为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成了多性腺的复杂态。涎腺,又称为多性腺涎腺性腺,是涎腺肿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部小涎......
目录

疾病名称

  涎腺,又称为多性腺

概述

  涎腺性腺,是涎腺肿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部小涎腺,任伺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混痼镜下组织像复杂,可见肿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组织。有人认为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成了多性腺的复杂态。临床表现:早期为无痛肿块,生长缓慢。体呈球状,分状或不规则,有结缔组织被膜,但有时不完整。周围边界清楚、活动、质地中等硬度,有囊性变时,可能扪及波动。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症状体征

  多见于腮腺。表现为耳垂下出现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常偶尔发现。肿块位置多较深,表面光滑,质中等,推之可动。肿块向发展,侵及旁间隙时,可使鼻咽口咽侧壁移,或软膨隆。如肿块固定,质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经,有恶变可能。

临床表现

  1、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及腺。

2、生长缓慢,周界清楚,质地中等硬度,表现呈结状,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但腮腺部者由于周围组织的夹持固定作用而不活动。

  3、涎腺造影显示为良性占位性病变。

  4、生长加快、硬度增加、活动度下降甚至固定、面神经麻痹、皮肤溃疡等恶变征象。

诊断检查

  为明确颈部肿块的原因及其性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年龄、性、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及有无口腔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临床检查 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成等现象。然后进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肉松弛,便于肿块之扪摸。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如前所述,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可能,因此,应常规检查鼻咽口腔等处,以便了解鼻咽等处有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作窥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3、影像检查 颈部CT扫描除可了解肿部位、范围外,并有助于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等重要结构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较小之肿块,常不能显影。为查找原发病灶,可酌情作鼻窦鼻咽侧位等X线拍检查。对于颈部鳃裂瘘管或甲状管瘘管,可碘油造影X线拍检查,以了解瘘管走向和范围。

  4、病理检查(1)穿刺活检法:以细针刺入肿块,将用力抽吸后取得的组织,进细胞病理检查。适用于多数颈部肿块者,惟其取得之组织较少,检查阴性时,应结临床作进一步检查。(2)切活检法:应慎用。一般仅限于多次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时。手术时应将单个淋巴结完整取出,以防病变扩。疑为结核性颈淋巴结炎时,切活检后有导致伤久不俞愈可能,应注意预防。对于临床诊断为涎腺来源或神经源性良性肿者,由于肿位置较深,术前切活检有时不易取得阳性结果,却有使肿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加手术困难之弊端,故一般于手术摘除肿后再送病理检查。

治疗方案

  颈侧途径摘除肿,以便明确颈动脉、颈、迷走神经神经之位置,避免剥离肿时误伤。

疾病预防

  1、治愈:肿全部切除,切基本愈

  2、好转:手术切除不彻底,深部肿有残留。

  3、未愈:未手术治疗,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用药安全

  1.在涎腺中以腮腺最为多见,并以良性占多数。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男女无差

  2.涎腺必需手术治疗,其对放射线不敏感,一般不能放疗,由于此为临界,带生存时间过长或不适当的处理刺激后可致恶变,因此一旦发现涎腺部位的肿块应及时手术切除,切忌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药物外治疗。

  3.本一般生长缓慢,可较长时间无症状,但如发现生长加速,硬度增加等即提示恶变,应立即手术,但恶变后手术的预后远不及良性期手术的预后好。

鉴别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相鉴

  1、腮腺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向前、后、下发展,状如,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 (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并可出现困难。腮腺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下腺肿大可见口腔肿胀,并出现困难。

  2、下颌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源性感染病程发展快,全身高热,下颌下区肿胀明确,皮肤充、发红,有时发亮,有凹陷性水肿和压痛,早期即有脓肿成,可扪及波动感;腺源性病程发展较慢,初为炎性亲润的硬结,逐渐长大,穿破淋巴结被膜后,呈弥蜂窝织炎症状源性感染,但晚期才脓肿

  3、下颌下区囊性水:常见于婴幼儿,穿刺检查可见囊腔容物稀薄,无粘液,淡黄清亮,涂镜检可见淋巴细胞。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