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血瘤

血瘤的一种。呈半球或扁平状隆起。边缘明显,质软如绵,或软硬间杂,表面色红或紫红色,也有肤色如常者,压之可暂时缩小或退色,擦破则出难止。血瘤的一种。呈半球或扁平状隆起。边缘明显,质软如绵,或软硬间杂,表面色红或紫红色,也有肤色如常者,压之可暂时缩小或退色,擦破则出难止。《外科正宗》:「,暴急太甚,旺逼沸腾,复被外所搏而肿曰血瘤」;又「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
目录

概述

血瘤的一种。呈半球或扁平状隆起。边缘明显,质软如绵,或软硬间杂,表面色红或紫红色,也有肤色如常者,压之可暂时缩小或退色,擦破则出难止。《外科正宗》:「,暴急太甚,旺逼沸腾,复被外所搏而肿曰血瘤」;又「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流,之不住」。类于血瘤辨证论治热瘀滞型。

病因

由于妄动,逼热妄扩张,纵横,结聚成,显肤而成。

症状

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体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肢体活动时胀大。血瘤可并发出、感染和溃烂。婴儿患者有的可在数年消退。

鉴别

本病多得之先天,受之父母,中伏结于血脉而成;或因妄动,逼沸腾,外受凉,相互凝结,显肤而成。其特点是体或红或紫,之可暂时退色或缩小,触破后不易止。  

本病总因血脉瘀滞而成,辨证时当分清虚实。初起时多实多热,色赤,患处肿胀有热感,为盛之象;病久多虚多色紫暗,乃瘀之象。阳虚外寒,故畏寒,病久人则疼痛,病发于阴故疼痛入夜更甚。治疗以活瘀为原则。

并发症

血瘤组织错构,样增生而成的一种良性肿。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继发性要是先天性管免疫功能低下,后天所在的生活环境及习惯、情绪、碰撞等因素起,一般在婴幼儿期表皮比较多见。成年期发现在脏及其它碰撞部位多见。原发性即先天性胎生是人体胚胎管网状增生而成,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孕妇期间受到环境、污染、药物刺激及不良情绪因素导致胚胎三个月管网异常增生扩张。出生时即见或在1-2个星期成,且生长较快。

预防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情。

②生活制注意休息、劳逸结,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治疗

热瘀滞型  

见】

初起或体色红,或肿胀,或患处有热感。舌红少苔,细数。  

【治法】

凉血滋阴。  

方药】  

1. 芩连二母(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象贝母9克,川芎6克,当归9克,生地黄30克,羚羊角15克(先煎),皮12克,侧柏9克,白茅30克。水服,每日l。  

2.中成药芩连二母,每次6克、每日2次,灯汤送服。  

3.单方  

(1)丹参地鳖(德馨验)   

:紫丹参12克,生牡蛎30克,泽兰12克,王不留12克,穿山甲4.5克,丝瓜络6克,川芎6克,土鳖虫4.5克,威灵仙12克。疼痛较甚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分吞)。水,头2汁服、第3汁外熏,每日1。适用于静。 

(2)五灵脂(袁金生验)

:生黄芪45克,桂枝15克,桃仁12克,干姜15克,防风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五灵脂15克,茯苓13克,泽泻9克,白术24克,知母15克,生姜30克,香附12克,制草乌12克,当归9克,大枣5枚,牡丹皮9克。水服,每日l。适用于海绵状。  

(3)九香虫外涂(潘大理等《中医杂志》1987.1)   

:活九香虫若干只,将虫盛于瓶中备用。用时用一镊子夹住九香虫前半部,另用一镊子夹住虫体尾部,挤出容物,涂于上。视体大小用药,以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  

瘀型  

见】

病久,或皮紫暗,或兼见畏寒,疼痛人夜更甚。

【治法】

,活瘀。  

方药】  

1. 通窍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大枣12克,黄芪30克,三棱9克,莪术9克,桂枝9克,干姜9克,制附子9克。水服,每日l。  

2.中成药十二温,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3.单方参照热瘀滞单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