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椎管内肿瘤

椎管(intraspinal tumor)包括起源于椎管不同组织,如脊髓神经膜或椎的各种样病变。小儿椎管的发病率较明显降低,其中成人较为常见的神经纤维在儿童尤为罕见,而胚胎残余组织的肿(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则好发于儿童期。椎管可发生在椎的任何段,临床要表现为肿所在平面的神经损害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病因尚不清楚。椎管肿......
目录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椎管有原发肿和继发肿,可发生在椎的任何段,因胸段最长,故肿的发生率也相应较高。肿位于和硬膜外者较成人常见,肿位于者约占1/4,硬膜外者占1/5。各种肿有其特有的好发部位,如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多发生在骶段,而神经则胸段和胸段多见,肉瘤神经细胞多见于硬膜外,肠源性囊肿以颈段硬膜下外、脊髓侧多见,可与皮样囊肿并发。

发病机制

椎管可压迫脊髓神经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压迫管,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及坏死,起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综征。

临床表现

1.疼痛发作

为肿刺激神经或硬膜所致,部位较固定,常局限于一处,并沿受累神经分布区放射,一般呈刀割、针刺或烧灼样,常间歇性发作,在患儿用力、咳嗽打喷嚏时加重或诱发。

2.感觉异常

表现为病变脊髓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麻木或蚁走感

上述症状的发生率婴幼儿较成人患者低,要是因为小儿对疼痛、感觉障碍表述能力差,检查又不作,故判断较困难。

3.运动障碍

症状小儿椎管表现较突出,如颈段病变可有四肢力减弱;胸段表现为下肢无力张力高及病理反射阳性等;骶段表现为马尾神经损害征、张力及反射低下等;部分患儿因下肢力不能支持体重而步态不稳,可伴有骼的变肉的萎缩。

4.二便功能受损

症状发生率较成人高,表现为括约功能损害,可有肛门松弛,哭闹时小便失

5.膜炎

约10%的患儿有不明原因的膜炎发病史,其中多数为反复发作,抗生素难以奏效,常见于椎管皮样或表皮囊肿,有皮毛窦与椎管相通,因此容易招致感染。

6.并畸

可伴有柱前突或侧弯畸并椎管发育障碍:如椎缺如、隐性椎裂等;部或骶部皮肤可有皮毛窦或局部毛发异常分布。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象检查 感染存在时,外周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增高。

(2)椎穿刺 穿后测压及动力试验,常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网膜下腔梗阻,液蛋白含量绝大多数增高。梗阻越完全,梗阻部位越低,蛋白含量越高。神经纤维的蛋白定量较其他肿高,液的细胞数一般正常,有上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继发感染者白细胞数可增高,如穿刺恰好刺入骶段肿,可无液流出。皮样或上皮样囊肿穿可抽出“豆腐渣”样物。

2、影像检查

(1)柱X线平由于先天性肿的长期压迫使椎弓变扁及椎管变宽,椎体后缘出现凹陷压迹。椎管胚胎组织源性肿的患儿多并有隐性柱裂或椎管不全,哑铃状神经纤维多有椎间孔扩大,硬膜外肿常有椎体或椎弓质的破坏。

(2)CT检查 椎体的肿(如动脉囊肿、嗜酸性肿、巨细胞等)多见椎体塌陷、质广泛性破坏,出现低密度病变区,周围可见高密度成反应或钙化;多有椎体膨胀和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影,向椎管发展时,可见脊髓的受压移位。室管膜细胞、成管细胞等)多见脊髓的局限性增粗、胀大,伴有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的变窄,肿密度均一,多为低或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肿与正常脊髓界限不清,可增强或不增强。外硬膜下肿神经纤维脂肪和肠源性囊肿)可因不同肿的类型表现各异。

(3)MRI检查 脊髓的MRI矢状位成像可不受椎生理弯的影响,充分连续的显示脊髓的全长及椎管前后缘的系,更好的确定病变的解剖界限。冠状位可观察脊髓两侧的神经脊髓状,以鉴外病变及其范围,而且MRI对脊髓病变的信号特征显示也优于CT,是椎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措施。

诊断

诊断较成人椎管困难。如小儿有不明原因的哭闹,下肢力弱或小便失等,应想到有椎管肿的可能性。如并有不明原因的反复发作的膜炎,应仔细检查骶部是否有毛发异常分布或皮毛窦,对可疑病例可首先做柱正侧位X线平检查,有变化时可进一步做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柱结核

近来已十分少见,一般部有原发结核病灶,柱有局限性压痛,严重时可有柱后突畸沉多增快,X线平可见椎体质破坏或变,椎旁可见脓肿影。

2.横贯性脊髓

病史较短,始时常有发热,肢体力进性减弱,短期可全瘫,椎穿刺无梗阻表现,柱平无椎体质异常。

3.脊髓灰质炎

性发病,夏末秋初多见,以2~4岁的小儿好发,有感染发热病史,瘫痪多为单肢或不对称双下肢,萎缩较明显,液淋巴细胞及蛋白量增高,穿动力试验无椎管梗阻。

并发症

椎管可伴有骼的变肉的萎缩、斜颈和柱侧弯、柱或中线部位皮肤异常,椎缺如、隐性椎裂、有不明原因的膜炎史和脊髓受压症状等。可发生肿的转移。

治疗

小儿椎管肿要治疗法为手术切除肿,对恶性肿术后可以放射治疗。小儿椎切除及术野暴较成人便。近来改进了传统椎切除的法,可称为“椎整体移除法”,即将拟切除椎段之近椎弓1~2mm处用微钻磨断椎,再剪断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将棘突及椎暂时取下(双侧椎断端两侧各钻小孔备用),当肿切除及硬膜缝后,再将取下的椎整体复位并用钛钛钉、丝线等加以固定,这样可保留椎的解剖完整性,避免椎切除后所致的儿童发育柱不稳定性起的柱畸。手术式视肿的部位、性质及与脊髓或马尾神经系而有所不同。儿童椎管的手术死亡率在5%以下,死因多为高颈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并症。

预后

良性肿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多为转移性,预后不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