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肌梗塞并发左心室室壁瘤

梗死后,室壁全层坏死。约10~38%的病例坏死的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成室壁。病变区薄层的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梗死后,室壁全层坏死。约10~38%的病例坏死的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成室壁。病变区薄层的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早在1881年对冠状动脉梗阻、梗塞、纤维化与左......
目录

概述

梗死后,室壁全层坏死。约10~38%的病例坏死的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成室壁。病变区薄层的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早在1881年对冠状动脉梗阻、梗塞、纤维化与室室壁的演变过程已得到充分认识。60年代起室室壁的临床诊断进展迅速。1955年Likoff、Bailey即展室壁式切除术。1958年Cooley在体外环下施首例室壁切除术获得成功。

临床症状

室室壁病人大多有绞痛和梗塞病史。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气急衰竭、绞痛、律失常和体动脉栓塞。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室壁的大小和室正常部分的数量和功能状况有密切系。

体格检查:尖区可扪到弥的收缩期抬或双搏动。听诊检查可能听到第3音或第4音。

病理改变

室室壁约85%位于前外侧靠近尖区,少数病例可位于心脏面。病变区域室壁变薄,呈现为白色纤维疤痕,边界清晰,局部外膜与心包膜紧密粘着。约半数病例膜面有附壁栓,有时呈现钙化冠状动脉梗阻病变大多局限于左前降支,但亦可累及数支管。室腔容量增大,正常部分肥厚。

室室壁使病变区收缩能力丧失,并可产生反向搏动。当室收缩时室壁向外膨出,舒张时回缩,致室博出量减少。正常的收缩力加强,张力增大,需氧量增多。室壁容量超过室舒张末期容量15%以上时,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由于室排功能受到损害衰竭并逐渐加重。室壁栓一旦落,即可产生体环栓塞。

辅助检查

应进下肢静功能检查:

(1)大隐静瓣膜及大隐静与深静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处扎止带。站立后,不放松止带,若在30秒,见止带以下的静迅速充盈,表明止带以下有交通支静瓣膜功能不全;若放松止带后,见静自上而下迅速充盈,即为大隐静瓣膜功能不全。

(2)小隐静瓣膜及小隐静与深静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结果及意义与上述试验相似。

(3)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定位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部扎止带,先从足向上至窝缚缠第一弹力绷带,再自止带处向下,扎上第二弹力绷带。让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第一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弹力绷带,若在二绷带之间的间隙,出现张静,表示该处有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

(4)深静通畅试验。若张静加重,示深静阻塞张静减轻或消失,示深静通畅。

并发症

本病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有以下三种:

1、栓性浅炎:要是成后,并发有感染性炎及张静周围炎。可用抗生素及局部热治疗,症状消退后应手术治疗。

2、溃疡成:局部交通支瓣膜破坏后,瘀血加重,皮肤将发生退性变化,常会出现皮肤的瘙痒和溃疡,易并发感染。处理创面湿,抬高患肢,一般应于溃疡或周围炎症消退后手术治疗。

3、张静破裂出:大多发生于足靴区及部。可以表现为皮下瘀血,或皮肤破溃时外出,因静压力高而出速度快。处理: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一般都能止,必要时可以缝扎止,以后再手术治疗。

治疗措施

手术适应室室壁体积较大,临床上呈现力衰竭、绞痛、室性动过速和体环栓塞者,均应考虑施手术治疗。绞痛病例在切除室壁时,应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情况同期施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力衰竭症状严重,科治疗难于控制,室壁体积大,占据室游离壁50%以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以及非室壁区域收缩功能普遍减弱的病例,外科治疗的手术死亡率高,应慎重考虑。室壁体积小,临床上无明显症状者,一般可严密观察病情发展情况,无需急于施外科手术治疗。

室壁切除术操作技术:体外环结温下手术。前胸中线切,纵向锯胸骨,切心包房、右插入上、下腔静导管动脉插入给导管,阻断动脉流后作心脏局部深降温,并于动脉注入冷心脏停搏液。在心脏停止搏动之前,应避免触动室壁,以防落,产生栓塞。室壁心包之间粘连疏松者可予分离,但如室壁心包膜粘连紧密、分离困难,则可连同心包膜一起切室壁,清除块和附壁栓,此时可于室腔填放纱布,以防块掉落入动脉。辨认二尖瓣、乳头以及室壁纤维疤痕组织室正常的分界面,分界面约0.5cm处剪除室壁。存留的室壁边缘纤维组织可用以加固室切的缝,并可尽量保留正常组织

用生理盐水清洗室腔,吸净块碎屑后,用粗丝线或1-0涤纶缝线两层缝室切。第一层用带有涤纶垫的缝线作贯穿褥式缝,第二层作间断或连续缝组织比较脆弱者,可在切两侧各放置涤纶长垫一条,衬垫加固缝。缝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乳头,并尽可能保留冠状动脉前降支不被缝线所结扎。室壁病变累及部分室间隔组织的病例,为了防止术后室间隔反常运动,需同期加固或缝补纤维化薄弱的室间隔,可将室间隔瘢疤区缝固定于室右侧切缘的室壁再缝室壁室间隔纤维薄弱区面积较大者,则需用间断缝线折叠缝薄弱区,或用织加固室间隔薄弱区再缝室壁,缝针应穿过织前缘。

室壁全部缝之前于室腔注满盐水,排出残留空动脉阻断钳之前,于室及动脉插入排减压穿刺针。复温到35℃以上,跳恢复后,停体外环,在室缝置起搏电极,便于术后处理律失常。需同期施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的病例,在剖胸的同时,游离切取大隐静备用。切除室壁后先作远侧大隐静冠状动脉分支术。取除动脉阻断钳后,再部分钳夹动脉壁,施近侧大隐静动脉术。

外科治疗效果:近年来手术死亡率已降到10%以下,要手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为急性力衰竭、低排综征、严重律紊乱和管栓塞。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年生存率为60~80%。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术后生存率比多支病变高。

预防保健

本病的预防要有以下几个面:

1、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

2、凡有单纯性张家族史者,大都在青春期以后不久发病,因而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应进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增强全身体质的条件下,加强静管壁;

3、保护浅静的措施有

(1)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者,宜穿用弹力袜套保护,使浅静能处于萎陷状态;

(2)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应常走动,多做关节的伸屈活动,以减轻浅静的压力;

(3)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

4、术后需注意:

(1)劳动或活动时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包扎,防止外伤

(2)劳动或活动1小时后应将患肢抬高刻,以促进静回流,减轻张静压力,防止破裂出

(3)术后需卧床7-10天,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

(4)切严重者加盖料、局部加压包扎。

(5)术后24小时制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次日逐渐放松,同时进足、活动。

(6)保持伤料清洁、干

(7)医嘱使用抗生素药,并观察其效果。

预后

室室壁的预后与受累的范围及室壁的体积有密切系。体小,受累范围局限,临床无症状或仅呈现轻度气急者,急性梗塞后仍可能生存10年以上。病变范围较大,以致室收缩期排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喷分数明显降低,临床上呈现力衰竭者,则5年生存率降至 10~20%左右。

相关词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帕朱丸

下一篇 七十味珍珠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