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由于恶性黑色素瘤造成的心脏转移。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最易发生心脏转移的是黑色素瘤。
二、发病机制:
1)瘤栓经血行进入小的冠状血管侵入心肌,见于黑色素瘤、淋巴瘤等。
2)肿瘤通过纵隔和气管、支气管淋巴道逆流入心脏,在镜下可见到心脏表面淋巴道内有恶性细胞,称谓癌性淋巴管炎。
4)小部分是在肿瘤细胞上形成纤维蛋白游离入静脉内,维持着肿瘤生长,瘤栓进入心腔内。
临床表现
心脏转移不广泛时常无临床表现,甚至有严重心肌破坏者却临床表现不显著。呼吸困难或急促、心动过速、心脏收缩期杂音、水肿、心包积液等也是常有的症状。心包转移症状常比心脏转移症状轻,有心包积液更是重要之临床表现。心脏有转移瘤可能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检查
诊断
一般于死前都可以作出诊断。当一个恶性肿瘤病人不是由于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因肺转移而表现出来心功能不全,就应该怀疑病人有无心脏转移。有下列表现应引起重视:
2.X线检查有心影增大。
3.阵发性心动过速或有较重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衰。实验室检查:细胞学检查:心包穿刺液中找到肿瘤细胞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检查鉴别
一、检查:
4.心电图主要表现 有心动过速、低电压、异位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
二、鉴别:
1.与原发性心脏肿瘤相鉴别:后者发病率极低,仅为前者的1/20,发病年龄较小,以良性心脏黏液瘤多见。无心外恶性肿瘤病灶是主要的鉴别依据。
2.与扩张性心肌病鉴别:两者均可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检查表现为心脏扩大和活动度降低。但心脏转移瘤发展较快,对洋地黄及利尿药效果差,X线片可见心脏外形不规则,B超、CT及磁共振可发现肿瘤病灶。
3.与其他原因的心包积液相鉴别:心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易出现心包积液,但多为血性,发展快,积液中可找到癌细胞,治疗效果差,以上这些特点可资鉴别。
治疗
心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是肿瘤发展的晚期表现。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和周身支持疗法,如对贫血、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对有胸腔或心包积液应尽早穿刺抽出或置导管引流,以减轻对心肺的压迫。对全身状态较好者亦可用化疗和免疫疗法,但恶性黑色素瘤对前者多不敏感,后者对增强病人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作用。放疗可作为试验性疗法,同时还可证实有否心脏转移。应用洋地黄治疗有时可控制心律不齐。
预后
不佳,少有存活时间较长者。恶性黑色素瘤转移不只是心脏,大多数是多脏器转移。死亡常是由于转移瘤的并发症,而不是单纯由于转移的心脏肿瘤,如出现恶病质、出血、感染等。恶性黑色素瘤心脏转移率最高,病势凶险,难以控制,生存时间短,必须引起重视。
预防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