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肠类癌

小肠类癌是起源于肠道黏膜Kulchitsky细胞的肿。Kulchitsky细胞又称肠嗜铬细胞,典型的肠嗜铬细胞含有分泌颗粒,重铬酸钾处理后明显地染成黄色。它还有强烈的嗜银性,在甲醛固定后用硝酸银液染色,胞浆颗粒染成棕黑色。类癌细胞也具有上述染色特点,故又称亲银细胞或嗜银细胞。也有人认为其属于小分子多肽类或肠肽激素,又称APUD细胞。中文小肠类癌 英文:carcinoid of......
目录

名称

中文小肠类癌

英文:carcinoid of small intestine

 :嗜银细胞癌;小肠分泌细胞小肠神经分泌肿;亲银细胞;APUD细胞

病因

小肠类癌病因尚不明确。

发病机制

1.组织与免疫组化

小肠类癌起源于肠黏膜腺管基底部的Kulchitsky细胞,Kulchitsky细胞又称肠嗜铬细胞,典型的肠嗜铬细胞含有分泌颗粒,在组织水平上具有亲银性,故又称嗜银细胞癌,小肠类癌重氮反应阳性,黏膜染色通常阴性,免疫组织染色,如NSE,chromogranin A,synaptophysin等阳性,提示肿有向上皮和神经分泌双向分化的反应。

2.病理

(1)大体态:约80%的小肠癌发生在回肠端60cm的范围,其在黏膜下生长,多为1~3cm的黏膜下结,呈广基息肉状,偶有大于10cm者,切面呈灰白色淡黄色,界限清楚,质硬,部分病例仅见黏膜下层局限性增厚,或呈息肉状隆起,肿表面覆盖正常黏膜,溃疡或出少见,但20%~30%的病例可为多发性癌灶,同时可有数个或数十个癌灶,另外,约20%小肠类癌患者同时存在或以后发生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其原因尚不清楚,小肠类癌生长相当缓慢。

(2)组织态及分类:镜下见细胞较小,态一致,为或多角,核小而规则,胞浆轻度嗜碱性,有嗜银颗粒及含脂空,颗粒含5-羟色胺,细胞成巢状,有时其中有假菊团样结构类癌的良恶性不取决于细胞态,因为发生转移的类癌,其细胞在态上与局限的类癌细胞大多无差,因此良恶性的区分以有无转移作为判断标准。

传统的观念认为类癌属于低度恶性肿,但随着对该肿的深入研究及随访观察,发现不同类型的类癌其生物为不同,恶性程度亦不同,据此可将类癌分为三类:

①典型的类癌:是由紧密排列的多灶性实性团块或小岛所构成,可排成小梁状,缎带状,小管状,腺状或菊团样,细胞较小,大小较一致,呈或多边,细胞边界不清晰,染色质均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属于低度恶性肿

②不典型类癌:其组织特征与典型类癌相似,但细胞伴一定程度的异型性,表现为核的多性,核染色质增多,核仁清楚,核分裂象多见,并可见细胞灶性坏死,属于中度恶性肿

③低分化神经分泌癌(小细胞癌):其态似的燕麦细胞癌,癌细胞小,胞浆少,核深染,或短梭核仁不明显,癌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的实性团块或索状,常见坏死,属于高度恶性肿

3.转移途径

类癌具有恶性肿浸润生长的特性,癌浸润破坏黏膜层,层和浆膜层以及周围脂肪结缔组织,并能浸入淋巴管起远处转移,转移通常至肝脏,至诊断明确时,多数小肠类癌已穿透肠壁(70%~80%),可直接浸润肠系膜起小肠系膜缩短和缠绕,淋巴结转移较常见,约30%~40%已有单纯淋巴结转移,转移最常见是肝脏(约30%),转移灶常比原发癌灶大数倍,有无转移与肿的大小密切相,据报道肿直径<1cm时仅2%发生转移,1~2cm约50%出现转移,>2cm则80%已有转移。

据国外报道,类癌转移程度与肿大小及起源部位有回肠类癌在首次手术时有35%~40%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如果肿直径1~2cm手术时50%病人可发生转移,肿直径大于2cm,80%~90%病人会发生转移,小肠类癌另一个表现是常与不同组织来源的第二原发肿并存,类癌病人并存第二原发肿多达30%~50%。

4.生物特性

小肠类癌是一种APUD细胞,可分泌一些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及儿茶酚胺等40多种肽类激素,5-羟色胺被肝脏的单胺氧化酶分解为5-羟吲哚乙酸,尿液排出体外,若肿释放大量5-羟色胺等管活性物质,未能及时被全部分解,则可类癌征,约10%的小肠类癌患者出现典型的类癌征,此时,绝大多数已有转移,估计在出现类癌征之前,小肠类癌平均已生长了9年。

产生类癌征的要物质是清素和缓激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门静流入肝脏,由用细胞灭活后再细胞灭活,只有当转移肿分泌大量活性物质直接释入分布到全身,或肿释放出大量活性物质未被全部破坏时,患者才可出现类癌征,清素对周围管和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气管也有强力收缩作用;对前迷走神经神经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肠道动力增加,分泌增多,清素浓度增高还可纤维化。

类癌属于神经分泌细胞的肿,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胺(amine)含量高;②能摄取胺的前身物质(amine precursor);③含有氨基酸羧酶,通过羧作用(deearboxy-lation)使胺前身物质转化为胺肽类激素

临床表现

小肠类癌临床表现与一般小肠同。病人可全无症状,或有不明显的肠道症状。黏膜溃疡少见,故肠道出极少。少数出现肠梗阻症状小肠类癌组织中可由多种具有不同分泌功能的细胞组成,产生多种肽类激素。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肤潮红、腹泻喘息,右瓣膜病及糙皮病等症状。出现类癌征往往提示有类癌的扩,应予高度重视。类癌危象是类癌征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顽固性的压,严重的腹泻动过速,持续而弥漫的皮肤潮红,患者最后可致昏迷。危象的促发因素可为全身麻醉或化疗。

检查

1.清素(5-羟色胺5-HT)测定

水平升高至0.5~3.0µg/ml(正常值0.1~0.3µg/m1)。

2.尿液5-羟吲哚乙酸(5-HIAA)测定

大多数转移性类癌人尿中5-HIAA超过30mg/24h,一般为60~100mg/24h(正常为6~9mg/24h),在测定前2~3天应食可产生假阳性结果的食物及药物,但5-HIAA正常者不能排除类癌征,尚应检测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3.镜检查十二指肠

回肠末端可由纤维十二指肠结肠镜检查发现,类癌要以回肠末端居多,通过纤维结肠镜,可检查回盲瓣30~40cm的回肠段,可见有广基的息肉样病变,活检可确诊,对于小的息肉样病变,可镜下高频电摘除,也是治疗手段之一。

4.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对于类癌的诊断和鉴诊断有较大价值,其影像表现为肿周围放射状小动脉影,动脉分支增多,移位,直小管正常结构消失,代以粗细不均且中断的肿管;实质期可显示肿染色影,肿部轻,中度染色,边界较清,常呈星状;流静受侵,变窄,肿周围张;无肿管,也无静早期显影:肠系膜动脉分支不规则狭窄,阻塞,扭等,这要与类癌侵及肠系膜或因清素释放使肠系膜纤维化所致,小肠类癌病灶的多发性以及肠系膜病变起的改变可资与其他小肠

5.超声,核素扫描,CT检查

可以了解有无占位病变,CT扫描能显示较原发肿大的肠系膜肿块,伴有钙化及伸向周围的纤维条索影,提示类癌系膜转移。

6.X线钡造影

由于小肠类癌系黏膜下肿,当肿较小时,X线钡造影不易发现,肿较大长入肠腔或浸润肠壁起肠管狭窄时,可显示肠腔息肉样充盈缺损或出现肠套叠征象,病变增大侵及肠系膜则可显示肠外肿块推移邻近肠袢,肠系膜的牵拉使肠袢呈辐辏状排列,肠壁扭,肠腔狭窄,甚至梗阻,严重者可肠系膜动脉锁,而导致小肠坏死。

诊断鉴别

诊断

类癌的诊断较困难,因缺乏特殊征象,早期常无症状,又罕见,多为偶然发现,临床上常被误诊,当病人有典型的类癌征时诊断则较容易,多有肝脏转移,清素水平升高和/或伴尿液5-羟吲哚乙酸(5-HIAA)增加,可高度怀疑类癌征。

据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右瓣膜病变和肝大等表现,可提示类癌征的存在。

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助检查。

诊断

1.肠结

肠结核可有腹痛腹泻便秘,肿块等表现,有时易被误认为肿,但肠结核多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的表现,且常伴有肠外结核肠X线钡检查显示回盲部有激惹,充盈缺损或狭窄等征象,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有溃疡,僵硬,狭窄等表现,活检可发现典型结核病变——干肿,抗结核治疗常有效,均可与小肠

2.克罗恩病(Crohn病)

亦可表现为腹痛腹泻部包块及消瘦贫血发热等,肠X线钡造影检查显示有肠腔狭窄,管壁僵硬,钡影呈条状即线样征,病变呈段性分布,以末端回肠和右侧结肠最多见,结肠镜检查可见到病变呈段性分布,两病灶之间的黏膜完全正常,病变处黏膜呈卵石样,或为裂隙状溃疡,慢性病例可见肠腔狭窄,炎性息肉,黏膜活检有时可发现非干肿,以上可与之鉴

3.真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也可腹痛腹泻消瘦,吸收不良等表现,但一般不会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鉴要靠清或粪便真菌培养或粪便中查到菌丝或孢子

4.乳糜泻

又称非热带脂肪泻要见于儿童与青年,常有对面食不耐受的家族史,鉴要依靠粪脂肪定量测定,各项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肠X线检查,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等,此外,本病患者清中醇溶麦蛋白抗体,膜蛋白和网状蛋白IgA抗体常为阳性,食含麦饮食后症状迅速缓解均可借以鉴

5.继发性小肠恶性肿

比较常见,黑色小肠癌的最常见肿乳腺癌转移至小肠亦很常见,其他如子宫颈癌卵巢癌,结肠癌和肾癌等也可直接侵及小肠或通过腹膜淋巴结直接侵及十二指肠,鉴要有赖于积极进系统检查,发现原发癌,如影像检查(X线,B超,CT等)及镜检查加组织活检等,必要时可探查。

并发症

1.肠梗阻

不是肿突入腔所致,而是肿浸润生长在局部起显著纤维组织增生出现包块,肠梗阻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智力障碍神经质,神经错乱,多汗等。

治疗

1.小肠类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手术原则应据原发肿的大小、部位、病灶的数及浸润程度。直径小于1cm并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可作局部切除。对有淋巴结转移或直径大于1cm者,应作标准的治术。有远处转移不能治者宜尽可能切除肿组织,因为依然有姑息性的效果。小肠类癌中,80%病灶位于回肠,恶性倾向相对较高,局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0%~45%,切除范围宜广泛。

2.化治疗

类癌对化药物一般不敏感,对有肝脏器官转移者可试用化疗法,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霉素),链星(链脲霉素)联应用,可望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持久,有报道肠系膜动脉灌注化疗空肠类癌术后复发病灶,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待定。

3.针对类癌征的治疗

(1)原则尽可能切除肠病灶,的在于减少5-HT,激肽释放酶的生成或对抗其作用,很多药物可增加肠色素颗粒膜通透性或改变膜泵作用,使5-HT释放增加,如吗啡、氟烷、右旋糖酐、多黏菌素等,应忌用或少用。

(2)常用药物①5-HT成抑制对氯苯丙氨酸可抑制色氨酸羟化酶,从而减少5-HTP和5-HT生成,有效地缓解恶心呕吐腹泻,减轻面颈潮红发作程度(但不能减少发作次数)。②5-HT拮抗A.甲基麦角酰胺:能较好地控制腹泻气管痉挛等类癌征,副作用有压,晕厥,倦怠和抗药性,长期应用可并发腹膜后,瓣膜和其他组织纤维化性损害以及水潴留。B.赛庚啶:疗效与甲基麦角酰胺相似,但控制潮红较后者为优,C.noznam:可分解5-HT。

(3)激肽释放酶抑制或对抗抑肽酶;②氨基己酸;③iniprol(CY66);④苯氧苄氨。

(4)其他药物少数病例,可试用抗组胺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甲基多巴,有助于缓解腹泻;应用泼尼松(强的松)等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症状,但不宜长期应用,效果也并不理想。

(5)生长抑素能有效控制类癌征,并可使肿缩小,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这类肿对肽胺类激素成,分泌以及加速肽胺类激素的降解,在临床上有明显效果;可使症状在短期迅速得到控制,大多数病人尿中5-HT代谢产物减少达到一半,生长抑素人工成衍生物SMS201-995,可以降低中5-羟色胺水平,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是一种好的姑息性治疗药物。

4.支持疗法

养,高热量饮食,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贫血者可输压时应首先予以补充容量,不用儿茶酚胺类治疗。

5.对症治疗

腹泻,哮喘发作时可给予对症治疗,发生力衰竭者应洋地黄化,且需加用利尿

6.放射治疗

转移所致的疼痛有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