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肠脂肪瘤

小肠脂肪是源自小肠黏膜下或浆膜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多发生于回肠,呈息肉样、结状或浸润性生长,一般预后良好。小肠脂肪要来自肠壁的黏膜下层,一般不会长的很大,外观上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一样,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1.好发部位:小肠脂肪回肠最为多见,国好发部位顺序依次为回肠(50%~60%)、空肠(23.8%)、十二指肠(13.2%);国外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近屈氏韧带的近端空肠,......
目录

病因

小肠脂肪要来自肠壁的黏膜下层,一般不会长的很大,外观上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一样,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

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小肠脂肪回肠最为多见,国好发部位顺序依次为回肠(50%~60%)、空肠(23.8%)、十二指肠(13.2%);国外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近屈氏韧带的近端空肠,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肠小肠脂肪的好发部位。

2.病理小肠脂肪要来自肠壁的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如息肉样或蕈伞状,部分可有蒂,体积较小;亦可发生于浆膜下,突出于肠壁外,体积可达很大。肿可以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如息肉病样分布于全小肠息肉间仅相数公分。脂肪生长式呈四种态:单发的限局性肿物、多发而又分的肿物、融在一起的多发性脂肪结、脂肪组织在黏膜下层浸润而不成肿样结小肠脂肪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外观呈球,为黄色、柔软的限局性肿物,有一层完整的很薄的结缔组织外膜。肿表面可有糜烂、坏死或浅溃疡成。切的剖面可出现隆起,组织大小不规则,呈浅黄色,有油脂样光泽。

镜下结构与正常的脂肪组织难以区分,要区在于有无包膜,活检只凭一块组织,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参考大体标本的观察。肿成分以大小一致的成熟的脂肪细胞为,有时有像黄色样的细胞,以及或多或少不规则分布的结缔组织间质。肿附近肠壁可有不同程度充与炎细胞浸润。

3.病理分型:小肠脂肪的发病部位及生长式可分为四型:

1)腔型:此型脂肪向黏膜面呈限局性生长,并突入肠腔,部分可有蒂。此型最多见,占90%以上。因较易起肠腔阻塞、肠套叠、出等并发症而易发现,体积相对较小。

2)腔外型:凡向腔外生长者均属此型。多见于自浆膜下发生的脂肪,较少见,有人统计占3.2%。较小的浆膜下外生性脂肪肠扭转、疼痛、阻塞等症状

3)肠壁间型:肿不向肠腔外突出,而仅于肠壁者,约占5.5%。此型脂肪往往较小,,较少症状,呈环生长的肠壁间型脂肪起肠腔狭窄、阻塞。

4)混型:以上三种情况的不同组。此型脂肪症状因不同情况的混而有不同的表现。

症状

一般无明显症状,有的病人可终生无症状,只是在作部其他手术或尸检时才发现。在有临床表现的病例中,因肿病理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一般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慢性肠梗阻块等,50%是以肠套叠而就诊。回盲瓣黏膜下层的脂肪回盲瓣脂肪过多症(lipomatosis),在X线检查时不易与盲肠癌区,亦容易发生肠套叠

1.腹痛:多为间歇性发作,呈隐痛或钝痛,部不适,可反复发作。腹痛可位于上部、脐周或下部,当有不全梗阻时可出现脐周阵发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症状

2.消化道出:较常见,要因肿表面有坏死、溃疡成所致。出呈间歇性,要表现为便血,出量一般不大,多仅为大便潜试验阳性,少数可为柏油样便、暗红稀便,常伴有贫血症状。在空肠上段短时间大量出也可有呕血。曾有报道一例48岁男性病人,二天突然呕血600ml,急诊探查病理诊断为空肠多发性脂肪。在临床上小肠多发性脂肪并发大量消化道出很少见。

3.肠套叠:由于肿多向肠腔生长而使肠道不全梗阻,刺激肠管发生强烈收缩、痉挛、肠壁蠕动律紊乱,而使肿所在肠管发生套叠,肿常在套叠肠管之中或端。在部可触及套叠肿块并出现阻塞症状。套叠类型可有回-回型、空-空型、回-结型、回-回-结型。

4.部肿块:向腔外生长者有时肿块长的较大,可触及部肿块,并有压痛,肿块活动度大。并发肠套叠时亦可触及套叠肿块。

5.肠扭转:向浆膜面生长者由于重力作用,可发生肠扭转起绞窄性肠梗阻。或因肠腔阻塞、肠套叠起肠绞窄坏死,肠壁穿孔,出现腹膜炎表现。

诊断

小肠脂肪早期多无症状,后期可因肠梗阻、出等并发症而出现症状,但缺乏特异性,诊断颇为困难,需要X线、CT、组织病理等检查协助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助检查。

3.剖探查 对疑有肠道肿或触诊扪及肿块而各项检查未发现病灶者,可探查以明确诊断,去除病灶。

检查

1.常规检查:肿反复出时,可有小细胞性贫血表现。

2.大便潜试验:可为阳性。

3.组织病理检查:肉眼见呈鲜黄色,有包膜,凸向黏膜面,直径多在数厘米以,呈息肉状,无蒂或有蒂,切面分状,黄色、有油腻光泽。镜检见,肿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有不规则分布的结缔组织间质。

4.钡双重造影:消化道钡双重造影可见肠腔或卵肿块,为分状或光滑,境界清楚,透光度较高。其态可因局部加压而变化,亦可有深在溃疡。并可提示肠梗阻肠套叠等征象。

5.镜检查:往往表现为有蒂或无蒂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或有浅表溃疡。因小肠脂肪是黏膜下病变,镜活检常为阴性。

6.B超检查:正常小肠声像图因不同段肠管所含容物的不同,通常为含有体,黏液和液体的混型表现。充盈状态的肠壁厚度约为3.0mm,一般不大于5.0mm。疑有肠壁增厚或发现肿块者,需饮水500ml左右继续检查,每隔10~15min重复一次。小肠脂肪可在B超下呈现三种声像图特征:腔肿块型、壁型及腔外肿块型。

7.CT检查:可判断肿部位、大小等。CT影像特征:肿呈均质脂肪密度影,边界清晰,注射造影后影像不增强。肠套叠时呈不均质软组织块影,呈靶或腊肠

8.MRI检查:信号特征是T1加权图像脂肪成分为高信号,T2加权图像亦为高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逐渐下降。

9.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特是在活动性出期。只须每分钟有0.5ml的出量即可呈现阳性结果。

10.剖探查:对疑有肠道肿或触诊扪及肿块而各项检查未发现病灶者,可探查以明确诊断,去除病灶。

治疗方法

诊断为小肠脂肪者应手术治疗。较小的可作肿物切除或楔形切除,较大的、多发者或肠套叠而影响肠管运时做肠切除、肠术。

预后

一般肿小,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无恶变潜在倾向,通常不需处理;小肠脂肪极少发生恶变,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

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烟和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月晶丸

下一篇 鸡爪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