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胃肠道癌

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结肠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脏肿。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结肠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脏肿。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
目录

概念

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结肠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脏肿。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大肠癌通常在皮肤转移癌之前发现。来自胆囊管的皮肤转移癌可见于原发肿被发现时,也可晚至原发肿切除后的40年。来自腺的皮肤转移癌通常在原发肿发现前发生。通常来自肠的皮肤转移癌的发病部位为壁、会阴和脐部。

发病原因

肠间质压力升高使富含蛋白质的肠间质,不但不能保持在间质中或被吸收入环,反而使其溢出进入肠腔,而丢失肠道炎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炎症区细胞外液和炎性液体渗出所致。

发病机制

病机制还不清楚。

症状

结肠直肠皮肤转移癌呈肉色带蒂或悬垂性结,炎症性癌,成群管性结,或偶尔为肛周结炎性损害而提示化脓性汗腺炎腺和胆囊癌转移到皮肤时,通常呈结硬皮病样斑块。

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上短期(6~12个月)出现迅速增长的肿,分布在原发肿手术区域附近或相应淋巴流区域的皮肤,且其组织病理态与原发肿有相似性,特是具有多发性或多灶性灶特征时,更应考虑为皮肤转移性癌肿。

2、皮肤或皮下脂肪管或淋巴管找到栓,癌肿分布构型呈底宽上窄梯式,一般不与表皮相连,细胞周围极少有炎性细胞浸润,无汗腺导管角质护膜分化等,常属转移性皮肤肿的特征。

3、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区 例如,原发于汗腺来源肿GCDFP-15阳性,而前列腺甲状腺转移到皮肤的肿为PSA及TG阳性。此外,在脐的转移性皮肤结必须除外子宫膜异位或种植性结,还应与卵黄囊或脐尿管胚胎残留作区

检查

组织病理:来自大肠皮肤转移要为分泌良好的分泌黏蛋白的腺癌,有些病例呈黏蛋白癌外观。皮肤转移癌呈低分化者较少见,偶亦见皮肤转移癌间变十分明显,以致难以辨认其为上皮起源。来自皮肤转移癌常呈间变性浸润癌,呈数量不等的含有细胞黏蛋白的印戒状细胞位于疏松或纤维性基质中。

特染和免疫组化:肠道腺癌含涎黏蛋白包括中性和非硫酸黏多糖。PAS阳性和耐淀粉酶。肿细胞对细胞角蛋白和癌抗原阳性,但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或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阴性。

鉴别

一、蛋白丢失性肠病:多见于胃癌结肠癌,因癌组织坏死落而起相应肠粘膜的通透性增高,浆蛋白大量从肠道漏出丢失,癌压迫和堵塞淋巴管肠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淤积破裂使大量蛋白丢失,临床上以低蛋白血症水肿要表现。

二、小肠绒毛萎缩:可见于结肠直肠要表现为腹泻

三、腹泻失水和休克要见于结肠绒毛样腺瘤,偶见于消化道APUD系统肿,如VIP泌素多肽等,表现为分泌性腹泻,可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诊断

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诊断。

治疗

1.镜下电灼切除术:及结直肠类癌、直径小于1cm,仅限于黏膜层,可镜或肠镜局部切除或局部黏膜切除,再病理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但术后都要定期镜监测随诊,以防复发。

2.局部切除术:直肠中下段类癌、直径小于或等于2cm、未侵及层、无淋巴结转移者,也可肛门或直肠局部切除,切缘边缘2~3cm。但由于受到局部解剖限制切除范围往往不够,应术中冷冻病理检查以防癌残留。

并发病症

可能并发癌综征、化脓性汗腺炎等,也可转移至皮肤并发肠道癌皮肤转移

预防

针对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的病因性疾病进有效的治疗是预防的键。

护理

总之,确定蛋白丢失性肠病的病因采用适当的外科药物和(或)饮食干预可部分或完全减轻这些患者的低蛋白血症水肿和其他临床症状,恶性肿所致者预后不良儿童患者诊治不及时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个成人患者可因诊治不及时而死于严重的养不良和继发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复方硫黄乳膏

下一篇 银屑胶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