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胃脂肪瘤

脂肪(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良性间质性肿,发病率低,进展缓慢,恶变极少,预后良好。脂肪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脂肪发生率极低,约占的0.1%~0.3%,良性肿的30%。脂肪在尸检中发生率略大于0.01%。脂肪肠道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食管为0.7%~2.8%,4%~8.3%,结肠61%~73% 直肠只有1.3%~5.2%,......
目录

病因

脂肪组织发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时已基本成脂肪小结构。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原始间质细胞、前脂肪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脂肪中可出现上述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脂肪细胞,但要为成熟脂肪细胞组成。

发病机制

脂肪可发生于体和窦,以窦部多见,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腔突出型;10%于浆膜下生长,向突出外型。

1.大体观察:80%~90%的脂肪为单个肿,10%~20%可多发,肿常为无蒂的球肿块,亦可呈分状,少数病例可有蒂,多发性脂肪间可以有连接束。肿大小不一,直径多为2~5cm,大者有报道肿直径达15cm之巨。脂肪表面光滑 有完整包膜,触之柔软,甚至可在滑动。覆盖肿的黏膜常因机械摩擦、液损伤或肿过大致黏膜养障碍等原因发生糜烂乃至溃疡成。肿切面呈淡黄色、半透明、质软而细腻,若脂肪细胞液化可见液腔成。

2.镜下观察:肿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纤维性小梁将其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细胞呈、胞浆淡染、核位于周边部。肿组织可出现不等量的纤维组织或富于管,或伴黏液变性,如有上述病变,可分称为纤维脂肪脂肪和黏液脂肪病理上有一类脂肪较特殊镜下见黏膜下离纤维间有多量的脂肪细胞浸润,大部分区域的黏膜与浆膜间均为脂肪组织,其间易见管,但无小结构成倾向,也无细胞异性及核分裂象,此称为浸润性脂肪 应注意与脂肪肉瘤相区

临床表现

脂肪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有并症时才出现症状。位于贲门附近者,可出现下困难;位于幽门区者可并发幽门梗阻症状。如肿表面有溃疡,可出现部不适、疼痛等类似溃疡慢性胃炎症状,约50%的病例可有出脂肪偶有恶变者。体检时较大的肿可在上部触及质地较软、活动、边界尚清的肿块。

并发症

脂肪一般无明显症状 仅在有并症时才出现症状。当肿表面黏膜可出现糜烂乃至溃疡成,患者多有腹痛消化道出,常为黑便,少有呕血。长期慢性失患者可有贫血

诊断

由于脂肪无特殊表现,多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溃疡病或恶性肿,故要依靠X线和镜检查来发现。

X线检查显示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周围黏膜正常,蠕动波不受影响。在受挤压或收缩期时,肿大小、态可稍有改变,密度较淡,稍有透亮感。

镜检查具有黏膜下肿的特征,浆膜下的巨大脂肪镜下肿块境界不清,很像外肿块压迫壁。术前诊断困难,要依靠病理确诊。

鉴别

需与胃癌异位腺、类癌原性肿相鉴

1.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律性,可于进餐或空时加重。此外,还可出现嗳反酸恶心早饱不适或烧灼感等症状。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乏力及消瘦等表现。黏膜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以黑粪为,少数可呕血。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较重,还可出现巨细胞性贫血 慢性胃炎的体征多不明显,部分病人可出现上轻压痛。

2.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位于上部,多数在剑突下偏右 偶可在左肋部。体和贲门下的溃疡表现为左前胸下或左上疼痛。后壁溃疡疼痛可向部放射。疼痛的性质可呈烧灼样、痉挛样、饥饿性或咀嚼痛,或仅表现为不适感。

3.胃癌:表现为不适、胀满,缺乏规律性的疼痛 疼痛时轻时重。至中晚期则疼痛较剧烈,且可呈持续性。因食欲不振、进食少,患者逐渐消瘦、体重下降,常伴水肿

检查

实验室检查

患者常有消化道出,表现为粪便潜实验阳性。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其它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能发现直径大于2cm的肿,可见边缘清晰、或卵充盈缺损,钡餐能提示包块位于黏膜下,但不能区脂肪与其他黏膜下病变。压迫肿时其状发生变化是脂肪的特征,但只有较大的肿才能表现出来。脂肪除有黏膜下肿的共同特征外,由于脂肪组织密度低,质软更具其独特的表现:

(1)肿块所致的缺损区透亮更大,对比更鲜明。

(2)变:脂肪质软,加压时缺损影的大小态可有变化,充盈相时甚至可时隐时现。层收缩时也可挤压肿,收缩相时小而趋椭,弛张相则变大而呈类(图1)。

(3)位移:位于幽门前区脂肪的充盈缺损影更易随蠕动幽门管部分移入十二指肠球底部而出现“垂征”。幽门管也同时增宽(图2)。

2、CT检查:部CT不仅可了解肿在壁生长情况,而且可测其CT值,了解肿组织结构,达到明确诊断的的,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区脂肪与其他组织

3、镜诊断:镜检查是较为准确的诊断法,阳性率较高,但需注意与外肿物压迫鉴。镜下见一表面光滑、黄或橙色、质软的包块。肿表面黏膜弹性较差,被活检钳牵拉后不易回缩而成帐篷征,推压肿成一压迹,如海绵状 常规活检不能达到黏膜下的肿,采用电凝深部活检才能取到肿组织。有时可在肿表面见到溃疡。当隆起部分覆盖正常黏膜而又有溃疡成时,需要与癌作鉴诊断。小于2cm者多为异位腺,类癌原性肿脂肪甚少见。对于大于2cm的肿活检定性有困难时,齐藤利彦等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或乙醇造成溃疡 然后在溃疡深部采取活检。即使如此,仍有漏诊或误诊,所以超声镜的常规使用很有必要。

4.镜超声可发现黏膜下弥漫性高回声包块,对诊断也有帮助。

治疗

症状的病例可不予处理,但由于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大多数病例需手术切除以除外恶性病变。据病变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式,可作肿局部切除或连同部分壁的楔形切除,多发肿部分切除术。如疑有恶变,术中应作冻切检查,视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决定切除范围。近来有镜将息肉样肿切除的报道。较小的肿可局部切除或仅将肿摘除,较大者需部分切除术。

预后

脂肪预后良好。

家庭护理

轻度的脂肪病人,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要注意治疗,多半可以恢复正常。如果脂肪持续时间较长,病人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肿大、区隐痛、压痛明显,少数病人还可能出现轻度黄疸功化验转氨酶升高,碱脂酶升高等,可使细胞进一步纤维化,重者则可能转变为硬化,直接影响健康。

治疗脂肪,除药物治疗外,键是去掉或控制其病因。如果身体肥胖、热量摄入过多,则要控制饮食,做到定量、以素为,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宜食用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油腻及含热量高的甜食品,以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促使体多余的脂肪氧化消耗。争取每半个月减轻体重0.5-1公斤,逐步降到正常标准体重。

另外,脂肪病人要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因为这样能够促进脏代谢,有利于环,有利于消耗过剩物质,对肥胖脂肪病人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日常预防

1.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如见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2.中医认为,本病多起于情志失和,所以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至重要。

3.清淡饮食,少食高脂、高固醇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进食不宜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少食牛、羊、猪、狗肉,忌食油腻厚味、烈性及辛辣炸食品,以食清淡、富含养之品为宜。

4.平时可服用一些藻酸双脂纳,脂必妥、月见草绞股蓝总甙、肌苷、三磷酸腺苷等降脂、促进脂肪代谢的药物,或常饮用山楂等,以减少脂肪在体的堆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乌蛇止痒丸

下一篇 消风止痒颗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