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阴卡波西肉瘤

外阴卡波西肉瘤即外阴Kaposi肉瘤,又外阴多发性特发性出肉瘤、外阴复发性持续性出肉瘤。表现为生长缓慢伴有外阴瘙痒和烧灼感的肿块,有外阴疼痛和阴道排液、表面皮肤破溃并伴发下肢淋巴水肿症状。以男性多见,在艾滋病病人中发病率高。体检时可见红、褐或蓝色丘疹,亦可融成斑块或结,呈息肉状或乳头状。大多有表面皮肤破溃并伴发下肢淋巴水肿前认为与卡波西肉瘤发生密切相的为人类单纯疱疹病毒......
目录

病理病因

病因

前认为与卡波西肉瘤发生密切相的为人类单纯疱疹病毒-8(又称KSHV)。从及生物化面提示本病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勱因在艾滋病病人中发病率高,故支持病毒说勱。于卡波西肉瘤病因研究相继提出了地理因素、民族因素、候因素性因素、遗传因素创伤与职业因素、感染因素等等假说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在普遍认为在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招致病毒感染或激活潜在的致病毒从而起卡波西肉瘤的发生。

病机

Kaposi's肉瘤是AIDS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肿。在AIDS患者和其他免疫抑制人群中,KS的发病率分为美国正常人群发病率的200000和600倍;AIDS患者中同性恋或两性恋者发病率为友病人的20倍。

这些流特点暗示:AIDS相的KS可能是由一种感染性病原体起的,而且该病原体是性传播的。

被怀疑的对象包括巨细胞病毒(CMV)、乙型炎病毒(HBV)、6型人类疱疹病毒(HHV-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penetrans支原体,但是PCR检测发现,它们都不同于推测的病原体。

现已有80多种疱疹病毒被确认,其中8种已知为人的病原体。疱疹病毒家族包括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II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疱疹病毒6、7和Kaposi肉样疱疹病毒(8型)。

由于Kaposi肉样疱疹病毒最初发现于KS组织,许多研究者称之为KS相疱疹病毒(KSHV);作为第8种鉴定的人类疱疹病毒,它也被称为8型人类疱疹病毒(HHV-8)。在典欧洲-地中海KS、非洲地性KS和接受移植者的KS中普遍发现了KSHV序列,可见KSHV不仅仅是AIDS患者的一种机会感染的感染源,而且很可能是所有式KS的共同病原体。

临床表现

外阴卡波西肉瘤可表现为外阴缓慢生长的块物伴外阴的瘙痒和烧灼感或有外阴疼痛和阴道排液。体检时可见红褐或蓝色丘疹亦可融成斑块或结息肉状或乳头状大多有表面皮肤破溃并伴发下肢淋巴水肿Hall等(1979)报道见大阴略微隆起的鳞片状病损,伴沟、部及大腿皮肤的卫星结

1.典型(欧洲型)病人多发生于50~70岁,早期损害最常见于下肢远端及手与前处逐渐向躯干发展。呈淡红淡蓝黑、青红或紫色斑或斑块以后增大融成大的斑块或结勱结硬如橡皮,局部肿胀,以后可发明显的淋巴水肿后期斑块与结可出现于面部、、躯干及口腔,特勱是在软较多见,病情缓慢进时可出现新结常自发出外伤后出,并逐渐增大,可发生溃疡勱,甚至发生坏,需要肢然而特是早期,也可出现缓解期,几乎所有结均自然消退遗留萎缩及瘢痕。伴有瘙痒、烧灼或疼痛。

脏病变占10%勱肠道最常见此外上腺及淋巴结也可受累。骼变化富有特征为质疏松、囊肿成甚至侵蚀皮质,有诊断价值而且表明病变已广泛在儿童可发生眼睑及结膜损害淋巴细胞系统受侵犯,常见为单核细胞增多其次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本病死亡率10%~20%。

2.非洲型非洲热带地区发病率高勱分为4个亚型结亚型可自缓解;鲜红色亚型易破溃出继发感染;浸润亚型呈深部浸润,纤维化非凹陷性水肿,多有质破坏;淋巴结病亚型多见于小孩及年轻人勱,预后极差,化疗能缓解皮损可有可无

3.艾滋病病人的卡波西肉瘤多见于25~50岁,进展快,死亡率高初为红色斑勱周围绕以苍白晕1周后成紫色棕色斑苍白晕消失,以后成结或肿块,肿为数毫米至1cm大颈、躯干上肢多见下肢较少。由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损害多发遍及全身,对称分布。

4.与移植有的卡波西肉瘤发生于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时,皮损遍及全身皮肤、黏膜、淋巴结脏受累病情进展快停用免疫抑制后皮损可自愈

检查鉴别

检查

可做以下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1、肿标志物检查:

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存在的化类物质。

1、分类:

(1)肿组织产生,包括:分化抗原;胚胎抗原(AFP,CEA);同工酶(NSE);激素(HCG);组织特异性抗原(PSA,free PSA):粘蛋白,糖蛋白,糖脂(CA125);癌基因及其产物;多胺类等。

(2)肿与宿相互作用后产生,包括:蛋白;免疫复物;急性时相蛋白;同工酶;白细胞介素受体;肿坏死因子等。

2、组织病理检查:

1、大体:

大多为暗红紫红色斑丘疹、斑块或结,亦可呈灰黄色。斑不规则,边界大致清楚。

斑块表面高低不平、厚薄不一,类似多个结相互融。表面皮肤溃疡,伴黄色渗出液。

2、镜下:

分3种类型,混细胞性、单细胞性和间变性,又可管成分的数量以及梭细胞态分为型和肉瘤型两种组织类型。

早期真皮可见管分布增加,伴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并有较多管外红细胞及含黄素沉积。当病变进展时,炎细胞减少,出现梭细胞区,与样区相混杂。梭细胞束似纤维肉瘤样,但其中有含红细胞的裂隙,细胞、外可见大小不等的PAS阳性透明小体。

再进展则小管逐渐塞,梭细胞胞核变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最终成高度恶性肉瘤样。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

一、化脓性肿:

1、简介:

化脓性肿又称毛细管扩张性肿。是组织创伤及感染的一种反应性病变。 伴有基质水肿的由毛细管增生构成的猩红色,褐色或蓝黑色管性结.。

2、鉴要点:

缺乏梭细胞成分。

二、杆菌性病:

1、简介:

杆菌性上皮样病(bacillary Epithelioid Angiomatosis)亦称杆菌性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或上皮样病(epithelioid angiomatosis)。

1983年由Stoler首先报道。其从一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起皮肤和脏小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

2、鉴要点:

线可发现为边界清楚的性损害或为边缘不清伴有明显皮质破坏弥漫性皮损常伴有膜反应

三、动静成的假性Kaposi肉瘤

1、简介:

炎性管增生呈不规则、锯齿状的腔隙,并可见不典型的梭细胞。

2、鉴要点:

虽然组织上也显示毛细管、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红细胞渗出,但无管裂隙和非典型性梭细胞,并可表现为患处皮温升高、多毛、多汗及听到患处连续性管杂音或触到震颤

疾病治疗

1、手术治疗:

早期小损害可手术切除,但仅局限于局部活检或切除孤立结。对浸润和复发的可结使用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

2、放疗:

卡波西肉瘤是对放疗相对敏感的恶性肿,放疗对孤立性斑和斑块治疗效果好,但对较大的融性和水肿性损害的治疗效果较差。

3、化疗:

1、化疗药物:

放线菌素D,达卡巴嗪(氮烯咪胺),卡莫司汀(卡氮芥),博莱霉素,多柔比星(阿霉素),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硫酸长春碱(长春碱),长春新碱等。

2、效果:

可单一静给药或联使用,反应率为50%~88%。以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和羧化酰胺咪唑(imid-azole carboxamide)联应用较优。

长春新碱(0.1mg/ml)损害注射,每2 周1 次,每次不超过3ml,可能有暂时效果。艾滋病起者要针对艾滋病治疗。

3、其他联化疗案:

博莱霉素、多柔比星(阿霉素)和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和硫酸长春碱(长春碱)。

现推崇采用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型蒽环类抗生素来治疗卡波西肉瘤以增加肿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减少毒副作用。

4、免疫治疗:

要包括重组干扰素α、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因子、白细胞免疫调和生物反应调阿地白介素(IL-2)等。

5、抗病毒治疗:

齐多夫定(迭氮胸苷)、地诺辛(双肌苷)和双氧胞苷等。

通过抑制HIV 病毒的反转录酶的活力和阻断病毒在体的复制,可改善免疫缺陷的状况。

6、其他:

1、用药:

成制TNP-470、IM-862 等,激素类药物如绒促性素(HCG)、维A 酸等均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

另外,还有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如Col-3、TIMPs、IL-12、生长因子的抑制如PTK787-ZK、反义生长因子等均在进一步研究中。

疾病预防

1、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三级预防。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注意个人卫生,特期和产褥期阴部的卫生。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2、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忌进详细的了解等。

饮食保健

1、忌烟、

2、忌肥腻、油、霉变、腌制食物。

3、忌公鸡、发物

4、瘙痒严重时忌海鲜及刺激、致敏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