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上皮样肉瘤
病因
发病机制
外阴上皮样肉瘤为实性肿块,可见1个或多个坚硬的结节状物无包膜,切面有光泽,可呈鱼肉样,淡红色,灰白色或暗黄色,质脆而软,但有些纤维较多的病灶则质地较韧实,较大的病灶中央可伴有出血和坏死,周围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
光镜下本瘤特点为结节中央坏死,瘤细胞呈栅栏状围绕坏死区,结节周边为硬化的胶原纤维,也穿梭于瘤细胞之间,越近结节中央瘤细胞越呈上皮样,有一定排列,而越近周边部,瘤细胞呈梭形,瘤细胞胞浆大,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多,瘤细胞可出现钙化,骨化,黏液变,囊性变,裂隙状。
电镜下瘤细胞周围无基膜,胞浆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器丰富,中间丝丰富并有肌纤维母细胞样的纵形排列,有指状细胞突起并形成桥粒样连接。
免疫组化呈双向表达,即上皮和间叶两种抗体均阳性,Vimentin,cytokeratin,EMA均弥漫阳性,Cytokeratin各型中,可见CK7,CK8,CKl3,CKl6,CKl8和CKl9等阳性,大部分细胞CD34和β-catenin阳性表达,偶尔可表现为desmin,HMB45等阳性,而S-100,CD31大多为阴性。
临床表现
1.症状
(1)外阴瘙痒,大约60%的病人有此不适。
(2)偶然发现外阴结节。好发于大阴唇、阴蒂、和尿道周围。起初时肿块很小,位于皮下,可无任何症状。以后肿块逐渐增大,侵犯皮肤形成溃疡,当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出血。
2.体征
外阴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结节,颜色可为灰色,红色,褐色,棕色或白色,可为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位于浅表的肿瘤,早期就引起皮肤溃疡。深在者往往沿深筋膜生长,硬韧。结节状区域不易活动,有时有疼痛或压痛。
检查
1.免疫检查
免疫组化呈双向表达,即上皮和间叶两种抗体均阳性。
2.病理活检
可用1%甲苯胺蓝染色,干燥后再以1%醋酸液脱色,如出现深蓝区,提示有角化不全或溃疡,在深染区取材可提高诊断率。必须行多点活检,以除外浸润癌。
3.阴道镜检查
可提高检测邻近组织病变的敏感性。
4.其他检查
诊断
外阴上皮样肉瘤有时诊断确实很困难,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加以诊断,因本瘤生长缓慢,无特殊不适,临床中容易发生误诊,应先排除转移可能,同时借助于光镜,电镜和各项免疫组化指标检测或特殊染色,必要时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Kasamatsu等(2001)报道1例外阴上皮样肉瘤被误诊达8年,患者在外阴结节初次切除后诊为皮肤坏死,复发后再次局部切除诊为瘢痕增生,第二次复发伴局部浅表腹股沟淋巴结水肿,活检认为是肉芽肿性淋巴结炎,直至后来重新阅片时才正确诊为上皮样肉瘤。
与巴氏腺囊肿,炎症性肉芽肿,纤维瘤,脂肪瘤等鉴别,另外,本瘤还需与低分化鳞癌,腺癌以及上皮样外周神经纤维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上皮样横纹肌肉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单相上皮型滑膜肉瘤,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横纹肌样瘤等鉴别。
治疗
诊断后需立即行根治性外阴切除,至少行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应首选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包括周围正常组织至少2cm,并强调尽量保留阴蒂。区域淋巴结的处理以可疑淋巴结取样性切除为佳。另外放疗和化疗多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单独放、化疗效果不可靠。
1.抗癌化疗
病期稍晚、组织上核分裂活跃的肉瘤,根治术前后结合化疗可改善预后。目前常用的治疗软组织肉瘤的抗癌化疗方案有:(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1)VAC方案:长春新碱(vincristine)1.5mg/d,静注,第1,8天;放线菌素或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400~600µg/d;静注,第1~4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300mg/d,静注,第1,4,8天。3~4周重复使用,但要视骨髓功能恢复情况而定。有报道用此方案治疗盆腔肉瘤可延长生存期4~5倍(Rivard,1975)。
(2)ADIC方案:多柔比星(阿霉素)60mg/d,静滴,第1天;达卡巴嗪(氮烯咪胺)(DTIC)250mg/d,静滴,第1~5天。有效率42%(Beretta,1983)。
(3)CYVADIC方案:环磷酰胺500mg/d,静滴,第2天;长春新碱1.5mg/d,静注,第1,8天;达卡巴嗪(氮烯咪胺)250mg/d,静滴,第2天。疗程间隔4周。有效率47%。
(4)IVA方案: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3mg/ m2,静脉滴注,第1~2天。巯乙磺酸钠(mesna)600mg/m2,静脉注入,第1~2天(0,4,8h/d)。长春新碱1.5mg/m2(最大量2mg),静脉滴注,第1天。放线菌素D 1.5mg/m2(最大量2mg),静脉滴注,第1天。
2.恶性淋巴瘤病灶局限者,先行手术切除,术后化疗,常用方案为
(1)COP方案:环磷酰胺800mg/d。,静注,第1天及第15天;长春新碱1.4mg/d,静注,第1天;泼尼松(强的松)100mg,口服,第1~5天。3周重复1个疗程。有效率80%以上(潘启超,1989)。
(2)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d。静滴,第1天;多柔比星(阿霉素)50mg/d,静滴,第1天;长春新碱1.4mg/d,静注,第1天;泼尼松(强的松)100mg,口服,第1~5天。3周重复1个疗程,有效率达90%以上。
3.放射治疗 补充放射治疗是有益的,可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与化疗综合应用也可达到近期治愈。
4.冷冻治疗:对多点病灶切除不合适可选用冷冻治疗。
5.激光治疗:在治疗之前应行阴道镜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疾病的边缘。治疗深度的决定根据病灶大小及VIN级别。一般来说,无毛发处激光治疗的深度为1mm。有毛发处,其治疗深度应小于2mm。
6.其他:包括5-Fu软膏的局部应用、干扰素的皮下注射、维甲酸的应用等。
(二)预后
本病易于复发和转移,且复发常为多灶性。复发率为65%~77%,甚至85%,主要取决于首次切除的范围是否充分。45%~75%的病例可发生转移,最常见的首发转移部位是淋巴结(48%),其次为肺(25%),也可转移至头皮,骨和脑等组织。其他不利的预后因素包括诊断时年龄较大,肿瘤大(大于5cm),累及深部组织,淋巴结转移(转移较早,预后较差),部位(远端型预后较好,而近端型更有侵袭性)等有关,女性5年生存率可达80%。
预后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