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十二指肠腺癌

十二指肠腺癌指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癌。多为单发,可由腺瘤恶变而来。组织上可见腺瘤-腺癌转化及腺癌中的残存腺瘤组织十二指肠腺癌多发生于降部乳头周围,约占60%,其次为壶下段,球部最少见。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部疼痛、厌食恶心呕吐贫血黄疸等临床表现。十二指肠腺癌(adenocarcinomaofduodenum)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的腺癌。多为单发可由腺瘤恶变而来。组织......
目录

概述

十二指肠腺癌(adenocarcinomaofduodenum)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的腺癌。多为单发可由腺瘤恶变而来。组织上可见腺瘤-腺癌转化及腺癌中的残存腺瘤组织因此,腺瘤可以认为是腺瘤可以认为是腺癌的癌前病变。

流行病学

国外文献报道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病率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的1%偏低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的80%。国报道本病占全消化道肿的0.3%,占小肠恶性肿的25%~45%,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的65%左右好发于50~7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中南大湘雅第二医院病历资料,近10年来仅发现十二指肠腺癌18例,约占同期十二指肠恶性肿的70%。

病因

前对十二指肠腺癌的病因不甚清楚。胆汁液分泌的某些物质如石酸等二级酸可能是致癌原对肿成起促进作用。家族性息肉病Gardner和Turcot综征、vonReeklinghausen综征、Lynch综征、良性上皮肿如绒毛状腺瘤等疾病可能与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生有另有报道十二指肠溃疡或憩室的恶变以及遗传等因素亦与十二指肠腺癌有一定系。

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十二指肠腺癌在多发生于降部乳头周围,约占60%,其次为壶下段,球部最少见。2.病理态(1)大体态:十二指肠腺癌大体态可分为息肉型、溃疡型环状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其中息肉型最多见,约占60%,溃疡型次之。(2)组织态:镜下见十二指肠腺癌多属乳头状腺癌或管状腺癌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以息肉型乳头状腺癌居多,其他部位多为管状腺癌,呈溃疡型或环状溃疡型,溃疡病灶横向扩展可致十二指肠狭窄(图1)。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肿黏蛋白检测可提示肿组织来源。壶部癌可原发于十二指肠壁黏膜、管或管,而来源部位不同其预后可能不同,因此,Dauson和Connolly对肿产生的黏蛋白进分析来提示肿组织来源:唾液黏蛋白来自真正的壶的肿管上皮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特征;中性黏蛋白是Bruner腺特征性分泌蛋白;硫酸黏蛋白则要由管产生。

2.组织病理检查肿可表现为息肉型浸润型及溃疡息肉状肿块质地柔软,大的呈菜状,也可能来自腺瘤息肉或绒毛状腺瘤恶变。肿边缘呈堤状隆起,较硬,肿呈浸润性生长时,可阻塞十二指肠腔致十二指肠腔发生狭窄和梗阻镜检见:十二指肠要为腺癌,占81.4%。少数癌细胞产生大量黏液而成黏液腺癌。偶可见分化很差的未分化癌。

3.大便潜试验以溃疡病变为时,大便潜可为阳性

其它助检查

1.钡双重造影是首选的检查法,如行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诊断率。因癌肿态不同其X线影像有不同特征,一般可见部分黏膜粗、紊乱或皱襞消失,肠壁僵硬。亦可见息肉样充盈缺损、龛影、十二指肠腔狭窄(图23)。壶部腺癌与溃疡起的壶部变相似,易误诊。2.十二指肠纤维镜检查镜下见病变部位黏膜破溃,表面附有坏死组织。如见腺瘤部黏膜粗糙、糜烂应考虑癌变,对可疑部位需取多块组织病理检查,以免漏诊。因纤维镜难窥视第3、4段,故可能遗漏诊断临床可采用超长镜或钡餐弥补其不足。3.B超、超声镜和CT检查可见局部肠壁增厚,并可了解肿浸润范围、深度、周围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肝脏脏器情况。4.选择性动脉肠系膜动脉造影对上述检查仍未能确诊者,选择性动脉肠系膜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潜(尿) >粘蛋白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与体征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或仅有不适、疼痛、无力贫血等。其症状、体征与病程的早晚及肿部位有据文献统计现将常见症状、体征分如下:(1)疼痛:多类似溃疡病表现为不适或钝痛,进食后疼痛并不缓解,有时疼痛可向部放射。(2)厌食恶心呕吐:此类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生率为30%~40%,如呕吐频繁,呕吐容物多大多是由于肿逐渐增大堵塞肠腔,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所致。呕吐容物是否含有胆汁可判梗阻部位。(3)贫血、出:为最常见症状,其出要表现为慢性失,如大便隐、黑便;大量失则可呕血。(4)黄疸:系肿阻塞壶所致此种肿黄疸常因肿的坏死、落而使黄疸波动,常见于大便隐阳性后黄疸也随之减轻;另外黄疸常伴有腹痛。以上2点有头癌常见的进性加重的无痛性黄疸。(5)体重减轻:此种症状亦较常见,但进性体重下降常预示治疗效果不佳。(6)部包块:肿增长较大或侵犯周围组织时,部分病例可扪及右上包块。

2.临床分期国十二指肠腺癌尚未进详细分期,其分期法多沿美国癌症联会制定的分期法。(1)临床分期:第Ⅰ期,肿局限于十二指肠壁;第Ⅱ期,肿已穿透十二指肠壁;第Ⅲ期,肿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第Ⅳ期,肿有远处转移。(2)TNM分期为:T:原发肿。To:没有原发肿据。Tis:原位癌T1:肿侵犯固有层或黏膜下层T2:肿侵犯层。T3:肿穿破层浸润浆膜或穿过无腹膜覆盖的层处(如系膜或后腹膜处)并向外浸润≤2cmT4:肿侵犯毗邻器官结构,包括腺。N:局部淋巴结。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局部淋巴结有转移。M:远处转移Mo:无远处转移。ML:有远处转移

诊断

由于本病早期无特殊症状、体征,故诊断要依赖于临床助检查,其中以十二指肠钡双重造影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是术前确诊十二指肠要手段。

鉴别诊断

需与十二指肠腺癌相鉴的疾病繁多,但要临床征象不同考虑不同疾病的鉴:1.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者,需与头癌、管癌、结石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等疾病其鉴。2.表现为呕吐或梗阻者,则应与十二指肠结核、溃疡幽门梗阻环状肠系膜动脉征相鉴。3.消化道出者,需与系、结肠腺、右腹膜后等肿相鉴。4.上隐痛者,需与溃疡胆石症等相鉴

并发症

手术切除率70%以上,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25%~60%。但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肠癌预后差,生存时间一般为4~6个月,几乎无长期生存病例。

治疗

十二指肠腺癌原则上应治切除术,其术式可据癌肿的部位和病期选用十二指肠段切除或十二指肠切除等术式。对于不能切除的肿可采用姑息性流或流等术式。据文献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十二指肠腺癌而十二指肠切除率上升至62%~90%,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25%~60%。由于十二指肠切除符手术治疗整块切除和达到淋巴清除的原则,同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已基本被公认为治疗十二指肠癌的标准术式。现对几种常用术式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腺癌手术时,淋巴结转移率为50%~65%,尽管很多作者认为淋巴结阳性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但十二指肠切除因其能广泛清除区域淋巴结而倍受推崇。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术期管理的加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死亡率降至10%以下。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保留幽门和不保留幽门两种基本术式,应据肿所在部位和生长情况加以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十二指肠腺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之腺或管病变十二指肠切除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如漏等,其机制可能与软结构(softtexture)即腺质地正常、管通畅有。一般认为,原发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切除术应注意下列各点:①采用套入式(Child)法的空肠端端为好,特管不扩张者更为适宜。②十二指肠侵及腺钩突部机会较少。

因此,处理钩突部时在不影响治的原则下可残留薄组织贴附于门静,较有利于手术操作。另外,分离其与门静肠系膜上静间细小管支时,不可过度牵拉避免撕破管或将肠系膜动脉拉入术野将其损伤门静保留侧的管支需结扎牢固,采用缝结扎更加妥善③不伴梗阻性黄疸者,管常不扩张。因此,管放置细T管流,其横一端可放入旷置的空肠,另一端放在近侧管有助于减少肠、瘘的发生。④伴有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者,除考虑短期TPN治疗外,术中宜于空肠放置饲食管(空肠造瘘置管)以备术后养,灌注养液和(或)回收的消化液如液等,颇有助于术后病人的恢复。⑤对高龄或伴呼吸系统疾病者,应造瘘术。⑥术后应加强防治呼吸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肺炎不张等,采用有效的抗生素,鼓励咳嗽和床上活动等措施。

2.段性十二指肠管切除术本术式选择适当,能达到治性切除的的,其5年生存率不低于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效果且创面小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此术式要适用于水平部、升部早期癌术前及术中仔细探查必须确定肠壁浆膜无浸润,未累及腺,区域淋巴结无转移。充分游离十二指肠外侧缘,切断十二指肠韧带,游离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切除包括肿十二指肠段及淋巴流区域组织,在肠系膜管后空肠远侧端拉至右侧,与十二指肠降部端端。若切除较广泛,不可能将十二指肠端端时也可Roux-en-Y空肠十二指肠空肠空肠术。

3.乳头部肿局部切除术对肿位于乳头部的高龄病人或全身情况欠佳不宜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可乳头部肿局部切除术。手术要点为:

①纵总管下段,探查并明确乳头及肿的部位通过总管切送入乳头部的探条十二指肠前壁做标志,在其上1cm处切做一长5cm的纵,也可做横,在肠腔进一步辨认乳头和肿系。

②在十二指肠后壁乳头肿,可见到总管的位置在牵线支持下,约1cm处切十二指肠后壁和总管前壁,并用细纯丝线将两者的近侧切端缝,其远侧切端亦予以缝作牵乳头部肿。用相同的法,1cm的周边边切边缝十二指肠后壁和总管,直至将肿完整切除。在12点~3点向可见,分将其与总管和十二指肠后壁缝,在切除肿的过程中,小出点可缝扎或用电凝止。切除肿后,创面需彻底止

十二指肠置一径适宜4~5cm长的细硅管,纳入支撑,并用可吸收缝线将其与管缝一针固定总管切置T管其横壁一端置入近侧管另一端伸向并通过总管十二指肠,入十二指肠,起支撑作用。横十二指肠前壁切总管切,T管从后者出。

④切除胆囊,放置流管

⑤乳头部肿局部切除,不仅要求完整切除肿,而且边缘不残留肿组织,应冻切检查协助诊断。

⑥在完成总管、管与十二指肠后壁之后,如果已放置T管,可不必再总管十二指肠侧侧术。但应保留T管3~6个月以上。

⑦术后应加强预防胰瘘瘘、腺炎和出等并发症使用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药等。笔者曾有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癌局部切除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局部切除后共生存近5年。

4.大部分切除术对十二指肠球部的早期癌,病灶靠近幽门可采用本术式注意切缘必须2cm以上,不要误伤周围重要结构。放疗、化疗对十二指肠腺癌无显著疗效,个报道化疗能延长存活时间,可在术中或术后配使用 预后: 十二指肠腺癌总的预后较头癌与总管下段癌好其手术切除率70%以上,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25%~60%。但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肠癌预后差,生存时间一般为4~6个月,几乎无长期生存病例。而十二指肠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其预后亦有差异,一般认为发生于十二指肠第3、4段的腺癌预后比发生于第1、2段者预后好其原因认为有如下3点:①生物特征不同,第3、4段肿生物特征表现为中肠特性,而第1、2段表现为前肠特性。②第3、4段肿临床发现常相对较早,即使肿虽已突破固有层但常不侵犯周围器官而仅侵及周围脂肪组织。③第3、4段腺癌由于可肠段切除而手术死亡率低。有很多资料显示,十二指肠腺癌预后与淋巴结阳性与否、肿浸润的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性等无。但有腺等侵犯,被认为是导致局部复发和致死的原因。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键。

1.注意食物多样化,每天吃五种或五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科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 和粗粮等),应占每餐的2/3以上,多吃奶制品、等。 减少盐、脂肪摄入量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甜食、肥 肉、动物脏、油炸食品,不吃烧焦的食物,限制腌制食 品、熏肉的食用。最好食物。不食用在常温下保存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戒烟限

2.定期进体格检查。 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肠道疾病。

3.参加适量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生活规律。 每天应坚持锻炼40—60分钟,快走或类似强度锻炼为宜。

4.保持情舒畅。 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融入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

护理

1.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固醇的食物,包括:猪油、牛油、肥肉、动物脏、子等。

2.植物油限制于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约2~3汤匙)。

3.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

4.适量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金枪等。

5.每日补充膳食纤维素35克以上。

6.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藻类等。

7.用部分粗粮替代细粮。

8.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9.可以吃一些具有抗肿效果、增强免疫力的东西,如:美洲大蠊。

10.适量食用核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

11.注意摄取麦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神经纤维肉瘤

下一篇 障眼明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