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嗜酸性腺瘤

什么是嗜酸性腺嗜酸性腺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那么,嗜酸性腺是怎么回事?嗜酸性腺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来自导管上皮或导管上皮细胞。嗜酸性腺(oxyphilicadenoma)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oncocytom),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嗜酸性腺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来自导管上皮或导管上皮细胞。治疗法是手术切除,并应切除一些正常......
目录

基本概述

嗜酸性腺(oxyphilicadenoma)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oncocytom),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嗜酸性腺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来自导管上皮或导管上皮细胞。

治疗措施

治疗法是手术切除,并应切除一些正常的、肿外周的涎腺组织

病理改变

1.大体态 肿一般为,表面光滑,个呈结状,有包膜且较完整,剖面呈棕色,无囊性变、出或粘液样区域。

2.镜检 细胞体积较大,界限清楚,或多边,胞浆呈颗粒状,嗜酸性染色。核或卵,染色深 ,甚至固缩。核仁可见,但核分裂象非常少见。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这些嗜酸性细胞充满扩大和变线粒体。细胞排列成实性小梁或团块,有时呈腺小状排列,但不成腺管腔。细胞团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将上皮团块分隔成分状,间质淋巴组织,或偶见少量淋巴细胞,但一般不成淋巴滤

3.生物特点 嗜酸性腺为良性肿体较小,生长缓慢,完整切除后不复发,极少出现恶性变。

诊断体征

嗜酸性腺有哪些症状

嗜酸性腺要发生于腮腺,占腮腺的1%以下,多为单侧发生,个病例也可发生于双侧。有时也可见于颌下腺、腺、颊腺等。常发生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80%发生于50~60岁。

嗜酸性腺为良性肿的临床表现,肿体积一般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cm,生长缓慢,病人无任何不适。肿或卵,活动,质地较软,与皮肤无粘连。

涎腺的嗜酸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酶系统对99m锝具有亲和能力,可使嗜酸性腺99m锝同位素扫描中显示出“热”结

认识了嗜酸性腺有什么症状后,认识下嗜酸性腺病理改变:

1.大体态 肿一般为,表面光滑,个呈结状,有包膜且较完整,剖面呈棕色,无囊性变、出或粘液样区域。

2.镜检 细胞体积较大,界限清楚,或多边,胞浆呈颗粒状,嗜酸性染色。核或卵,染色深 ,甚至固缩。核仁可见,但核分裂象非常少见。

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这些嗜酸性细胞充满扩大和变线粒体。细胞排列成实性小梁或团块,有时呈腺小状排列,但不成腺管腔。细胞团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将上皮团块分隔成分状,间质淋巴组织,或偶见少量淋巴细胞,但一般不成淋巴滤

3.生物特点 嗜酸性腺为良性肿体较小,生长缓慢,完整切除后不复发,极少出现恶性变。

临床表现

嗜酸性腺要发生于腮腺,占腮腺的1%以下,多为单侧发生,个病例也可发生于双侧。有时也可见于颌下腺、腺、颊腺等。常发生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80%发生于50~60岁。

嗜酸性腺为良性肿的临床表现,肿体积一般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cm,生长缓慢,病人无任何不适。肿或卵,活动,质地较软,与皮肤无粘连。

涎腺的嗜酸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酶系统对99m锝具有亲和能力,可使嗜酸性腺99m锝同位素扫描中显示出“热”结

鉴别诊断

腮腺炎相鉴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沫的吸入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以耳垂为中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 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可同时有垂体嗜酸性腺嗜酸性细胞等疾病,是嗜酸性腺的并发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