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多来源于腮腺腺体或腺管上皮细胞,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常见,占80%~90%。腮腺恶性肿的临床表现颇似良性肿,可良性肿据其临床表现也难于确认其组织病理类型。(一)发病原因 前没有相容描述。 (二)发病机制 1.黏液表皮样癌 是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来自腮腺导管上皮,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组织特点分为高度恶性......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前没有相容描述。

  (二)发病机

  1.黏液表皮样癌 是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来自腮腺导管上皮,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组织特点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与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两型。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但此两型尚难以严格区分,中间型细胞可向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分化发展。肿有无包膜不定,故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

  2.腺样囊性癌 又称型腺癌、,是涎腺恶性肿中较常见的类型,但在腮腺并不常见。来源于腮腺上皮细胞,癌细胞要为腺上皮细胞,似表皮的基底细胞,呈多边,常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小梁,在团块中含有许多腺样小囊,小梁多为实性,常为上皮细胞所环绕。团块和小梁间被致密纤维间质所分隔成为分状。腺样小囊中含有黏液,在细胞间的纤维组织有玻璃样变。

  3.恶性恶变 多数者认为恶性是由良性恶变而来,病理可见一部分为良性结构,一部分为腺癌、鳞癌,或未分化癌的病变同时存在,两者之间可看到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移转化的部分。恶性呈现为基底细胞样细胞或多细胞样细胞。癌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显微镜下如发现中有微小坏死灶和出灶,养不良性钙化和基质化,玻璃样变,边缘浸润性生长,都应视为恶变的征兆。

  4.腺癌 又称非特异性腺癌(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系指组织上具有程度不等的腺性分化,但又不能划归到某种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癌细胞可能来自闰管的储备细胞。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腺癌组织态复杂,有未分化的多边细胞,或高分化细胞,异性较明显。癌细胞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有时腺管扩张成微囊,其中含有黏性分泌物,腺癌属高度恶性肿

  5.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占腮腺恶性肿的7.2%~19%。多发生于腮腺及尾部,局部破坏性小,为低度恶性肿。肿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分状,虽有包膜,较薄,但有的不完整,包膜可见癌细胞浸润。癌细胞由腺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细胞、透明细胞及非特异性腺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肿细胞。癌细胞较大,多角,胞质丰富,呈颗粒状或空状,核,很小,居中,分裂象少见。

  6.鳞状细胞癌 常发生于的恶变,有时为原发于导管鳞状细胞癌或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尚无定论。多由导管上皮鳞状细胞化生而来。为高度恶性肿

诊断

1.黏液表皮样癌 绝大多数黏液表皮样癌为低度恶性,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滑或结状、活动,若肿累及腺体以外组织则固定,并有疼痛、面瘫。2/3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年后1/3的患者有远处转移,15%发生神经瘫痪。若诊断正确、治疗规范,其愈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可近于90%。10%患者则表现为高度恶性过程。低度恶性者复发率为15%,高度恶性者复发率为60%。

  2.腺样囊性癌 癌肿呈或卵,大小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其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但局部破坏性较强,常沿神经扩展是其特点,故早期即有疼痛和面瘫,甚至疼痛很长时间后查到肿块,40%有转移,晚期常有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因其边界难以确定,致手术彻底切除困难,故术后甚易复发。

  3.恶性恶变 多由良性恶变而来,其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若在数月肿物突然显著增大,质地变硬,并局部出现疼痛、麻木或面瘫时,应疑为恶变的可能。恶性愈后甚差,易向转移,且多在发生转移的1年死亡。

  4.腺癌 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易侵犯神经组织转移到质。本病愈后较差,术后复发率高达67.2%,故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常见颈淋巴结转移(46.6%),故术中应同时作选择性颈淋巴廓清术。腮腺腺癌5年生存率为45%。

  5.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临床表现与相似,生长缓慢,病程长,且无症状,约有1/3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侧腮腺。肿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手术切除不彻底,常导致复发,一旦复发,再治甚困难。患者多死于肿局部蔓延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80%左右。

  6.鳞状细胞癌 呈浸润性生长,晚期表面皮肤可发生溃烂,继发感染和出,并累及面神经面瘫。此类肿约15%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24%。

  1.病史和临床表现 腮腺患者常以发现肿块为症状,除去仔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发展外,应当常想到此肿块是炎症还是肿;如果是肿应确定是良性或是恶性;有无可能是腺外组织的其他病变。

  部分恶性肿并无典型恶性表现,有时病程较长,起初也无疼痛,极易误诊为良性。

  2.实验室检查和助检查结果支持腮腺恶性肿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常用法有:

  1.细针穿刺细胞检查 具有简便、快速、安全、损伤少的优点,诊断符率高,不仅可区的良恶性,还可确定其病理类型,对恶性肿的诊断准确率可达64.7%~97%。与术后组织病理对照恶性肿的符率达82.8%(马大权,1988)。因取组织甚小,有时诊断难以确定。

  2.活体组织检查 对腮腺恶性肿除已向皮肤破溃和晚期不能手术而又必须明确组织病理诊断者外,一般都不宜采用活体组织检查。

  1.腮腺造影 适用于临床未能确诊者,造影可示肿压迫所致的导管系统排列紊乱,导管、移位、中断以及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肿侵蚀导管时造影外溢成大小不一、点状影等变化。此检查间接地反映了病变的存在,但对鉴的性质帮助不大。

  2.B型超声 可作为腮腺肿块的常规检查。除可测定肿的实际大小,发现直径1cm以下的肿外,还可部回声及其和周界的系大致分辨其良、恶性。良性表现为周界清楚、部回声均质,后壁有增强表现,稍大的可以见到分状表现。恶性则多轮廓边界不清,部回声呈高度不均质的实性暗区,后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的声像图。诊断符率可达78.6%(俞光,1988),但对腮腺深层肿的显示受颌的影响而欠佳。

  3.CT及MRI 可确定肿位置、大小、深浅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系,有无浸润等。特腮腺旁间隙肿的鉴及其与颈部大系显示较好。恶性者表现态不规则,境界模糊,密度不均。

鉴别

 1.腮腺淋巴结核和结型SjÖgren综征。

  2.颌下凹原发性肿 颌后凹出现肿块可极其酷似腮腺。典型症状管受累的症状耳鸣耳闷感以至听力障碍。下颌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偏向患侧或困难。X线下颌支侧位平常见乙状切迹变深,突受压变;颏位见患侧上颌窦受压变小,突变。CT或MRI检查会有助于诊断。

  3.颈椎横突过长 第1颈椎又称寰椎,其横突正位于乳突尖端至下颌角连线中点、下颌支后缘处。发育过长时可以触及。附着其上的筋膜常有炎症而酸疼不适。触诊硬而固定并压痛。颇似腮腺,触诊突起及压痛均较局限。确诊办法可以用5号针头或针灸针对准痛点刺入,投照张后前位X线平,可见针尖正对准横突。同时作B超检查以除外腮腺占位性病变。

  4.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腮腺为好发部位,临床特点是95%以上为男性,青年或中年人。腮腺区有单发或多发结,有消长史并伴局部或胫前部皮肤瘙痒。末梢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高达1000/mm3以上,具诊断价值。本病一般对放射线敏感,小量照射即可治愈。

  5.转移性肿 头皮、眉、眼部及鼻咽部恶性肿均可转移至腮腺淋巴结。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临床时有所见。锁骨以下脏器如肝癌转移至此亦偶有所见并为首发灶。对腮腺下极深面肿块例鼻咽部检查是必要的。

治疗

 (一)治疗

  1.手术治疗 腮腺恶性肿以手术治疗为,应据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恶性程度来决定手术切除范围。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仅需局部扩大切除手术,而对高度恶性(低分化型)在局部扩大切除后尚应给予助放疗、全身预防性化疗以及免疫治疗。

  (1)手术法:有由前向后,先分离腮腺导管法和由后向前,先解剖面神经总干的法2种。前法适用位于下的,后法适用于腮腺前部的

  (2)手术注意事项:

  ①由于肿包膜不完整及浸润性生长,常难以确定其边界,故首次手术时应在1cm以上将正常组织一并作广泛切除,将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要措施。如切除不完全彻底,易于复发,虽再次手术,常不能获得满意效果。

  ②手术中切忌切破肿包膜,否则将使肿组织外溢,极易造成种植性复发。

  ③如术中需作冻切检查,应在肿完全切除后,再切取组织送检。送检组织应注意边界组织有无癌细胞,以确定切除范围是否完全彻底干净。

  ④分离面神经时应在浅面沿其走向逐步分离,切忌在深面分离,切勿伤及面神经鞘膜。

  ⑤遇有出,应用盐水纱布压迫止,或轻拭液,严用力摩擦止及钳夹止

  ⑥术中涉及面神经处理时,应据肿与面神经系而定,不应单纯为了保留面神经而冒复发的危险,但术前亦应据临床表现有所估计,以利手术进

  若肿是恶性程度高的腺样囊性癌、低分化黏液表皮癌、腺癌、鳞癌、未分化癌、恶性侵及面神经或与之粘连者,应连同肿一并作腮腺切除。

  若肿处面神经粗大、变硬、色泽暗紫或面神经贯穿于肿中者,应将受累部分与肿一并切除。

  ⑦面神经部分切除后可酌情在无张力情况下神经端端,或副神经近端与面神经周围。对缺损较大者,可应用神经或腓肠神经移植。如面神经切除可同时用筋膜悬吊或咬转移,以及眼内眦外眦来改善畸,恢复功能。

  ⑧对低度恶性肿,如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只要与面神经有一定离,或面神经虽与肿轻度粘连,但其间尚可分离,则应尽量分离保留。术中用液氮冷冻处理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或术后给予放疗。马大权(1988)据国外资料认为手术中是否保留面神经,应决定于临床表现,而不是组织病理类型。肿虽已侵及面神经,但临床无面瘫现象者,面神经并非不能保留,但术后应给予放疗,仍可有较高的治愈率。但此处理不适用于易沿神经蔓延的腺样囊性癌

  ⑨对颈淋巴结是否作颈淋巴廓清术意见不一,有认为除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外,即使无肿大淋巴结亦应进颈淋巴廓清术。也有认为颈淋巴廓清术仅适用于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并疑为转移者。但对高度恶性的腮腺癌(鳞癌、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表皮样癌),其转移率较高,可作选择性颈淋巴廓清术。

  ⑩如下颌与肿有粘连,影像诊断无质破坏。可的局部切除;有破坏时则应将其与肿一并切除。

  2.放射治疗 放疗只作为综治疗容之一,为减少术后复发,对病理类型高度恶性者或手术不够彻底,疑有肿组织残留者,面神经与肿紧粘连而保留者,病期较晚者均可以放疗,可明显提高术后的生存率,减少复发率。

  手术后放射治疗宜早始,最迟不得超过术后6周。照射野包括颅底及乳突,量宜达50~60Gy。

  3.化疗 腮腺恶性肿的化药物治疗不像恶性淋巴鳞状细胞癌,有系统、规范化的治疗案。有效的药物包括顺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霉素)等。化疗对腮腺的有效率不高,仅作为综助治疗的手段之一。

  (二)愈后

  腮腺上皮性恶性肿,除未分化癌、鳞癌、腺癌外,其他恶性程度较低的癌过适当的治疗,常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Spiro等报道268例腮腺恶性肿,采用手术后加放疗,治疗后5年、10年、15年的治愈率分为62%、54%和47%。

  腮腺转移癌的愈后不良,一般报道5年治愈率为10%~15%。

预防

  ⒈科饮食

  在不良的生活式中,饮食习惯是最重要的一个面,现已明高脂肪饮食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系密切,而控制过多的脂肪饮食,便可减少这些癌症的发生。不新鲜的蔬菜中多含亚硝酸盐,摄入人体后可以转变成亚硝胺,后者是许多消化道肿的致癌因素。因此,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符“抗癌生活”的要求。

  食物过硬、过于刺激性,或进食过快过烫,长此以往,易患食管癌;胃癌与过多摄入食盐;糖摄入过多,可能是膀胱癌的发病因素之一;熏烤的食物,尤其在烤焦的蛋白质的脂肪中,多含致癌物质3,4-苯并芘,它与肺癌胃癌皮肤癌等有;霉变的生、玉米中可含有黄霉素B,是肝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⒉戒除不良嗜好

  在个人的不良嗜好中,与癌症有的首推吸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高于不吸烟者8~12倍,喉癌食管癌、胃癌肾癌膀胱癌的发病率亦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不但吸烟者本人受害,吸烟者的家属癌症发病率亦升高,这与被动吸烟有。酗也有促癌作用,它可使肝癌食管癌、咽喉癌等发病率增高。有人统计,既吸烟又酗者,罹患癌症的危险性估计为无烟嗜好者的40倍。因此,一定要大力宣传戒烟,避免酗

饮食

  1、吃淀粉类食物:如果每天能够对于各种谷类以及豆类和植物类的摄入的话,就会由于食物中含有的淀粉是可以预防人体的结肠癌和直肠癌都有很大作用的。

  2、吃蔬菜水果:尽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平时还应该尽量的少吃红肉,因为红肉会增加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率,可以用和家禽类的肉代替红肉,应该使用一些低脂肪的植物油。

  3、饮:不可以常性的饮,因为如果这样就会增加患口腔癌以及咽喉癌和食管癌等的发生。还应该在饮食上多注意一些尽量的少食用一些盐和调料的使用。尽量每天每人的摄入量都应该少于6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