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外湿疹样癌
发病机制
1.镜下特点
(1)瘤细胞在表皮内单个或集群分布,对皮损周围的表皮细胞,特别是基底细胞有明显的压迫现象,在表皮下部偶可聚集成腺腔状。
(2)瘤细胞大而圆,无细胞间桥,核大,胞浆丰富而淡染或空泡化。
(3)表皮真皮界面清楚。瘤细胞可出现在毛囊上皮和汗腺导管,但一般不侵入真皮。
(4)真皮浅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5)有时可见深部的大汗癌或小汗腺癌。
2.化学染色
(1)PAS染色,部分胞浆呈阳性,且耐淀粉酶(含流涎蛋白)。
(2)阿新(Alcian)蓝染色(PH2.5)部分细胞呈阳性,耐透明质酸酶。
3.免疫组化染色(PAP法) 癌胚抗原染色,瘤细胞呈阳性,角朊细胞呈阴性;腺上皮的细胞角蛋白染色,瘤细胞呈阳性。
4.酶组化染色 酸性磷酸酶、酯酶、氨肽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大汗腺酶型)反应,瘤细胞呈阳性。
5.超微结构特点 电镜下见:
(1)癌细胞大,胞浆电子密度低,有少量张力原纤维。
(2)无桥粒存在,或在瘤细胞间、瘤细胞与角朊细胞间可能有少量桥粒。
(3)瘤细胞表面可有大量微绒毛,或有细胞间小管。
(4)有时数个瘤细胞可围绕着一个小腔排列。
症状体征
本病好发于大汗腺分布部位如外生殖器部,少数见于会阴和肛周,偶或脐窝、腋下、前臂、颈项、耵聍腺分布部位(外耳道)和Moll腺分布部位(眼睑)。
病损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同时发生于两个不同部位的甚为少见。病变稍隆起皮面,浅淡褐色至褐色,表面潮红、糜烂、覆盖鳞屑和痂皮。界限清楚,有瘙痒、疼痛感觉,少数有出血。但在肛周和会阴部可呈疣状或乳头状瘤样。女阴部损害有时颇似增殖性红斑。损害直径自0.4~12cm,平均为3cm左右。
用药治疗
1.手术切除 首选治疗。手术切口宜在病损边缘外l~2cm处。为防止复发,可在预先标记好皮损方位后,从切下的皮片周缘多处采样做冷冻切片,若某处仍能找到瘤细胞,将该处切缘再适当往外移1~2cm。阴囊部皮肤松弛,局限在该处的损害经切除后可直接缝合。若损害较大,累及腹股沟和肛周时,则需作植皮术。
目前提倡Mohs外科技术,即在显微镜控制下的手术切除。此法在彻底去除肿瘤组织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组织。
2.化疗 对不宜手术的复发性损害可采用2%~5% 氟尿嘧啶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霜剂外抹亦有一定疗效,但刺激性大。
3.放疗 EMFD对X线照射不敏感,放射治疗效果不肯定,有人认为无效,但也有人主张可以试用。继发性EMPD则视其原发病变作相应处理。
疾病诊断
检查鉴别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Paget细胞呈单个或集群分布,细胞大而圆,无细胞间桥,核大,胞浆丰富而淡染或空泡化。
鉴别
1、湿疹皮损瘙痒重。常两侧对称,只发生在乳晕和周围皮肤而一般不侵犯乳头。
疾病治疗
治疗
1.手术切除 首选治疗。手术切口宜在病损边缘外l~2cm处。为防止复发,可在预先标记好皮损方位后,从切下的皮片周缘多处采样做冷冻切片,若某处仍能找到瘤细胞,将该处切缘再适当往外移1~2cm。阴囊部皮肤松弛,局限在该处的损害经切除后可直接缝合。若损害较大,累及腹股沟和肛周时,则需作植皮术。
目前提倡Mohs外科技术,即在显微镜控制下的手术切除。此法在彻底去除肿瘤组织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组织。
2.化疗 对不宜手术的复发性损害可采用2%~5% 氟尿嘧啶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霜剂外抹亦有一定疗效,但刺激性大。
3.放疗 EMFD对X线照射不敏感,放射治疗效果不肯定,有人认为无效,但也有人主张可以试用。继发性EMPD则视其原发病变作相应处理。
预后
预防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