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又称(cylindroma)或型腺癌(adeno-carcinoma of cylindroma type),由Billroth首次报道。并称为。是居头颈部第二位的涎腺恶性肿,好发于小涎腺及大涎腺中较小腺体,发生于上颌窦者较为少见。因其隐匿性高,侵袭性强,发现时即已较晚,同时又因与、眼及颅底毗邻,可起周围多器......
目录

概述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过去称“”,是泪腺恶性上皮性肿中最常见的,也是恶性度最高的,在泪腺上皮性肿发生率中仅次于多性腺而居第2位。本病发展较迅速早期即可出现局部蔓延或远处转移。常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并向移位由于肿浸润管、神经组织和眼外所导致的疼痛麻木、上睑下垂复视较多见,疼痛是要临床症状。可触及眶缘的粘连性肿块,边界不清可有压痛。由于其接近100%的复发率和死亡率而使临床医生望而生畏现代治疗法的不断改进,现已发现综治疗有良好前景。

腺样囊性癌是以恶性上皮细胞呈实体状或条索状分布为特征。肿呈梭,灰白色实体肿块,部可有坏死,肿表面有结无明显包膜镜下由群集的细胞巢或条索状肿细胞构成并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成典型的筛状结构

流行病学

  泪腺恶性上皮性肿较良性肿少见约占40%,其中恶占12%腺样囊性癌占76%,腺癌或其他类型的癌占12%。泪腺腺样囊性癌居上皮性肿的第2位,占泪腺所有上皮肿的29%占眼眶所有肿的1%~6%占眼眶原发肿的4.8%,为最多见且高度恶性的肿。其发病年龄小于其他泪腺恶性肿其中30岁以下者占一定比例,这在其他泪腺恶性肿中非常少见发病年龄一般较年轻以女性多见,多在30岁以下,有人统计平均年龄为26岁(9~42岁)病程多在6个月以平均2.8个月(2~5个月)。

病因

多数人认为肿来自涎腺导管,也可能来自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改变:巨检为无完整包膜,切面灰白或伴出小囊性改变。光镜下,柱状基底样细胞构成5种组织图像:①筛状(瑞士饼样)细胞单层或双层排列呈腺样或筛网状腔含嗜碱性黏液,有纤维间隔成小;②管状,衬以多层上皮细胞的管样结构;③实体型又称基底样型细胞排列紧密呈状或实体状其间有纤维组织间隔;④粉刺型,多层细胞环绕中央有坏死灶;⑤硬化型在致密玻璃样变的间质中有被压的细胞条索,同一肿常存在不同图像。本常侵犯神经管由于组织中大多数病变含基底样细胞巢,周围常有硬化的基底膜样物质环绕柱状故往昔称为型腺癌。

其它助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无特殊发现晚期可见泪腺凹扩大及溶破坏。

2.超声检查 B超显示泪腺区占位病变,状为扁平或梭(肿物状对诊断泪腺恶性肿非常重要),边界清楚,回声不均声衰减中等肿后界不规则。A超显示病变反射高低不规则,衰减明显。Doppler扫描可显示肿丰富。

3.CT扫描 腺样囊性癌的CT所见有较特殊的征象多表现为眶外上高密度占位病变状为扁平或不规则(有时类似外直增厚)。病变沿眶外壁向眶尖生长具有明显的增强现象。早期可无破坏此种增长式比较独特约占病例的80%以上部分病变眶上裂蔓延至颅晚期病变浸润破坏。有者认为,早期破坏较少见是因为此癌常发生于年轻人年轻患者的眶比起成年人来更易起局部扩张而非破坏少部分病例肿可有钙化这也是泪腺恶性肿的特征。

有人曾分析了16例泪腺上皮性肿的CT及X线,认为:约有73%的泪腺恶性肿可用CT+X线进正确诊断。其指征为:①邻近破坏侵蚀;②肿钙化;③CT示肿面积较大蔓延至泪腺外或达眶尖。而且病变愈广泛愈可能是恶性病变不规则并向眶尖蔓延也可能是恶性肿

4.MRI 肿在T1WI上呈中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增强明显肿在MRI上范围较广泛侵及质及周围结构如颞窝颅等肿的出坏死腔在TlWI上呈中高异质信号由于质在MRI上无信号,尤其在T1WI上如果肿是中信号,质低信号时显示欠佳,而T2WI上一般肿信号偏高,此时仍呈低信号的破坏MRI可较好显示。

病因病理

(一)大体态 此或结状,大小不等,但直径多在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多呈实质性,质地稍硬,无包膜。切面灰白或淡黄色,湿润,部分可见微小囊腔,少数以大囊为

(二)镜检 肿细胞有两种,即导管衬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细胞有多种排列式,筛状结构是此的典型图象。细胞排列成、卵或不规则的上皮团块,其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或卵囊性腔隙,呈筛孔状,与藕的横断面相似。这些小的囊性腔隙多由肿上皮细胞围绕,含粘液样物质。电镜下观察,腔含有基、星状颗粒性粘液样物和纤维,其中原原纤维可呈玻璃样,甚至占据整个囊腔,成透明蛋白柱体。

腺样囊性癌中,除筛状结构外,还可见细胞排列密集呈实性小条索、小团块和小导管结构。小导管结构由2~3层细胞围绕而成,有时腔含有红染粘液。实性型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往往是部分为较大的实性团块,部分仍为筛状结构或小条索,大团块的中央可发生细胞退变、坏死和囊性变。

(三)生物特点 腺样囊性癌生长虽慢,但无包膜,且侵袭性很强,浸润范围往往超出手术时肉眼看到的肿范围,因之术后易复发。肿有沿着或围绕着纤维生长的倾向,因此肿可沿神经周围生长,侵犯神经衣和神经纤维束,神经症状。也可沿着或围绕着生长,使管收缩机能障碍,起手术时出。肿还可沿着管、神经纤维至腺组织和邻近其他组织。晚期细胞也易侵入管,发生转移。据Spiro报告远处转移率为43%,常转移到,而淋巴转移很少见。

临床表现

  腺样囊性癌占涎腺肿的5%~10%,在涎腺恶性肿中占24%。好发于涎腺,以发生在腺者常见。大涎腺虽然较少,但为颌下腺和下腺好发的肿。在腮腺中仅占2%~3%。Eeroth报告2513例涎腺肿,其中腺样囊性癌119例,发生于腮腺者49例,占腮腺的2%;颌下腺26例,占颌下腺肿的16%;部小涎腺44例,占部涎腺肿的24%。国程珺报告225例中,162例发生于小涎腺,其中部87例,占38.7%,63例发生于大涎腺。男女发病率无大差异,或女性稍多。最多见的年龄是40~60岁。

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多,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有疼痛,疼痛性质为间断或持续性。有的疼痛较轻微,有的可剧烈。病程较长,数月或数年。肿一般不大,多在1~3cm,但有的体积也较大。肿块的状和特点可类似或结状,光滑。多数肿块边界不十分清楚,活动度差,有的较固定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常沿神经,发生在腮腺腺样囊性癌出现面神经麻痹的机会较多,并可沿面神经扩展而累及乳突和颞骨;颌下腺或下腺的腺样囊性癌,可沿神经神经扩展至原发肿较远的部位,并造成患侧知觉和运动障碍;发生在部的腺样囊性癌,可沿上颌神经向颅扩展,破坏颅底质和起剧烈疼痛。肿也常侵犯邻近组织,如发生于颌下腺和下腺者常累及下颌;发生在部都常累及等。发生于小涎腺样囊性癌累及粘膜时,除触及质地硬、表面呈小结状的肿块外,常可见明显的、呈网状扩张的毛细管。患者除晚期出现并发症使病情恶化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和其他类型的涎腺恶性肿一样,术前诊断是一难题。涎腺肿块早期出现疼痛及神经麻痹者,应首先考虑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做细针穿刺细胞检查,镜下可见细胞呈或卵,似基底细胞,并呈球团聚集;粘液呈球团,在其周围有一层或多层肿细胞。这种独特表现是其他涎腺上皮肿所没有的,具此特点可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正确判断腺样囊性癌的累及范围也较困难,现有的检查法,如涎腺造影X线、B型超声、CT及核素扫描等均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注意与基底细胞癌相鉴

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大涎腺中的腮腺,小涎腺以上最多见。多见于男性患者,小于40岁者少见,以50~60岁发病最多。肿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无自觉症状,往往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多呈,质地较软。涎腺造影X线表现为良性肿的占位性病变。

治疗措施

  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前治疗腺样囊性癌要手段。局部大块切除是腺样囊性癌要原则。即在功能影响不大的情况,尽可能切除肿周围组织,甚至牺牲一些肉眼看来是正常的器官,对于邻近肿神经应尽量做追踪性切除。术中应配冻切检查周界是否正常。原则上腺样囊性癌腮腺全切,考虑到腺样囊性癌具有较高的神经侵犯性,对面神经的保留不宜过分考虑;颌下腺者至少应颌下三角清扫术;发生在部者应考虑做上颌次全或全切除术,如已侵犯大孔,应连同翼将翼管一并切除,必要时可颅底切除。

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在10%左右,但直接侵犯远较栓转移为多。Allen及Bosch通过对腺样囊性癌的区域淋巴转移的研究,认为所谓淋巴结转移都是肿直接长入淋巴结,其周围软组织都有细胞浸润,未见栓转移的病例。因此腺样囊性癌患者不必做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

复发性或晚期肿除做广泛切除外,术的可配放射治疗。有些解剖部位手术不能彻底时,也需术后配放射治疗。手术配放射治疗有可能减低复发率。对于一些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例,也可以采用放射治疗控制发展。以往认为涎腺恶性肿对放射线呈抗拒性,近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腺样囊性癌对放射是敏感的,但单纯放疗不能完全治愈。

晚期患者或术后复发患者也可配化疗,以减少复发。化疗要用于配手术治疗或姑息治疗。据skibba及Bueld报告,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5-Fu、阿霉素、丝裂霉素化疗,有的可使转移灶完全消失。单一用药以顺氯胺铂最好,有效率37.05%。

预后

  病变部位、肿大小以及外科手术是否切除彻底与预后直接相腺样囊性癌局部易复发,多次复发常远处转移。死亡要原因是局部破坏或远处转移。肿发展慢,即使复发亦可带生存多年。不少者认为,判断腺样囊性癌预后应以10年为限。据spiro报告242例大、小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5、10、15及20年生存率分为63%、39%、26%及21%。国马大权报告5、10、15年生存率分为64.4%、36.7%、14.3%。发病部位不同其预后也不一样。发生在腮腺者预后较好,小涎腺次之,颌下腺、鼻腔、副鼻窦者最差。spiro报告的242例患者的10年治愈率,腮腺为29%,口腔小涎腺23%,颌下腺10%,而鼻腔及副鼻窦仅为7%。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益胆片

下一篇 季德胜蛇药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