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结核瘤
定义
概述
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解放后,全国展开了结核病的群众性防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前我国结核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脑结核瘤的发病率为1.4%,占颅内占位病变4%左右。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位于幕下较幕上者多,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病因
临床表现
1.全身型:
(2)伴骨与关节结核,胸壁与颈淋巴结核慢性脓瘘等表现或结核性脑膜炎表现。
(3)颅内压增高征象及小脑功能失调症状:病人有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局限性脑损害症状,眼震、肢体共济失调等表现。
2.局限型:
(2)颅内高压症状和局限性脑损害症状,表现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癫痫发作,小脑损害症状如眼震,肢体共济失调。
检查
1.查体有视力和视野改变、眼底水肿或有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失语和小脑体征。
2.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如X线摄片示胸部结核,骨关节结核等。
3.血沉加快。
4.腰椎穿刺,一般可进行,测量压力常有压力增高,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糖氯化物定量等,显示蛋白量增多,细胞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糖含量减少。
6.头颅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显示病变的大小。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①病灶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运动区等重要功能区及小病灶无颅内压增高者;
③全身型者可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可采用三联疗法:异烟肼300mg,顿服;链霉素0.75g,1/d,肌注;利福平0.45~0.6g,1/d,顿服。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抗结核治疗持续至少6个月。
2.手术治疗
局限型者,应手术切除颅内病灶。术中注意保护脑的重要功能区。切除病变过程中应细心剥离,避免破溃。一般手术结束前,术野用稀释链霉素溶液彻底冲洗,并可保留少量链霉素溶液于瘤床内(链霉素溶液浓度为0.5mg/ml以防癫痫大发作)。术前1~2周和术后用抗结核治疗3~6个月。
预后
现代技术的发展,脑结核瘤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大多数可治愈,尤其对位于脑功能区和脑干部位者药物治疗更为重要。不论哪种手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因此,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必须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在总的疗程结束后,采用CT或MRI检查,随访6个月,复查病人是否有复发现象。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