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脑膜癌病

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是指恶性肿弥漫性或多灶性软膜播或浸润,临床表现为神经脊髓受损的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一种特殊分布类型,是恶性肿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文膜癌病 英文:meningealcarcinomatosis  膜癌病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是指恶性肿弥漫性或多......
目录

概述

中文膜癌病 英文:meningealcarcinomatosis  膜癌病

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是指恶性肿弥漫性或多灶性软膜播或浸润,临床表现为神经脊髓受损的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一种特殊分布类型,是恶性肿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870年Eberth从肺癌的尸检病例中发现癌细胞选择性地侵犯软膜,其早期临床表现类似膜炎但病理解剖并无炎症,而是癌细胞浸润,称之为癌性膜炎。1912年Bearman称之为膜癌病MC的原发灶多为实体以腺癌居多。一般认为MC的原发灶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胃癌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恶性黑色腺癌等,也有不少起的MC。MC可发生于原发灶确诊以前,有些病例死后尸检才找到其原发灶或本不知道原发灶在何处。

病因

膜癌病是恶性肿弥漫性或多灶性软膜播或浸润,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一种特殊分布类型本病常发生于原发灶确诊后数月数年,也有10余年者。

发病机制

弥漫性转移至部蛛网膜下隙的途径,据文献报道有5种:

源转移到管而达蛛网膜下隙;

源转移到软管而达蛛网膜下隙;

③沿神经周围淋巴管及鞘逆

④转移到Batson’s静而达膜下腔;

⑤沿管周围淋巴管性扩展。

病理特征为:肿胀,软膜弥漫性增厚混浊,蛛网膜下隙可以看到黄色渗出物,以大脑外侧裂、底池小脑脊髓神经侧以及马尾处为著。在底部可呈肿样外观,在小脑脚和马尾部通常成结状的体使神经纤维互相黏连。镜下可见到软膜被大量的肿细胞浸润并沿着管向实质伸展肿细胞多呈单层的排列或腺管样结构并有沿皮质表面生长的趋势。

神经周围往往包绕着大量肿细胞,但很少沿周围神经侵犯到实质。还可见到由肿细胞刺激起不同程度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管反应,并可见管周围和肿周围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很少见到急性炎症反应国报道(张淑芹等,1995),在镜下可见膜增厚,在膜处有呈腺管样排列或聚集成团的肿细胞。癌细胞大小态不规则,并可见巨细胞。有的细胞沿V-R腔侵入实质管周围,以大脑外侧裂及底部癌细胞浸润为重,小脑脑干等处的膜也可见转移的癌细胞。

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老年,性差异不明显。多呈亚急性起病,临床进展快。

2.要表现为神经神经受损三组症状。50%患者的首发症状部病变,如头痛呕吐、眼底水肿膜刺激征、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12对神经均可受损,但以第Ⅱ~Ⅷ对神经受损最为常见,如视力丧失、麻痹、听力和前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常见有骶部疼痛向双下肢放射、四肢无力伴感觉异常、瘫痪反射减弱或消失、小便失等。有的患者表现为Fisher综征(王翠兰等,1998) 并发症: 多并有原发肿的临床表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CSF细胞检查对确诊本病至重要。CSF压力升高,程度不等。常规生化少数正常,多数异常。细胞数多在100×106/L以,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液细胞检查单核细胞比例增高占60%,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的混性细胞反应各占20%。可查见恶性肿细胞,光镜下肿细胞多数呈在分布,小部分呈簇排列,大小态各异,小如淋巴细胞,大者为淋巴细胞的2~5倍;核或卵,多偏位,核分裂活跃有的出现双核或三核,核仁大而明显多为2个,核染色质粗,核浆比例大于正常胞质嗜碱性。腺癌细胞胞质含有大量黏液空成印戒样细胞 。

其它助检查:

1.EEG呈广泛弥漫性慢波改变。

2.CT及MRI平扫多正常或轻度交通性积水,增强可见沟、线条状强化影。国外者(Watanabe,1993)提出MC的MRI强化分为4型:完全型软膜癌病;硬膜癌病;脊髓膜型;单纯积水型。并认为积水是MC的一个重要间接沟强化、结性改变是本病特征性变化。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液 >液压力 >葡萄

诊断

凡中年以上,有恶性肿病史,出现了症状神经和(或)神经损害症状,而CT可MRI又未见占位性病变,应首先考虑本病。液细胞检查对MC有早期确诊价值特是对那些原发病灶未明者可能是惟一有效的诊断法。液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是生前获得确诊的可靠依据,癌细胞数的多少与病期早晚有但细胞检查并非首次都能发现肿细胞,故对临床高度怀疑MC者需反复多次做液细胞检查以提高阳性率。 鉴诊断: 原发灶不明而以症状为首发症状时,临床上易误诊为结核性膜炎、占位性病变、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等。

并发症

并有原发肿的临床表现。

治疗

一般采用鞘注射和放射治疗两种法。化疗的途径包括椎穿刺和脑室导管注射,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及噻替哌,宜小量,多次给药。国外者(Wasserstrom1982)推荐的治疗案为Ommaya囊甲氨蝶呤(或阿糖胞苷)单一给药与局部放疗联。王翠兰(1998)对CSF细胞实的20例MC患者,设计改良的CSF双头蓄液囊装置脑室单一甲氨蝶呤(每周2次5~20mg/次)化疗,治疗6周后,全部20例患者60%症状改善,25%稳定45%患者症状稳定或好转1个月以上存活期4~20周,平均12周。

预后: 一般来说,肿转移至膜属恶性肿晚期,预后差。国外大量研究资料实,未治疗的MC患者症状不能自缓解,病程是不可逆的。但适当的治疗可延长生存期,减少或稳定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预防: 早期诊治原发肿要预防措施适当的治疗,可延长生存期,减少或稳定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护理

饮食一定要理,避免由于饮食不当而加重病情。

1、饮食要少量多餐,每次量少于200毫升。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防止消化不良

2、食物温度38~40℃,防止烫伤病人。

3、抬高床头15°~30°,进饮食后半小时勿改变病人体位,防止食物反流。

4、术后早期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时应尽量少进牛奶、糖类等产食物,防止肠胀。若抽出咖啡色液体时提示消化道有出,应暂饮食或灌注流质,止可进食。

5、宜高热量,高蛋白,高养,低盐饮食。避免由于钠离子在机体潴留可压升高,进而导致颅压升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荷丹片

下一篇 化滞柔肝颗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