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脉络丛乳头状瘤

丛乳头状(PCP)源于脑室丛上皮细胞,与室管膜具有相同的胚胎起源。可发生于丛上皮或脑室质细胞,多具有分泌液的特性,一般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丛乳头状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除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外,患者早期可有癫痫发作,后期可表现为易激惹精神不适及视物模糊等。丛乳头状,英文:papilloma of choroid plexus, :choroid p......
目录

概述

丛乳头状,英文:papilloma of choroid plexus,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组织由特异性的脑室神经上皮分化而来,有作者认为是某段脑室壁的室管膜细胞衍化成,其要的功能为分泌液。丛乳头状可发生于丛上皮或脑室质细胞,多具有分泌液的特性,一般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

病因

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SV40病毒可诱发丛乳头状,人乳头状病毒E6、E7癌基因亦与肿的发生有,但尚无与肿发病直接相据。

发病机制

丛乳头状多沿脑室生长,一般体积不大,如菜,结生长暗红色,表面呈不规则的乳头样突起, 与肿周围组织边界清楚。肿表面呈细小的乳突状或颗粒状, 亦有人称为桑椹状。切面粗糙且组织易于落,质地较脆,很少发生囊变和出坏死。亦可见到细小的钙化颗粒。

光镜下肿细胞分化良好,态如正常组织,表现为在基底层间质上整齐排列的单层状或柱状上皮细胞,常常以假复层的排列式排列在疏松结缔组织的轴周围,成细小的乳突状结构,乳突中有丰富的管,乳突的轴往往可见到有球的钙质沉着, 称为钙化小体, 很少见到肿细胞的核分裂象, 间质由小管和结缔组织构成,此为与乳头状室管膜相鉴的要点。部分肿有纤毛与生毛体, 免疫组化染色发现丛乳头状中GFAP、S100、细胞角质素及transthyretin呈阳性反应。其中transthyretin被认为与丛乳头状具有相对特异性, 在少数尸检病例中, 可发现有丛乳头状在软膜上种植,但此类病例往往无播症状

丛肥大由Davis于1924年提出,要表现为双侧侧脑室丛增大,伴有先天性积水。与双侧侧脑室丛乳头状不同,虽然组织过度分泌液,但组织未见肿改变。

电镜观察下可见肿细胞呈单层柱状,排列成乳突状,有明显的端至基底的向性,细胞表面富有生长旺盛的微绒毛,端联结以连接复体——锁小带和桥粒,侧面细胞膜呈交指状态,基底面平滑,附着于基膜上。纤毛混杂于微绒毛之间,胞质可见成簇的基体,偶见横纹的小,胞质电子密度不一,从而可呈现明暗细胞相问,可见大量线粒体和丰富的糖原, 糖原和纤毛在婴儿丛乳突状尤为突出,成年和老年则无此特征 一般没有胞质丝,偶尔胞质丝突出,向室管膜细胞分化质丝随正常丛的老化而表现突出,此亦为老年丛乳突状的特征。胞核呈或多边,位于细胞中、 乳突中皮细胞为窗性,具有滤过功能, 此为肿过量产生液的超微结构据。

恶性丛乳突状占总数的10%~20%,呈浸润性生长,有局限性坏死, 组织上可以见到肿细胞的异性,细胞出现大量的核分裂象。尽管肿呈现恶性的组织表现,但大多数仍保持其乳突状结构特点。电镜观察除保留良性丛乳突状的某些特征外, 尚可出现一系列间变性改变,细胞呈状排列,失去乳突状和向性排列,细胞间连接发育不良,细胞器少但多聚核糖体大量出现,微绒毛发育不良,纤毛极为罕见,核浆比例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均匀分布,核分裂象常见。丛乳突状约有10%发生恶性变,可称之为丛乳突状癌。

流行病学

丛乳头状较少见,仅占的0.5%~1% 占神经上皮肿的1.7%~2.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6∶1。虽然肿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好发于儿童,占儿童的1.8%~3% 约45%的丛乳头状患者在1岁发病 74%在10岁以发病。1岁以脑瘤患儿中丛乳头状占12.8%~14%。本病的好发部位因年龄有所不同, 在儿童多见于侧脑室而在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在侧脑室者多位于三角区,亦可发生在颞角 额角和体部。发生在后颅凹的丛乳突状除可见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或第四脑室外,亦可见于小脑角区,后者系肿原发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或第四脑室过外侧孔突向小脑角所致。发生在第三脑室者少见。由于组织胚胎残余异位发展,使得肿偶尔发生在大脑凸面。儿童期肿位于侧脑室者占总数的67%,第四脑室占19%和第三脑室占14%。

临床表现

丛乳头状的临床表现

病程长短不一,平均-年半左右,要表现有压增高和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两人类。

(1)积水均压增高:大部分病人伴有积木,其成因包括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环所致梗阻性积水,以及液的生成与吸收紊乱造成的交通性积水两种情况。

(2)局限性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凶肿所在的部位晰异。肿生长在侧脑室者半数有对侧轻度锥体柬征;位于第三遂后部者表现为双眼上视闲难;位于后颅凹者表现为步态不稳、眼球震公共济运动障碍等;个位于侧脑室者可表现为头部包块。本病临床上可见有白发性蛛网膜下隙川病文。肿多位于脑室,有的可移动,故有些病人表现为头痛突然加剧或缓解。少数有强迫头份,这可能是因肿移动后突然梗阻了环通畅所致。

并发症

幕上的丛乳突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侧脑室扩大的情况下,肿切除造成组织术后,下塌而成硬膜下积液,发生率约为1/5。此种情况处理十分棘手, 如钻孔流无效,必要时做硬膜下-腔分流手术。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椎穿刺可见丛乳突状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有的甚至外观呈黄色,所有梗阻性积水均有压增高。

2.其他助检查

(1)X线平部分病人头颅X线平表现为压增高征,颅缝增宽、颅面比例失常、颅盖呈“银线”征等,在成人指压痕增多,儿童为颅缝分离15%~20%可见病理钙化脑室钙化较正常钙化增大多为单侧。

(2)管造影管造影示较深的肿染色,并可显示来自正常丛的增粗的供动脉,位于三角区脑室常为外侧脉膜后动脉,第四脑室常为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支,而第三脑室丛乳头状侧脉膜后动脉

(3)CT检查肿在CT平扫时脑室明显增大,有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钙化,有时可见网膜下腔出。肿多为单侧,极少为双侧,位于侧脑室者以三角区居多,位于后颅凹者多伴有幕上积水。除丛乳突状外,肿多局限于脑室,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

(4)MRI检查肿的MRI表现在T1加权像中呈低信号,较实质信号低,但较液信号高;T2加权像中呈高信号,与液分界清楚而肿轮廓不规则,有些可见局灶出钙化管流空影;FLAIR像中由于液渗出导致高亮的室周信号;T1+C像中由于肿有显著的均匀强化,囊变和小的局灶性坏死也可清晰表现。

诊断

据临床表现及助检查资料,一般可以做出明确诊断。但仅由影像检查不能可靠区分丛乳头状膜癌。

治疗

全切肿是治愈丛乳头状的惟一疗法。颅前可液外流,以降低颅压和减少对组织的牵拉损伤。

切除肿前注意阻断供动脉以利于手术中减少出,对于未能完全切除肿而不能缓解积水者,应当作分流手术,如为丛乳突状癌术后应予放射治疗。

对于未完全切除丛乳突状局部放射治疗,对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有效,全脊髓放疗比起局部放疗并没有显著差异;对有复发征象或恶性变者也应做放射治疗。

预后

由于丛乳突状供丰富、位置深在且比邻重要结构,早期手术全切困难, 病死率高达16%~31%(1952~1978),近年随着显微手术的展,病死率明显下降,低于1%。本病系良性肿,全切除后会获得良好效果,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段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可控制在1%以下;而全切除肿的病人不需放疗常可获得十分满意的长期疗效。近年随着手术技术提高 全切术后5年无复发存活率已达100%。肿近全切除后复发率为0%~7%。手术并发症发生率8%~9.5%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室穿透起的硬膜下积液,术后液分流术可增加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壶卢

下一篇 复方雪参胶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