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毛母质瘤

毛母质(pilomatrixoma)又称钙化上皮(calcified epithelioma)、毛束漏斗-毛母质(infundibulo-matrix tumor)、Malherbe钙化性上皮(Malherbes calcifying epithelioma),为一种向毛发特是毛皮质细胞分化的肿。是源自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的一种良性肿毛母质罕见,肿位于真皮,常累......
目录

疾病概述

毛母质罕见,肿位于真皮,常累及皮下组织。 本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1.7岁,有见最小患者为11岁,女性多于男性。肿要发生于躯干或肢体,少见于头皮,表现为结或斑块,虽可局部多次复发,但极少转移。

病理生理

中央有典型的毛母质的改变外,周围可见大量间变的嗜碱性细胞,核深染、状、有丝分裂象多见,向邻近组织侵袭性生长,可侵犯管。从癌组织至中央,嗜碱性细胞逐渐转变成嗜酸陛影细胞,有时中央发生囊腔,有坏死组织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一些病人在损害发生前局部曾有外伤史,其与强直性养不良可能还有一定系。

(二)发病机

位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边界清楚,常有结缔组织包膜,与表皮无联系。细胞聚集成不规则的岛状,埋于富含成纤维细胞的间质中。细胞岛要由两种类型的表皮细胞组成,即嗜碱性细胞和影子细胞。早期病变,细胞岛以嗜碱性细胞为多,至晚期则以影子细胞为。偶尔在可见黑素、小的皮脂腺和毛透明颗粒存在。在接近影子细胞的间质中,有时尚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约3/4的肿可见钙质沉着,要存在于影子细胞,间质也可存在。约15%的病例,肿间质中可见化区域。

症状

Julian等复习过209例,患者最年幼者为18个月,最老的患者为86岁。发病高峰期女性为5~15岁,男性为5岁。皮损可见于患张力养不良,部秃发和Raynand现象的患者。多发性毛母质有报告可发生于Rubin-stein和Gardner综征。本病不遗传,但少数有家族史。

1.好发部位 多见于头皮和面颈部,躯干、肢体及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2.临床症状 肿物位于皮或皮下,通常单发,偶或多发。罕见情况下,肿呈突出表面界限清楚的暗红色结,直径一般在0.5~3cm大,最大可达7cm,偶尔更大,基底可推动。常见皮损表现为坚实的、深在结,偶呈囊性。表面皮肤外观正常,偶因位置较深而呈蓝红色,或呈红色淡蓝色。

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即可诊断。

1.临床特征 深部坚实结,质硬,与皮肤粘连,可推动。

2.组织病理 表现为嗜碱性细胞与影细胞构成的细胞团块,影细胞或间质有钙盐沉着。

诊断

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

检查

无特殊异常表现。

组织病理检查示,肿边界清,周围往往有结缔组织包膜,常位于真皮下部并扩展至皮下组织。为不规则上皮细胞岛,嵌于细胞较多的间质中。真皮有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岛,由嗜碱性细胞或无核的嗜酸性细胞组成,常伴有钙质沉着。通常岛由两型细胞即嗜碱性粒细胞和影细胞构成。嗜碱性粒细胞有或长,深嗜碱性胞核,胞质不多,致胞核彼此密集,其边界常不清楚,因而胞核似嵌于浆团块一样。嗜碱性粒细胞排列在岛的一侧或周边。这些细胞在某些区域可骤变为影子细胞,后者细胞边界清楚,中央为不着色区,恰如胞核消失的影子。新发生的肿有很多嗜碱性粒细胞区,当损害增长时,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长期存在的肿中残留少数或无嗜碱性粒细胞。大多数病例发生钙化,在影细胞呈粉尘状嗜碱性物质,或呈紫红色无定团块,后者亦可见于间质中。也可出现化,黑色素沉积和伴发巨细胞的异物反应。

鉴别

毛母质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鳞状细胞癌 好发于老年人,头、面、下黏膜、颈部及手部多见。皮损为红色硬结,逐渐发展成斑块,状增生,有浸润感,表面破溃、渗液、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真皮可见浸润性生长的鳞状细胞团块。

2.外毛囊肿 含有嗜碱性细胞,其角化时胞核消失,并常有钙化。但囊肿周围层嗜碱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3.毛囊 细胞中常见囊肿结构要由毛囊基或峡部生发细胞组成,囊可见不同类型角质细胞。

4.实体型基底细胞上皮细胞团块与间质之间有裂隙,肿细胞团大坏死,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

并发症

本病罕见,可以是良性毛母质恶变而来。肿呈侵袭性生长,但不一定比良性毛母质大。也有些病例一始就是恶性的,有时发生转移。

治疗

(一)治疗

手术切除活检为最好的治疗法。亦可通过小切锐匙刮术,刮除囊容。手术完整切除很少复发。

(二)预后

少数可恶变为毛母质癌。早期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壶卢秧

下一篇 壶卢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