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是指由众多薄壁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管团,这些畸管紧密相贴,管间没有或极少有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组织分类属于管畸。(一)发病原因迄今不清楚,有下列说:1.先天性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多见于西班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的q1......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说:

1.先天性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多见于西班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的q11,q22。

2.后天性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的危险性,海绵状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反复少量出及栓塞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常局限在囊,一旦出突破囊壁,即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

海绵状的实质是畸管团,管团的供动脉流静为正常管径的管,液流速缓慢,故管造影不能显示畸管团病灶,液滞留也是畸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管壁由单层皮细胞组成,缺少层和弹力层,管腔充满液,可有新鲜或陈旧栓;异常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管间无或有极少的实质组织

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管团液含量,钙化程度和栓大小有系,病灶周围组织质增生和黄色的含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血红蛋白是皮质型海绵状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皮质,基底脑干等部位(病灶),以及中颅窝底,网膜和头盖等部位(外病灶),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的病人常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病灶,肿的大小不等,0.5~6cm,肿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系。

报道病变灶常位于硬膜外中颅窝底,占70%~80%,少部分位于,国外报道病灶最常见,病变常有自发性反复小量出的倾向,有含黄素沉积和钙化点,外病变常以占位效应为

症状

1.无症状

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检查而发现本病,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

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海绵状,表现为各种式的癫痫,海绵状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对邻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压迫)及继发于液漏出等养障碍,病灶周边组织常因含黄素沉着,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动物实验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

3.出

从尸检,手术标本或影像检查常可发现病灶有不同阶段的出,而有症状的显性出占8%~37%,据计算,病人年出率为0.25%~3.1%;病灶年出率为0.7%~2%,大脑半球深部海绵状更易出,与AVM出不同,海绵状的出一般发生在病灶周围组织,较少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海绵状预后较AVM好,但首次出后再次出的可能性增加,女性病人,尤其是怀孕的女性海绵状患者的出率较高,反复出起病灶增大并加重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4.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占15.4%~46.6%,急性及进性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常继发于病灶出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与体积,可表现为静止性,进性或混性,大量出起严重急性神经功能症状加重较少见。

饮食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

治疗

(一)治疗

1.保守治疗

基于本病的自然病程,对无症状的或仅有轻微头痛的海绵状,可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

2.手术治疗

有明显症状神经功能缺失、显(即使仅有1次)、难治性癫痫、病灶增大或有高颅压者均应手术治疗。尽管部分癫痫能用药物控制,但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减轻严重程度,病人术后能停用癫痫药物。因此对此部分病人也张手术治疗。由于怀孕能增加病灶出可能,故对准备妊娠而对明确有海绵状的妇女应建议先手术切除海绵状,而对怀孕期间诊断为海绵状除非反复出神经功能症状性加重者一般建议先保守治疗。儿童患者由于病灶出可能大以及潜在癫痫可能,是手术的强烈指征。手术治疗的的是全切除病变,消除病灶出险,减少或防止癫痫发作,恢复神经功能。

3.放射治疗

常规放疗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海绵状的疗效不肯定,而且放射线有诱发海绵状的可能。因此仅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或手术残留的病灶才助放疗。前尚无明放疗对控制癫痫有效。

(二)预后

海绵状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手术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出和控制癫痫的发作,多数病人手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或习。

检查

无特殊表现。

1.颅骨X线平

要表现占位附近质破坏,无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质吸收,蝶鞍扩大,质吸收和听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病灶。

2.CT扫描

诊断海绵状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影像表现为富含管的占位征象,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如病灶有出,可看到高密度影像,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后轻度增强或不增强,CT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质破坏的情况。

3.MRI扫描

MRI检查是诊断海绵状的特异性法,与病理率达80%~100%,在MRIT1和T2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表现为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核(不同时期出及其产物),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黄素沉着),注射造影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新近出者,病灶周围组织可有水肿

4.管造影

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动脉病理管;在静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海绵状为富含管的病变,在管造影上不显影的原因可能为供动脉太细或已有栓塞,病灶管太大,流缓慢使造影被稀释,因此,晚期静相有密集的静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

PET是利用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来做扫描成像,头颅CT或MRI可提供颅解剖结构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谢性信息,以此来鉴和海绵状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绵状的吸收度很低。

诊断鉴别

诊断

在CT出现以前,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最初诊断本病的法是X线平,但仅能发现钙化且不能定性,绝大多数海绵状管造影不显影,除非病灶较大产生明显的占位征象或并发静,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和MRI的出现使海绵状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诊断

海绵状要与和动静(AVM)相鉴,在影像上:病灶,有混杂密度(代表有不同程度的出),MRI的T2像有含血红蛋白沉积是海绵状的特点。

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压增高和积水,出肿胀等,如组织嵌入缝的硬膜间隙或因硬膜缝不严密,可液漏,病变位于后颅窝手术后可能损伤面神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颅内脂肪瘤

下一篇 类癌综合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